太行绝壁为何有悬棺?安葬者是谁?记者为你揭秘
在太行山黎城县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小村庄名叫新庄村,这里沟壑幽深,峭壁千仞。不久前,黎城快乐户外的几名徒步爱好者途经此处,在一座百米高的悬崖上发现了一副悬棺。
悬棺(又名岩葬),是置棺于悬崖峭壁之上的一种葬俗,这种葬式曾流行于我国古代的南方地区。但新庄村怎么会有悬棺?棺内安葬者又是谁?近日,记者前往新庄村一探究竟。
1月13日,记者走进新庄村,由当地村民张海清做向导,爬上笔直陡峭的悬崖,前往存放悬棺处查看,最终经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专家孙广兴的证实,棺内为八路军无名烈士遗骨。
新庄村曾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129师师部秘密驻扎地,是抗战时期的模范村。在对悬棺的采访过程中,记者也揭开了70多年前,在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里,新庄村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战历史。
刘邓马夫班旧址。记者 王伟鸿 摄
悬棺葬烈士,青山埋忠骨
13日上午8点,山里大雾,长治到黎城的高速公路封闭。沿着一条条蜿蜒的山路,驱车行驶了近2小时,记者来到了新庄村,群山环抱之中,山墙映日,一片片房屋依山就势而建,村庄显得很安静。
在村民张海清和孙广兴的带领下,记者从村民的房后出发,前往正鸟水沟烈士棺木存放地。沿着崎岖的山路,越往高处走,路越难行,板岩碎石路又窄又陡,仿佛是直上直下,翻山越岭时也常常被一段段米把高的枯枝挡住去路。
最难得莫过于一段2公里多的挂冰路,厚厚的冰层上盖着薄薄的雪,光溜溜的难挪步伐,大伙儿只能踩着冰面露出的枯草勉强前行。一不留神,61岁的孙广兴摔了一跤,下滑了几米远,把大家吓了一跳,后来看到他手抓着旁边的枯草站起来继续前行,众人才稍稍松了口气。
尽管这一路走得艰难,沿路孙广兴还不忘指着附近的一座座山、一道道沟,讲起那里发生的抗日故事。翻山越岭,记者一行终于来到了悬崖边的棺木旁,棺内尚算完整的蓝色军服、袜子、绑腿带证实了这位无名烈士的身份,然后大家向烈士三鞠躬。
听当地村民说,这个悬崖上有三处烈士遗骨,但是除此地之外,其余地方记者无法攀登上去,也就无从落实查证。单就这一处棺木来说,它的地理位置很特殊,从对面山头往过看,棺木被安放在悬崖峭壁边上,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场面庄严肃穆,令人震撼。
心怀敬畏,寻找烈士遗骨
“你们是来找烈士遗骨的?我记得15岁那年,跟村里的孩子一块到金家岩的山沟里玩,在一个崖洞下看到整齐地摆着很多棺木,把我们吓了一跳,大家哭着跑回来了。”采访中,一位从隔壁村嫁到新庄村的陈奶奶说道。
她的这番话,引起了记者和孙广兴的注意,大家再三向陈爱华确认了位置。不过目前山里气候恶劣,等天气暖和了,孙广兴决定去陈爱华说的地方看看。据当地村民介绍,村里的山上葬着很多八路军战士,只是由于知情人相继去世,大家已说不清楚具体位置。
新庄村为何会有这么多烈士遗骨?孙广兴解释说,这里既有八路军被服厂、染房等后勤保障单位,又有部队医院,战时由于条件艰苦,很多战士牺牲后,只能被葬在山上,有的直接露天放在山石间不为人所知。当地的老百姓还告诉记者,新庄村附近有七亩地埋满了八路军烈士遗骨。
不仅如此,据黎城县党史办初步普查和有关资料证明,抗日革命烈士遗骸遍布全县9个乡镇30多个村庄,散葬的革命烈士超过3000多名。近年来,黎城县还广泛开展了红色百村保护工程,妥善安置散葬的革命烈士,建立起红色教育基地,让后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我从2011年开始,加入了黎城八路军文化研究会,与大家一起研究和保护黎城的红色文化,不能让它们被历史湮没。”孙广兴说,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广泛收集资料,并深入大山深处的沟沟壑壑寻找烈士遗骨。
秘密驻扎地,红色遗址众多
70多年前,黎城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敌后,开辟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建立较早的一个抗日完整县。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等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众多八路军战士在这里牺牲。
