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孟门——我饱经沧桑的家乡!
277-566
黄河魂
孟门,我的家乡——饱经沧桑四千五百年!
此时此刻,希望孟门百姓能够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与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正面形象,能够恪守道德、遵纪守法,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要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眼前利益而毁了全镇乃至全县的前途大局。
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能够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目前处于困境的孟门镇,给予孟门百姓特别的关注和深切的关怀,能让孟门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焕发新的生机,让孟门古镇得到新的良好发展机遇,让孟门百姓的中国梦早日得到实现,让这个沉寂了百年的千年黄河古镇活起来,火起来,再次成为黄河岸边的商贸重镇、经济强镇、文化大镇、旅游新镇!
我的老家在黄河东岸的山西孟门镇。小时候,不但听老人们讲述过去大灾大难,而且也亲眼目睹过黄河波涛怒号、吞噬民宅的恐怖场景,也饱尝过沿河石畔十年九旱饥寒交迫的穷苦日子。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拂去了家乡的些许贫穷落后,却如何也抹不掉心灵深处的童年阴影。
(一)
改革开放之前,老家孟门是全省最贫困的乡镇之一。沿河十多个村均属地质恶劣、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十分贫瘠的地方,而且村与村之间土地相邻,村距紧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分,大多数土地的覆土层连40公分都不够,正如老百姓说的那样,“烂石山上土帽帽”,甚至还有大片大片寸草不生的沙山荒坡。可耕种土地稀少,山地庄稼连年歉收,滩地园子常被不时涌来的洪水淹毁。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孟门人付出再多劳苦也吃不饱穿不暖,尽管如此,仍得拼命干活,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寻求糊口之计。
“沿河石畔”,这是周边村镇的人们对孟门这个干旱贫瘠之地的称呼。年轻男子相亲时,只要一提自己是孟门人,对方总会抱怨是“沿河石畔”的,即使女方也是沿河石畔的,人家也会感觉委屈。女孩们为了逃避饥荒、填饱肚皮,争先恐后地嫁到后山头(“后山头”,孟门人对孟门东面群山背后的成家庄、王家沟、刘家山、贾家垣一带的统称)等耕地土层较厚、庄稼收成较好的地方,再远些的嫁到土壤较肥沃的沿川(清河沿川的柳林、穆村等地)地区。还有很多女孩跑到千里之外的山阴县、太谷县等地相亲成家。那时候,每当小孩不听话,大人就会又恼火又逗趣地说:“不要哭,不要怨,小心把你卖到山阴县!”女孩们争先恐后往出嫁,男人们娶媳妇难上加难,甚至一门兄弟几个都“推光头”的也并不鲜见。如此贫穷落后,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那是60后铭心刻骨、70后记忆犹新、80后稍有印象、90后难以体会、00后无法想象的。
去年回老家,我和一朋友顺道去了一趟峁王圈村。坐在院畔拉话的几位老人看到村里来了陌生客人,就好奇而热心地问我朋友说“这是呀(哪)家了”,我惊诧于老人的这般热情,就抢着答道“我是孟门家!”旁边坐在树桩上的一位老大爷听了,笑笑说:“哦,孟门县家?”我说“嗯!这来年都过去了,你们这的老年人还叫孟门是孟门县啊?”,老人们就跟我开始拉起了话,“是啊,有的叫枣峁上,有的叫孟门县,你们孟门在老辈子的时候扎过县城么,后来让黄河水推了,才搬到枣峁上一带!”我说“是啊,您还知道的很清楚啊!”老人说:“唉,年轻那会担炭,常跑孟门县了么,把炭担到孟门炭市坪则了挂(称重)的卖给人家,再走船渡口上拉到陕西个了。孟门县那会穷得多了么,比我们这也穷,六七十年代那会你们沿河石畔的大汝则们争着抢着要朝我们后山头这嫁,我们后山头家还不情愿要,一个是嫌远,再一个是嫌你们沿河石畔的人穷,跟你们扎了亲,累赘太多,迎回来的媳妇老是给娘家往回带东西,今了提点米,明了背口面,把我们后山头家还要吃穷了,哈哈!”知道老人是逗趣地说,我也逗趣地问他,“那你们家里就没啦迎过我们沿河石畔的大汝则啊?”老人说“哈哈!可不提吧,迎的是好媳妇,可是就是因为人太好,所以才照护娘家人,害的我家反倒没吃的了,你看到如今我还这么瘦!哈哈!”说完,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这是闲聊的风趣话,同时也是对孟门几十年前真实历史的回顾。上世纪的孟门在外人眼里,也的确是个极其穷苦的地方。
