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彪、班固、班昭”三班故里—山西原平

原平市中心世纪广场

原平山西北部唯一的县级市。地处山西北中部,东临五台县,西靠宁武县,南与忻府区定襄县毗邻,北和代县朔州市接壤。原平是国家卫生城市、中国诗歌之乡、铝电名城、酥梨基地、三班故里、慧远故里、晋贤故里、将军之乡、书画之乡。

原平同川梨花

原平资源富集,素有“东山摇钱树,西山聚宝盆,中间米粮川”之称。“东山摇钱树”是指东社等东山地区乡镇是山西省最大的水果产区之一和酥梨生产基地;“西山聚宝盆”是指轩岗等西山地区乡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煤、铝、铁、石灰岩、钾长石、硅石、铜矿、粘土等20种之多;“中间米粮川”是指中部平川区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总产连续多年保持在5亿斤以上。

原平有2000多年的城治历史。战国时属于赵国,秦时属太原郡。隋开皇五年(585)复改石城县,十年(591)属平寇县,至大业二年(606)改名崞县。民国属雁门道,亦称崞县。文物古迹遍布全境,有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26处,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阳武村朱氏牌楼、练家岗慧济寺、崞阳南桥等3处,另有土圣寺、佛堂寺、楼烦寺、文庙等十余处文物古迹。

天涯地角

天涯山西北山麓,有一妙峰,形似莲花,称莲花山。莲花山东南有一奇石,称石鼓。天涯山由天涯峰和莲花峰组成,峰峦陡壁间,有巨岩突出,形似石鼓,所以当地通称其为石鼓山。坐落于石鼓山之北、与之遥相对称的有五峰山。也许因为五峰山与石鼓山险峻难登的缘故吧,人称五峰山为地角,石鼓山为天涯。唐朝时,就曾有人来到过这里,写过“十年马足知多少,两度天涯地角来”的诗句,说明这“天涯”、“地角”的名称由来已久了。

石鼓神祠

现存石鼓殿牌匾落款为“大元国延佑四年”。可以肯定,神祠最迟创建于元代。石鼓神祠座北向南,呈长方形,共有各种建筑物20余间,皆为明清遗物。洞前百米处,立一木牌坊。四往三檐。山门前,旗杆两根,石狮一对,左右钟鼓二楼。第一进院,北为过殿,。南是戏台,左右禅房。第二进院,正殿三间,悬“精忠纯孝”匾,为该寺主体建筑。殿内塑介子推及其老母像。东西配殿各四间。每年三月初三日,是石鼓神祠传统庙会,总要唱戏以贺。商贾云集,物资交流,赶会者超过万人。

天涯山

天涯山是一坐环形的山脉,在山的怀抱中,有一处突出的部分,不知道叫什么名,像一只裸露的玉脚,其形态真的像是人的五个脚趾嘛,五趾光秃秃的,好像天造的一般,没有一点点杂质,在阳光的照耀下,明亮亮的。再往下,又是一处突起的小山包,山体也是光光的,就像是整块的大石造就的,在山顶上建有一个小亭,游人很少在这个山包的东面,有一块悬空的石棒,斜架在那里,好像是一把石锤,当地人就把这里叫做石鼓,因为在石锤的下面还有一块青石,那就是石鼓了。在山下是一座小庙,有前殿后殿,供的是大王爷,据说在当地还小有名气,常有信男信女来此拜佛,每年的清明时节这里有古庙会,那时这里也是人山人海的热闹。小庙的庙门很平常,在中门的门头写有“石鼓寺”三个大字。

崞阳普济桥

俗名南桥,横跨在原平市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创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以后历代曾予补修,保持了宋、金时期的石桥艺术。桥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桥全长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两端各有一引桥,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为石料横旋,券口之边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两边,中间雕有石狮头,余者均匀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组画16幅;小券口边上雕有皎龙出水及九针图案。浮雕均典雅古朴,寓意深远,造型优美,精巧别致。为山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关帝庙

兼作村委会的崞阳关帝庙

据碑记载,关帝庙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关帝庙座北向南,原有关公殿、戏台、东西配房、圣母殿三义殿龙王殿、山门等建筑,构成总体平面为长方形。关公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前有廊子,并有砖铺月台,四周有石质栏杆,栏杆左右各有望柱四根,前有八根。题记为清咸丰元年重修。关公殿后有小式木作圣母殿、龙王殿、三义殿各三间,均系晚清建筑。山门有台阶十四阶,逐级而上,又有台阶八级,并有砖铺平台,四周有砖砌花栏。山门门额上书“关帝庙”,门前有照壁一座,石狮一座。现存建筑具有古建筑及艺术价值,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泉寺

