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峰:沧桑千古陵头村
沧桑千古陵头村【连载•1】
刘剑峰
我的家乡在陕西省岐山县西北部凤凰山脚下的古卷阿周公庙东南隅,是一个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名曰陵头。在与祝家巷村、北杨村没有合村前,陵头村有老庄、堡子、沟里、南庄、东坡、西坡、武家窑7个自然村。千百年来,村庄默默无闻地居于县城西北山脚下,其特殊地理位置、悠久历史渊源、厚重文化内涵久之不被世人、甚至大多数村人所知。
村名来历
村名何以叫陵头呢?得先看陵头二字的训诂,陵者,本意为大阜(土山曰阜)、隆(高大貌)、冢(墓之高者曰冢)、崇(山大而高曰崇)等意。头者,首也。我们村名中的陵字,就是冢,也就是陵墓的意思。那么陵头,二字的组合,当做何讲呢?显而易见,就是陵墓前面的地方。
陵头村在什么人陵墓的前面?什么人的陵墓有如此显赫和体量庞大?竟然有7个自然村位处它的前头?
要说明这个问题,历史足迹就必须回返到三千年以前的先周和西周时期。
在陵头村西北方向,现在周公庙四周,南北约2200米,东西约1700米,面积约370万平方米的地下,有一座大型遗址区,地下埋藏着近千座先周、西周时期墓葬,遗存着大型建筑基址、甲骨坑、铸铜制陶作坊、夯土墙,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和科研考古价值。
早在1977年和1984年,这里就先后出土过双耳铜鬲、弦纹铜鼎等文物。2004年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周公庙考古队,在遗址区钻探出大型墓葬19座,其中首次发现带4条墓道的墓葬9座,带3条墓道的墓葬4座,两条墓道的4座,单墓道者2座。
需要说明的是,商周时期墓葬的墓道,是墓主人身份、墓葬等级的代表,墓道越多、墓道规模越大,说明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越尊贵。
周公庙考古队成员、北京大学教授雷兴山当时说:“该遗址内具有4条墓道形制西周墓葬的‘集体出现’,更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项重大考古成果!可以说,这是目前所知周代最高等级的大型墓地。”“以往见过的西周时期最高等级墓葬也只有1条或2条墓道,且都是诸侯国君一级墓葬,从未见过3条墓道的西周墓,4条更是闻所未闻。”
另外,周公庙遗址(后更名凤凰山遗址)延绵1500多米的夯土城墙是周代都城遗址重要文化因素之一,遗址内的建筑基址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周代大型建筑基址,遗址内的作坊是周原地区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西周铸铜制陶作坊。
遗址内甲骨坑共出土西周甲骨1万多片,可辨识文字近2600个,是中国其他所有地区出土西周甲骨文字总和的两倍还多。这些刻辞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人名、地名、事件等。经专家初步辨识和判断,周公庙遗址作为商周时期聚落,应该是周公家族的采邑,遗址内墓地应该是周公家族墓。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邹衡经过实地考察后说:“周公庙遗址西周大型墓地的发现,从学术价值上说,堪与20世纪初安阳殷墟重大考古发现相媲美,是新中国堪称第一的、最重大的考古发现,此发现对于研究中华文明史,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等,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2006年5月25日,凤凰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周公庙遗址入选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被称为“世纪大发现”。