(二)
七十年代末,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八十年代初,我们这的村里开始落实了包产到户,农民分得了自营耕作的田地,自是好事。然而,孟门沿河的这十来个村子土地都十分贫瘠,绝大多数农民除了种地再寻不到别的生计,温饱问题终究还是没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群众生活仍然捉襟见肘,为了养家糊口,很多汉子不得不忍痛割爱,抱着沉痛的心情踏上近乎走西口一般的凄苦谋生之路。
本世纪初期,我国市场经济逐渐活跃起来,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绽放于各个地方,农民终于有了打工谋生的机遇。然而,孟门本地只有刚刚萌芽的几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型红枣加工点,对解决孟门就业问题实在是九牛一毛,起不了什么作用。人们只能徒步二十多公里的泥土路,到成家庄或王家沟、刘家山一带的一些小型煤矿、焦化厂、砖厂打工。孟门到这些地方的路,要么是崎岖狭窄、晴通雨阻的马车道,要么是悬崖峭壁上仅容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出行极不方便。由于地质条件恶劣,资金严重紧缺,导致这些路在数十年里都是如此不堪,沟深崖险、坡多弯急,晴通雨阻,崎岖坎坷,上有质地疏松的悬石随时可能垮塌,下有沙石凌乱的深沟一不小心就可能滑落。位于柳家庄、石洞门、冯家庄之间的大沟岔,因两条沟水在此汇合,水流量大,沟谷开阔,数十年里都没有盖起个桥,一直以来,人车通行只能趟水,别无选择。开车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泥中无法自拔,步行通过时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入水中弄个满身泥水,随身行李也会尽数掉入泥水中,有时还会遇上不轨之徒在此敲诈、抢劫。每逢阴雨天,人们更是冒着生命危险侥幸通行,谁也无法料到洪水浪头什么时候下来了,什么时候正好冲到这了呢。每逢山洪暴发,水势汹涌,震得沟边及其两侧路边的悬崖上大大小小的石块、沙土疙瘩一个劲往下掉落,慑人魂魄。当年频繁通行于这里的司机称其为“鬼门关”,一点也不夸张。柳家庄、冯家庄、五里后一带地质疏松、山体不稳,路边山崖随时都有垮塌的可能。2006年的一天,柳家坡村人柳完平开着三轮车带嫂子和侄女从柳家坡到孟门,路过冯家庄村底的路段时,崖上突然塌下一片,人车均被落石击中,致一死两伤。之后,五里后村底至大沟岔的路段便被堆土堵路,挂牌“严禁通行”。除个别孟门人骑摩托车或自行车去成家庄、吉家塔一带上班的时候要壮着胆子侥幸通行外,再没人敢问津这段路,随着路边沙石不断滑落堆积,侵占路面,随着雨水也在废旧的路面不断冲开很深的沟壕,有的路段就连摩托车、自行车也要小心翼翼才能勉强通行。
2009年,孟门通往柳林县城的公路在民企的资助下,开始大力拓宽改造。经过征地拆迁,劈山填沟,修筑涵洞,飞架桥梁,垒石护坡,植树绿化,孟门到成家庄、到吉家塔的穷山荒沟里,才终于开辟出一条可以由孟门通向柳林县城(途经孟门吉家塔)、通向成家庄镇的国家二级标准公路“吉孟公路”,并于2010年正式竣工通车。正如老百姓所说,现在但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驾驶摩托车或私家小轿车上下班了,就算是步行也比从前爬山驾岭、徒步泥泞危险的山路安全便捷了好多好多,乡亲们生活的底气和工作的信心也增强了好多,为孟门脱贫攻坚更是带来了更多希望。
(三)
孟门是大禹治水之天下黄河第一门,远古时代,部分山脉河流尚未疏通,暴雨频繁,孟门附近的蛟龙壁阻挡了黄河水路,淤塞成高原悬湖,周边百姓常常受灾,大禹凿开蛟龙壁,疏通黄河上第一个出口,称之为孟门,孟门今有禹王石、蛟龙壁、大禹父亲鲧的石像等遗址。夏商时代的孟门即有人类聚居,有文物普查考古遗址为证。春秋战国时期在今孟门设蔺,是一代名将韩厥的玄孙韩康(后以封地为姓,改姓蔺)的封地,一代名相蔺相如的祖籍地;西汉时期为代共王子刘熹的封地“蔺”。北周大象元年在今孟门设定胡郡,兼领定胡县;隋设孟门关;唐代有时叫定胡县,有时叫孟门县,多次改名;金代又改称孟门县;元代至元八年撤孟门县。在这16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孟门几乎一直是县级以上的行政建置。明清时期设有巡检司衙署,仍为黄河中游的重镇。进入十九世纪,孟门由于黄河洪水的不断侵犯,连连受挫;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孟门古渡开始走向衰落,商业也逐渐沉寂,这不仅因战乱,也因天灾,最重要的是因为黄河洪灾。