旧名土圣寺,在山西原平县城西南15公里水油沟村北。山岩耸立,豁如画屏,林木遍野,环境幽静。古塔峙其左,清流环其右,前有渡仙桥。寺始建于宋,明嘉靖时重建,隆庆,万历间重修。寺基甚高,门前台阶六十余级,阶上为五间二层藏经阁,阁身围廊,上层设有平座,供人赁依远眺。寺前有古塔,平面八角形,高约15米,基座高如塔身,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三,其间束腰两道,雕仰覆莲瓣及人物花卉;上部塔檐四层,出檐甚塔,收刹甚急,极顶安珠一枚。根据雕刻图案与手法,应是宋构。形制奇特,为我国塔式建筑中所少见。寺侧东山之巅,钟楼宏敞,内悬巨钟一口,风吹飞砂走石,据传不击自鸣。

宋氏牌楼

俗称阳武石坊,在山西原平县城西18公里阳武村。清威丰五年(1855年)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道盐运使衔武芳畴为母朱氏所雕造。石坊两座,村外道旁为陪坊,雕工简略。宅前西向为主坊,即朱氏牌楼,高10米,宽9.6米,正近方形,比例适度,开制壮观,雕造瑰丽。

坊为重檐楼阁式,基座上雕力土四躯,四周雕勾栏望柱,柱础为石狮,柱身盘龙缠绕,额枋上满布人物,花卉,流云,行龙等图案,檐下雕斗拱橼飞,檐上雕瓦垅脊兽,坊前有旗杆石狮一对,坊后有巨石屏风,剔地突起,雕福禄寿三星。图案精致,刀法洗炼,时代虽晚,工艺颇佳,为我国清代石雕艺术的精品。

五峰山

距原平市区26公里,旧为著名的八景之一,称“地角枕流”。建在中峰之上的寿宁寺,山门悬匾“五峰圣境”。接官厅面宽三间,内部陈设唐代以来各种佛像45尊。圣母殿亦为三间,有圣母等塑像六尊。传说,此圣母由原来民间贤淑善良的线姑娘坐化,主管风调雨顺,座下一眼山泉,历史上原平境内逢有大旱,乡民多来此处祈雨,流传众多美妙的故事。而令,这里风景优雅,成为人们欣赏大好河山的旅游圣地。寿宁寺内,还保存有清康皇帝御笔“五峰化宇”真迹。

寿宁寺

位于原平市城东北26公里的五峰山上。五峰山因有五峰而得名,原寿宁寺圣母庙在中峰,东峰有漱玉泉,南峰有冥府殿,西峰有梵玉宫,北峰有水草庙。每年四月初八日致祭。五峰山山水秀丽,风景优美,旧称“地角枕流”,为崞县八景之一。建于中峰之上的寿宁寺,原为五台山寿宁寺下院,俗称小五台。原有上、下佛殿,娘娘殿、罗汉殿、地藏殿,牌楼、僧房等。现存建筑有宫厅和部分僧房,还有新建圣母殿一座,木牌楼、照壁各一座。

慧济寺

位于原平市东北12.5公里处,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宋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葺。有山门,观音殿,钟楼,伽蓝殿,东西廊庑,大佛殿等建筑,殿内塑像俱存。其中大佛殿历史最古,建筑结构及其塑像艺术尚保存宋代风格。佛坛上泥塑佛,菩萨,胁待,童子,金刚等比例适度,线条和谐,面形圆润,衣饰流畅,胁侍菩萨下肢纱罗透体,塑工之巧,当为宋金佳作。现存主殿是文殊殿,为宋代重建,殿内仍保留有唐柱两根。前柱四根呈八字形,稍向内倾,且保留有唐代建筑风格。殿内彩塑,造型优美,姿态生动,衣纹流畅,比例匀称,为目前宋塑中罕见珍品。两壁千佛阁内的宋代木雕,现存有157尊,其中有十尊三头六臂,雕工精细,刀法有力,真可谓艺术大作。殿内有壁画,内容为菩萨救难,色彩以石绿和铁青色为主,笔工古朴。

崞阳文庙

文庙位于古城东门旁。现在人们习惯称其为崞阳文庙,其实,它是名副其实的崞州文庙,因为它建于元代,而蒙古国太祖十四年(1219)崞县就由县升格为州了,崞阳文庙的建筑规制完全是州级别的。至于它的建设年代,旧志中只称:“太原府志载,元大德间建”。古城和文庙都是有灵魂的,如果古城没有了文庙,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呢?文庙知道,身边行走的这些人都不再是昔日的知己了,但它依然像昔日那样存在着,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此情此景,该是多么凄美而悲壮啊!虽然崞阳文庙表面上显露出的是一种无奈和颓废,但当你盘桓其中时,禁不住地会感觉斯文依然在兹焉。