新庄村曾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129师师部秘密驻扎地,是抗战时期的模范村。在抗战时期,也留下了众多红色遗址。在上山之前,孙广兴带着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参观了129师被服厂、染房、警卫班、刘邓马夫班、总机班、秘密电台等旧址,详细了解村里的抗战历史。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遗址处的房屋有的保存尚好,有的已坍塌,通过门前离地两米高位置上挂着的牌匾,能看出这些地方之前的用途。孙广兴解释说,百宝山地区曾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敌后最重要的政治中心,而百宝山下的新庄村和距离此地1.5公里的牛居村是抗战时通往苇地沟的唯一通道,因此这里留下了众多红色遗址。
在129师警卫班遗址门前,孙广兴告诉记者,这里是村民刘贵德的家。今年91岁的刘贵德是村子里仅剩的唯一一位参加过抗日革命的老八路,他11岁担任了村儿童团团长,1939年进入村里卷烟厂也就是秘密电台站工作,1943年在刘邓两位首长的介绍下到太行军区工作,担任作战处处长黄峰的警卫员,后又参加过抗美援朝。
遗憾的是,由于刘贵德老人年事已高,身居外地,我们无法联系和采访到老人,但在此之前经老人口述,由黎城县党史研究室杨尚军记录,对新庄村当年的抗日历史进行了整理,写下了《一位老八路军的心愿》一文。
红色电台,为抗战胜利做贡献
在文章中,刘贵德老人回忆说,当时有一个排的战士住在他家楼上,主要负责他家对面总机房的安全工作。因为家门口隔壁就是村外河滩,方便观望和撤离,所以1940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就将总机房设在了对门赵火旺家南房。机房里的电话线很粗,都埋在了地下,能接通东西骆驼、茶壶山、金家岩等很多地方。
刘贵德的邻居刘殿成家是129师的被服厂,有时生产出来的土布会保存在老百姓家里。被服厂不远处是染坊,受条件限制,部队当时给布染色使用的方法是将黑叶树树叶捆住晒干,再用水煮叶子,最后用变色的水把布料染成绿色。
随后孙广兴带着记者来到村北的暖岩寺,寺里原本上下有两串院,抗战时被日军烧毁,现已重新进行修复,这里就是刘贵德所说的深山里的卷烟厂,也是129师利用无线电台发报以及接送情报命令指示的联络处。当时11岁的刘贵德闲时就在厂里打杂,一旦有任务,他就和比他大5、6岁的张小堂一起,给相关的人员和情报站来回送信,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那里,他都送过。据村民们介绍,村里的张二明跟刘贵德一样,曾经给卷烟厂送过信。张二明常跑的路线是翻过道岭沟,前往上遥镇、平头村等地。有次张二明送信返回时,在山里走夜路迷了方向,围着一块大石头转了一晚上。村民们说,张二明还曾因好奇卷烟厂,想偷偷跑进去看看,结果差点让首长当成叛徒枪毙了。
英雄的故事,代代相传
从山上下来,已过了中午,热心的村民给大伙儿煮了碗面条。吃饭时,村支书梁小胖跟记者聊天说,新庄村有十多道沟,三四十道岭,他小时候听村里老人王三虎讲起过,日本人一共来村里扫荡过3次。
其中一次,王三虎正好躲在大洼坪崖头上,看到有七八十个日本鬼子从南委泉方向过来,在村外抓住一个放牛的老人,让他带路进村,老人不肯,日本鬼子就用刺刀在老人脸上划了几道口子,然后注射了毒水,很快老人的脸开始溃烂,没过两天就去世了。每次想起这些,梁小胖心里都会感到气愤,也感叹如今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吃过饭后,记者在村里一块空地前的石头凳上,看到了十多位晒太阳的老人,他们或抽着旱烟,或眯着眼睛,或半蹲在地上,仿佛冬日暖阳里的一幅画。
63岁的陈爱华讲起,抗战时有两个女卫生员要上山找医院,在村里发现书包带断了,就请陈爱华的姑姑帮忙缝补好,结果没想在上山的途中,遇到从后山而来的敌人,被逼无奈之下,两名女战士用衣服蒙住头跳下了山崖,英勇就义。
离开新庄时,一个个抗战遗址随着汽车的前行,在身后逐渐远去,而这一路采访到的抗日故事却深深地刻在了大家心里。更让人欣慰的是,还有许多像孙广兴一样的人,他们在努力着,保存着一个个遗址,让历史唤醒记忆,歌颂人民英雄的革命老区!
Hash:ddec0ff818118fe5f946ad54e42d64b0aa4a2539
声明:此文由 黄河新闻网长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