小时候就常听老人们讲,古孟门县在今孟门镇前冯家沟、乔则沟、李家塔至塔上村一带的西面,即今黄河孟门段水流部分及今陕西横沟、槐树耩等村的部分滩地,就是古孟门县城的所在,清道光《吴堡县志》、清道光《孟门陈氏宗谱》以及1997版《柳林县志》等书籍以及孟门光绪年间碑文等,对此均有明确记载。今孟门李家塔村有一条冲沟叫“城壕渠”,附近有个地名叫“东门墕”,过去还有个自然村叫“堡寨”(五十年代全村毁于洪灾),等等,这些地名都与古孟门县城有关。清代《孟门陈氏宗谱》记载,古孟门县的西门“紧挨河涯,但距黄河尚有里许。城南城北有滩,滩有田畴千余亩,内植桑枣,孟门百姓藉以为生。”而今,古孟门县城遗址几乎被洪水毁灭的无迹可寻。
据记载,雍正元年(1723)六月十九日,黄河大水,漫川而下,澎湃骇人。孟门遭河洪淹漫之灾,冲毁楼舍、田园不计其数。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十五日至十六日,突降暴雨,黄河猛涨,孟门“舟行于街,涛响于市,连云广厦倏尔陷入狂涛巨浪”。咸丰六年(1856)七月,又一次接连数日的暴雨引发黄河大洪水,孟门200余孔窑洞、1000余间房屋被水冲光。1954年9月4日(农历甲午八月初八),位于今李家塔和塔上之间的堡寨村,因长期受黄河水的冲刷侵蚀,加之本身地质条件恶劣,导致山体滑坡,整个村陷入波涛之中,全村30多户共100余人受灾;苏家湾、薛家坪受灾共约20多户80人;小垣则、贺龙沟受灾共约30余户80多人,孟门炭市坪则也被洪水削去一半,房屋若干。1977年8月5日至6日,孟门黄河防护坝被洪水冲垮,孟门沿黄河的许多房屋被冲毁,其中前冯家沟村房屋坍塌、严重裂缝共8院41间,群众被迫搬迁上山。至于水田,每发一次洪水,就会全部被毁一次。
孟门塔上到李家塔这一带,在老一辈的时候就被人们叫作“塌土崖”,由于受黄河水的侵蚀,地质比较疏松,经常有土石塌方现象发生,现在有一部分已做了坚实牢固的挡墙。据一位老人讲,五十年代的时候,李家塔村一家人的宅院在距黄河几十米处的坪地之上。一次,院东不远处突然绽开一条裂缝,人们发觉不对劲,赶紧吼叫着把家里重要的东西往安全地带搬,老人孩子往安全地带撤。裂缝渐渐变宽,人们在裂缝上跨步而过,宽到步子跨不过去时又搭上椽子和门板通过。当时这家还有一个睡在摇车襁褓里的孩子,人们连摇车连孩子一起给抱了出来。撤离不一会,房屋就严重倾斜,很快就与裂缝西面的一大片坪地瞬间陷入黄河凶猛的波涛中,眨眼之间,家就没了。前冯家沟村有一户人家的院子正举行婚宴,院子中间突然裂开一条细缝,人们赶紧跑到裂缝东面安全地带,放糕菜的锅灶和吃糕菜的人就这样被隔开,最终塌落在黄河波涛之中。黄河洪水淹没古孟门之后,原本紧靠陕西横沟一带山脚而行,在今孟门苏家湾拐弯后直至孟门村西南境才拐又一个弯的黄河水,再次向东改了河道,成为在今孟门最北的小园则村拐弯后在今李家塔、塔上村一带拐第二个弯,在刘家塔附近蛟龙壁处拐第三个弯。而且,河道仍在不断向东侵蚀孟门岸涯和商铺民宅。屡受洪水侵扰的孟门百姓无奈之下一迁再迁,最终将集市迁至枣峁上村,即今孟门村(孟门村东有一山梁,至今人称“枣峁梁”)。为何称为枣峁上村,不叫枣峁村?据有的人说,枣峁上村应当是相对于古孟门(孟门县城旧址)而言的,古代的黄河水虽然水量比现在大,但是过去的水面也比现在的低很多,枣峁上村比古孟门的地理位置高,相当于古孟门城郊的一个村,开发的也不太好,所以水毁孟门后,人们就迁到了枣峁上村,这里地势较高,地势较缓,居住在这里相对安全一些,也有很多人迁到其他村。例如,孟门刘家圪垯村的所有苏姓、少数陈姓等人家,就是在洪灾之后,从黄河岸的苏家湾、古孟门迁居到高高的山顶——刘家圪垯,西王家沟乡李家梁村的所有陈姓都是清代洪灾之后从孟门迁出去的,据说当时迁居到隔河陕西的孟门人数量也很多,从一些家谱里就能看出些许端倪。后来由于黄河水量减小,泥沙沉积就渐多,渐渐地就抬高了河床,特别是每次黄河洪水,都会积淀下很厚的泥沙层。
由于洪灾迭起,生态荒芜,交通闭塞,教育落后等基础条件十分软弱,改革开放初期,孟门人民的生活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步入新世纪初的20多年里,孟门沿河各村的面貌几乎没有发生过多少变化,主要经济收入依然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原生态农业里,经历过数百年风雨沧桑的旧屋子和旧窑洞里仍然住着很多人,甚至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也不得不蜗居在明清老屋里。过往的货车、大班车仍然必须经过极其狭窄的明清街,给居民日常生活以及集市贸易带来诸如噪音污染、灰尘污染、安全事故等许许多多麻烦,曾出现过撞死孩子、顶坏房子、碰倒电线杆等安全事故。