原平滹沱河水利风景区

风景区依水造景、依绿设景,畅游其间,既可领略到现代文明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也可体会到城市拓展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80万平方米的湖中双龙戏水、鱼乱波心,岛上轻风拂柳、鸟语花香,展现出一幅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的画面。夜幕降临,皓月当空,风格迥异的灯饰和两岸四路八条光带交相辉映,再现了唐代诗人卢照邻《晚渡滹沱》中“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的美景。看今日,滹沱长堤绿带如织,鲜花烂漫,楼台临风,亭榭含情,郁郁青青,一派盎然生机,与古景形成鲜明对比。单凭这些诗人的诗句,我想读者们也就可以想象的到滹沱河的美!

原平梨

原平,为国内著名的梨产地之一。原平梨中,主要品种有夏梨:秋皮梨、油梨香水梨、黄梨、才梨、瓣子梨。此外,酥梨是近十多年才发展起来的大面积产品。原平梨的特点是:个大、皮薄、水多、酥脆、香甜、果肉细、味美。原平梨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农民、梨农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种植与储存经验。当年的梨,在成熟后可储存6~7个月。还有的能储存到第二年新梨上市。初熟的梨,经过入窖储存,颜色由黄绿变成纯黄色,由初熟时的略带酸味变成了纯甜味。物美价廉又便于储藏,这是原平梨能远销而又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

北王庄莜面

“想吃莜面庄子上”,这是群众对原平北王庄莜面的赞语。原平北王庄莜面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该村四面环山形成独特的小气候。这里的莜麦,颗粒大而饱满,皮子薄而出粉率高。与别处莜面相比,它还有三个特点:一是吃水多,和一斤莜面用斤一两水,比别处莜面多一两;二是筋头大,将蒸熟的莜麦窝放到冷水中浸泡一昼夜,不变形,不减味;三是味道浓,家里蒸钣,在院子里就可以闻到它的香味。北王庄妇女还有一手做莜面饭的好手艺,莜麦窝、莜面鱼鱼椽头馍馍、油饺饺、苦菜饺,都是待客的上好饭菜。

原平锅魁

因历史上夺当地炉食之魁而得名,其状若块,约三寸长,寸许宽,卷边滚圆。根据包馅与不包馅可以分成空心锅魁和实心锅魁两种。包馅的称空心锅魁。应市的多是甜馅锅魁,最上乘的是玫澄锅魁。锅魁饼面橙黄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加之包馅的不同,又各具风味。

崞阳麻叶

崞阳麻叶是当地著名特产。即便你跑遍晋西北许多县城,吃过神池月饼五寨烩菜、五台蘑菇、静乐碗托,唯独很少见原平麻叶上市,其真谛只有土生土长的原平人才能品味出来。在当地农村,也不是一般时间就能吃到麻叶,必须逢赶集或者庙会,在万人空巷的时候,你就能很轻松寻见卖麻叶的临时小摊。原平麻叶和太原俗称的麻叶不同。太原麻叶就是在油锅中炸出的黄灿灿的油条,长长的,吃起来脆脆的。原平麻叶制作方法比较复杂,必须选用精制面粉、发酵粉和糖剂,辅助油、盐、碱、矾等,加水按一定比例配制搅拌成松软面团,用刀雎切成约半两重的小面块,拉长两根扭两圈,圆圆的,粗细不等,放入油锅中炸到金黄色捞出即可食用。油料一般选用晋西北的胡麻油。崞阳麻叶与当地风俗紧密相连。每当赶集或逛庙会路过小摊前,摊主总是笑迷迷地热情招呼:“老乡,正宗的麻叶,先尝后卖,不好不要钱。”“来,刚出锅的,给以亲戚攒两串。”乡下人很朴实,没有贵重的礼物,登门拜访总会提溜两串麻叶,虽然油乎乎的,但足见其真情至诚。

凤秧歌

原平凤秧歌,是一种节日性的民间集体歌舞。在原平市只有北贾村一带才有,在山西省也是独一无二。它产生的时间相当久远,由于多种原因在流传过程中几经兴衰,濒临失传,建国后才重放艺术光彩。“凤秧歌”的前身可能是“凤阳花鼓”。在300年前由外地传入崞县。后与当地踩圈秧歌相结合,吸取了民歌小调丰富了演唱部分,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形式。男角都是武士打扮,女角都打扮成古代村姑模样,手拿小锣,边扭边行。凤秧歌的表演有三种形式:踩街、踩圈、开轱辘。凤秧歌多于农历十四至十六在本村分“上院”、“踩街”、“撵旺火”三种形式进行表演。传统节目有80余个,大部分反映农村生活和生产。2008年2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秧歌”之中。