之所以说以上这些,在这里,我们自然而然已经对一个问题释然了,那就是,陵头村在周陵的前头,也只有西周时期周公家族的陵墓才有如此显赫和庞大。怪不得千百年来当地俚语相传,陵头村是位处周陵之头的村庄。
村人姓氏
三千年来,陵头村人居住在周陵之头这片热土上,守护着家乡的这方净土,拱卫着周公家族墓地这块圣土,祖祖辈辈,世代相因,瓜瓞相绵。
陵头村人姓氏以冯、刘二姓为主,兼有李、曹、武、张、赵、薛、庞、邢、金等其他少数姓氏。堡子是冯姓祖居地,而老庄则为刘姓祖居地。尤其在老庄村,村民一色全部姓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陕西省商洛市商县一贾姓人家迁居村内,该村始有了他姓。另外,亦有后期从老庄分迁出去的刘姓人散居在堡子、沟里、东坡、西坡等村,但他们都是老庄刘姓的分支。除过祖居地堡子外,冯姓人居住的另外两个集中地分别为南庄和沟里两村,东、西坡亦有分迁出去的少数冯姓人散居。而武姓人,则全部居住于武家窑。为数稀少的其他诸姓,散见于东坡、西坡、沟里、武家窑、南庄五村,多为后期逐渐迁入。
村里冯、刘两大姓氏的远祖是什么关系呢?祖辈有一口传俚语,大致可以说清其端的。其俚语曰:“冯刘两学友,同乡不同祖。一个文来一个武,一同上了凤翔府……”看来冯姓人先祖和刘姓人先祖最早是同窗学友,他们后来一同在凤翔府里干了事,而且各有所长,一个擅长文,一个擅长武,真的是文武兼备,相得益彰了。但从老庄地名字眼来分析,老庄者,陵头村的老村庄也,似乎刘姓人应该更早。笔者翻阅民国《岐山县志•地图》的时候,在陵头村区域明确标注出的,也只有“陵头老庄”四字。由此看来,老庄和其刘姓,当属较早。另外,老辈人讲,老庄古时候叫“陵头拐拐”。拐者,曲也、转折也。以俚语而解,“拐拐”就是拐弯的地方,或为他意,不得而知。
前文有述,陵头村目前有老庄、堡子、沟里、南庄、东坡、西坡、武家窑7个自然村。而查阅乾隆、光绪、民国诸部《岐山县志》,早期自然村庄的归属,在不同时期尚且不尽相同。陵头村古时候一直归属于仁圣里(民国时期叫仁圣乡),而武家窑村在以上三部《岐山县志•卷二•建置》里,均归属于润德里(民国时期叫润德乡),不属于陵头村。所以,武家窑村是新中国建国后,才划归陵头村所属的。
另外,在乾隆《岐山县志•卷二•建置》“乡里•仁圣里”项下,明确记载“陵头四村”,说明陵头村当时只有四个村庄。而在光绪《岐山县志•卷二•建置》“乡里•仁圣里”项下,明确记载“陵头三村”,“陵头老庄”则另外单列出,与“陵头三村”同在仁圣里项下。民国《岐山县志•卷二•建置》“区乡•仁圣乡”项下,也明确标注“陵头三村”,“陵头老庄”也另外单列出,和“陵头三村”同在仁圣乡项下。以此记载来看,早期的陵头老庄还一度没有在陵头三村以内,是自成一村的,如前文所述,陵头老庄或者更早。同时可见陵头村最古老的自然村庄只有老庄、堡子、沟里、南庄四个村庄。东、西坡是当时人为了耕种之便,少数本村人暂时居住其地,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才成了村庄的。
1:未设立原创标记的稿件,一律没有稿酬。
2:平台文章作者在正文标题下方。大标题下方原创蓝色后的“岐山作家”,为平台打赏账户,欢迎您为自己中意的原创作品打赏。
3:设立原创标识的文章,由读者自愿打赏,打赏金额自愿。
2018.10.8
刘剑峰,1971年生于岐山县凤鸣镇陵头村,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宝鸡市周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岐山县楹联诗词学会副会长。先后参与编著了《中华文明的根——图说周文化》《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宝鸡卷·岐山文物》《走进岐山》《畅游岐山》《岐山之旅》《岐山古迹遗存》《典说周文化》等多部周文化、岐山地方文化介绍、研究方面的书籍。工作之余,创作诗词楹联作品一千多首(副),并多见诸刊物。现供职于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博物馆。
Hash:80b96317eba5ce2dae61b762d048cd4289d2258b
声明:此文由 岐山作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