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胶州南城子村里竟然藏着“莒国都城”!现在!

山东常被称为齐鲁大地,提及历史,人们总是先想到齐国、鲁国,那排后面的是哪个?莒国,为春秋时山东第三大国。莒文化与齐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莒国最初建都于计(也称计斤,后称介根,今胶州南城子村),春秋初期迁都至莒(莒县),介根仍是莒国重要城邑。记者近日前往探访,已经找不到其历史遗迹,不胜嘘唏。

1

南城子村是有史可考的古老村庄

三里河街道的南城子村位于北京路南侧,梧州路与北京路相交后,穿过村的西半部。城子是胶州市域内有史可考的古老的村庄,源于西周时期莒国初封国都计斤城,村以古计斤城命名。

中国史前文明发展到夏商时期,已经呈现古国林立的状态。当时所谓的“国”,实际上是一些带有浓厚的氏族部落特征、各自独立的居民集团,都有一定的居住地和分布范围,有自己的氏族血统组织领导,拥有万人便称得上大国。

夏商时期山东大地的古国过百个,其中多数古国是从东夷族群的氏族部落发展形成的。到了西周时又封了一些姬姓和姜姓的诸侯国(例如姬姓的鲁国,姜姓的齐国、向国、纪国等),经过长期的攻伐与合并,到春秋战国时期还剩下50多个国。在当时的胶州一带,现已知的古国莒国和介国都是从东夷族群中发展形成的。其中莒国的影响较大。

西周灭商后,莒国国君兹舆期归降西周,周武王封兹舆期为“子爵”。周代五级爵位为:公、侯、伯、子、男,莒国是个四等爵位的小国,封地仅“方五十里”(古周“里”等于0.56华里),大小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乡镇。

那么,莒国是怎样发展壮大的呢?国君兹舆期首先定都城计斤(今胶州南城子村),就是莒国都城遗址。在春秋初期,莒国国都迁到莒县(今日照境内),莒国国势正强。这时的莒国都城,位于今莒县县城的四周,东临沭河,西傍柳青河。据《读史方舆纪要》“废莒县”条载:“旧城三重,皆崇峻,子城方十二里,内城周二十里,外郭周四十里。”莒不断与齐、鲁、晋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小国不断发动战争,扩大领土。此时,莒国已是山东地区仅次于齐、鲁的大国了。

据了解,莒国自受周封始,至战国时期被楚简王所灭,历经三十世、二十三传,存在了近600年。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原莒国的封地胶州南城子旁边勘察到在考古界引起巨大轰动的三里河文化遗址,分上下两层,其中上层为龙山文化遗存,下层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共发掘了1500平方米,出土玉、石、骨、陶、铜等各类文物两千余件,一个重要的发现便是出土了两件钻形黄铜器。

2

介亭曾为“胶州八景”之一

乾隆《胶州志》载:“(周)武王十有三年封少昊之裔兹舆期为莒子,都于计。”《齐乘》云:“莒子初都计,即计斤。”周朝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此亦即莒子立都于计斤的时间,到今天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城子作为莒国的都城,其遗迹、遗存古文物甚多。1970年代以前,村西有古城墙残垣一段,高3米多,由土夯实,柱洞可辨,当时人民公社搞大寨田时,把城墙残垣铲平,那个地方叫“城顶地”,城顶地南边的地叫“城壕底”,村南有片地叫“南门里”,村东北有块地叫“东至门”。最有名的遗迹是介亭。介亭遗址原位于城子村中心大街东头,从前介亭高台与两通《重修介亭记》碑存在,然而在1966年秋介亭高台被拆,所拆砖石等料用于建大队办公室,两通《重修介亭记》碑也被砸碎建了氨水池,介亭遗迹无存。

据相关文献记载,介亭为两层建筑,底层是上小下大的方台,台高3米,台顶为正方形。介亭建在高台正中,四角攒尖顶,翘角飞檐,角顶挂有风铃。亭东南30米处,是胶城东关孙氏家族墓地,栽植椿树高大茂密,是人们乘凉好去处。故“介亭春(通“椿”)树”被评为乾隆胶州八景之一。

因介亭建在高台上,距离胶州湾不远,白天登亭可望“少海连樯”,夜晚登亭可观“渔火满天”,因此时人又称介亭为“望海亭”。

半岛记者 刘静

Hash:2060f12b3a5980939449597ca6f14e86b737a443

声明:此文由 胶州微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