修建孟门红枣商贸一条街之前,老家孟门沿河的十几个村庄都没有发生过太大变化,百姓的生活水平比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了提高,但相对于周边乡镇来说,仍是差了很多,跟不上时代发展。
(四)
200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真正吹到了地处偏僻、基础软弱、贫穷落后的孟门镇,孟门才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孟门红枣商贸一条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终于建成,街宽了,新房子多了,可作商铺门面的房子比原来多了大约三十几倍,但是孟门沿河十多个村包括镇上,都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唯一的企业仍是那几个家庭作坊式的红枣加工厂。孟门人为了谋生要去外面打工,为了孩子进入好学校要去外面谋生定居,人口大量外流,那么多的商铺也开不了门面,做不起生意,形不成一个较好的商贸中心。所以,商贸街的建成仍然没能让孟门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没能彻底解决孟门百姓的贫穷落后。
2012年,孟门镇开始有了更大变化。孟门李家塔居民小区、窑洞宾馆等纷纷建成,塔上、李家塔、乔则沟、前冯家沟这四个地质极其恶劣、经济非常贫穷的村中村民,告别了土窑洞、旧瓦房、泥土路、濒危房,搬进了投入巨资建成的居民小区。该小区楼房室内水、电、气、暖、洁具、通讯设备等一应俱全,室外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居民们做饭使用的都是优质管道煤气,而且是免费使用,2018年后半年,煤气已停用。小区居民有很多人在自家住的小区或附近的孟门货运站即可上班,不用再靠天吃饭,不用再无工可打或外出打工。
孟门货运站台建成通车,经瓦日线(中南铁路)将柳林周边的煤集中运往山东日照,对缓解柳林乃至吕梁的公路交通、降低本地煤炭企业的煤运成本以及减少公路煤运污染等都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贺龙沟小区也已搬入住户,规划容纳一万人口的刘家塔小区建了不到一半,柳林黄河大桥、绕村扶贫盘山公路等工程也都被迫半途而废,高标准、高起点、现代化的孟门中学(小、初、高)、孟门医院等扶贫公益项目也在动工之初就停工,孟门黄河文化园和孟门南山寺等景区也戛然而止,一座即将再现于世人眼前的千年古镇,一座产城融合、宜居康养、幸福美丽的孟门,却突然定格在了一张张规划图纸上。
(五)
孟门饱经沧桑,阅尽风雨。然而,孟门还是中国山西的孟门,孟门百姓还是党领导下的百姓。孟门也是革命老区,离石县第一个区级党支部诞生地薛家坪,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诞生地石安村,中共离石县委旧址西坡村,离石县早期的老党员“五老八小”大多是孟门人,革命活动主要在孟门及其周边的成家庄、王家沟、碛口、离石、军渡等地,为革命做出了很大牺牲。希望党和政府不要让孟门百姓对家乡的未来和前途感到失落、绝望,希望能有人继续为孟门奉献力量。
当然,我们更希望孟门百姓一定要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与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正面形象,紧跟时代步伐,恪守道德、遵纪守法,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要一味地依赖于党和国家,一味地“等、靠、要、扰”,不要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眼前利益而毁了全镇乃至全县的前途大局。
同时,也恳求党和政府能够高度重视目前处于困境的孟门,深切关怀经历风雨的孟门百姓,能让孟门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让孟门古镇得到新的良好发展机遇,让孟门百姓的中国梦早日得到实现,让千年黄河古镇孟门活起来,火起来,成为黄河岸边的商贸重镇、经济强镇、文化大镇、旅游新镇!
Hash:b719aec44ad3f8bbcdbc12d11d1bf681a0edba20
声明:此文由 黄河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