炕围画

也叫墙围画,俗称“炕围子”,是山西民间一种地域特色鲜明的造型艺术,融壁画、年画、建筑彩绘于一体。晋北农村家家户户都以火炕为床,为防止墙土脱落弄脏被褥,人们就以胶水调制白土沿炕边墙上涂盖“围子”。炕围画属于家庭壁画,晋北宁武、五寨一带喜用红棕色,原平、代县一带喜用青绿色。

以原平炕围画为代表的晋北炕围画,画风细腻,设色艳丽,构图饱满,明朗豁达。每当新房落成,新炕盘就,主家就约请当地有名气的炕围画匠上门作画,画工完毕后,主人常用透明纸或塑料薄膜罩遮其上,更多的人家则用桐油或清漆罩刷,以使其保存年久。原平炕围画曾在北京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原平也被称作“炕围画之乡”。

三班故里

历史是一条长长的河流,它从远古的深处逶迤而来,不知疲倦地流了上千年,在这条令人惊诧、让人叹息、使人迷惘的河流里,有一些波光在闪闪烁烁,那是显赫一时曾经影响过历史进程的名门望族们。这样的家族历朝历代都有,仅仅一个魏晋时期就有河东裴氏、琅邪王氏、陈郡谢氏、吴郡陆氏、浔阳陶氏等等。那么,由魏晋倒推300年,有没有类似的名门望族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汉代楼烦班氏。

要说汉代楼烦班氏,就应该从班氏家族的历史说起。班壹是有史记载的班氏第一人。据《万姓统谱》载:“班壹者,秦末避地楼烦,以牧起家。当惠孝、高后时,出入游猎,旌旗鼓吹,以财雄边”。那是在始皇末年,班壹因楚破灭无奈由楚国故地北迁,后以楼烦为家焉。其擅长经营畜牧,遂以畜牧致富。班氏富财仗义,颇得民拥戴。班壹子班孺任侠;孺生班长,长为上谷郡守;班长生班回,回为长子令;班回生班况,况以孝廉名,升任左曹越骑校尉;班况生三子一女,子伯、游、稚,都是当代的著名学者,伯为定襄太守,游拜谏议大夫,稚官广平太守。汉成帝时,班况女被选入后宫,即班婕妤,其贤才通辩、知礼识体,因《怨歌行》而名,被誉为宫体诗之祖。

班氏由秦末居楼烦近200年,后迁居扶风安陵。班稚在此得子班彪,班彪成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史学家、文学家。后来,班彪、班固、班昭父子父女三人,因前仆后继编著完成《汉书》,史称“三班”,民间称“班氏三杰”;而班彪的另外一个儿子班超,是东汉名将,与其子班雄、班勇,相继出任西域长史、越骑校尉,安抚西域长达数十年,功勋卓著,民间称“班氏三雄”。

在楼烦故地这么大的区域内,谁都可以说自己为“三班故里”,但又有哪个地方可以像原平那样有几个过硬而可以示人的历史实证呢? 在明清时期的崞县文庙的乡贤祠中,先人们崇敬地祭祀着班氏几位先祖:班回、班况、班游、班彪。于是,在《崞县志》“乡贤”一节中,也照样将班氏先祖置于开头的显眼处;一代代先人对“三班祖墓”精心地予以保护,虽历时久远屡遭盗挖,但比起早被平掉的许多古墓还是幸运的;宋元时期,班政铺称为班镇,载于旧志中,这是与“三班故里”紧密相关的证据,明朝改称“班政铺”时这里早没有了班姓人口,但先人们没有改换“班政”二字,一直将其沿用到如今;班政铺原有宋元时古堡曾名“清和堡”,砖墙上嵌有一块“三班故里”石匾,明朝时仍与城堡同在。

by 青谷

后来城毁匾陷,乡民们从塌毁的城堡遗址里挖出了旧石匾,实在不忍其因毁损而消逝,即依旧物复制。这方复制于清同治八年的石匾保存至今,已成为“三班故里”的一个重要证物;……先人们的这些作为,可以说竭尽所能、用心良苦。所以,在1990年出版的《山西县市简志》中明确记载:“原平东北处三班古墓的发掘,明确记载了班政铺为汉代班氏之故里”。

Hash:74e7b96a9b7a2bd4d5c8b1ae84afd96cfcd74e60

声明:此文由 大美忻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