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隆化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岁月中,隆化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非物质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为保护、发展、传承好隆化县的“非遗”。文化部门成立了“隆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和“隆化县民族民间艺术培训中心”,形成了“政府倡导,企业协办,多方参与,社会支持”的文化保护方式,为更好挖掘整理民族民间艺术提供了组织保证。

在隆化县“非遗保护办公室”努力挖掘、整理下,县内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脉络清晰,传承谱系及传承方式明确,并制定了保护管理运行机制,对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活动经营情况和前景评估。通过几代文化人的努力,截止到2013年隆化县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8项,其中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3项。

国家级非遗“二贵摔跤”和省级非遗“一百家子拨御面”“隆化中幡”、“八大怪”是隆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二贵摔跤”是流传于河北省隆化县城乡的一种传统满族民间舞蹈,形成于清朝道光末年(公元1820年前后),兴盛于清末至中华民国期间,新中国诞生后,很快得到普及与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几近灭亡,1984年以来,经过隆化县文化部门的挖掘、整理、提高,逐渐成为隆化乃至河北省的文化品牌,多次在国家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隆化满族二贵摔跤是一种民间道具舞蹈,表演者在表演时,将木制摔跤道具绑在背上,双腿全蹲,双手倒穿一双薄底布靴,用两只胳膊扮演对方的两条腿,在武场乐队的伴奏下,手足并用,一个人活灵活现地表演两个人摔跤的场面。它的表演强撼有力,动作诙谐幽默,集体表演气势恢宏,场面壮观,极具观赏性和独特的艺术魄力。它集独特的道具、体育、艺术于一身,具有特殊的历史、学术、研究价值。隆化满族二贵摔跤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四届、第五届、第七届表演项目比赛中均获得金奖,在第一届国际民间艺术节、首届全国单、双、三人舞蹈大赛、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节比赛中获奖,并且参加了“北京2008“城市奥运文化活动,在天安门前、中华世纪坛等地进行了专场演出。2006年6月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谱系:孟四爷——孟小——孟广禄——刘顺——刘广林、刘广有、魏万银——魏福——王大中、王清——田新国、方宇、梁黎明——卢志广、张德辉、吴利军、刘建国等,传承方式:师传。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百家子拨御面”系清代乾隆皇帝所封。“一百家子”系村名,该村位于隆化县城北三十公里处。清康乾盛世时,这里仅有百十户人家,故称“一百家子”。后来,清政府在一百家子村西驻扎官兵三个营盘,营盘首领都姓张,便把“一百家子”改为张三营,传世至今。早在三百多年前,一百家子村土地贫瘠,生长期短,荞麦农民普遍种植的农作物。荞麦籽粒加工出来的荞面,不仅可以充饥,而且是地道的保健食品,对糖尿病、高血压、小肠疝气等疾病的治疗有扶佐作用。一百家子村对加工荞面有独特的精湛工艺,制作的荞面洁白细腻,被人们特称为“一百家子白荞面”。清朝时,一百家子村是皇家木兰秋狝的必经之地,并在这里设有行宫。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3年),乾隆率众自木兰围场返回承德避暑山庄途中驻跸张三营行宫。夜宵中,行宫主事周桐安排了用一百家子白荞面做的拨面,配以肉丝、鸡汤、鲜蘑等做成的面卤。乾隆吃得极为开心,称赞这白荞面是“玲珑剔透,欺霜赛雪”,并封其为御面。“一百家子拨御面”由此问世。从那直到慈禧太后执政的一个半世纪的岁月里,一百家子白荞面一直是给朝廷必备的贡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张三营人辛占武曾把这“绝活儿”带进了钓鱼台国宾馆,从张三营专程运去了一千多公斤白荞面为中央首长、中外来宾制作了“拨御面”,让国际友人和港澳同胞有缘品尝了隆化县地方名吃。传承谱系:姜子同——王振坤——张怀——于申——葛海龙——李伯川——辛占武——李德强、辛占禄、辛占峰——李春然、卢海泉——孙建华、陈虎、张永生、张瑛等,传承方式:师传。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化中幡”是河北省隆化县流传的民间杂技。形成于明朝末期清朝初期。兴盛于清末至中华民国期间,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在新中国诞生后,很快得到普及发展。文革期间又几近灭亡。1984年以后经过县文化部门挖掘、整理、提高,逐渐形成隆化文化品牌。“隆化中幡”主要是以道具造型、表演技巧、演员体能巧妙结合的一种杂技形式。民间用这种形式主要是为了祈福、庆典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和二月十九《观音寺》庙会和各种庙会都会一展风姿。老百姓不但用它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且还用于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等活动。

“隆化中幡”表演套路也有其特色,表演者身着传统侠客黑色衣裤,头扎独特头巾,伴着锣鼓声大小中幡一起舞动,表演形式主要有:中幡探日、插香、苏秦抱月、托塔压腕、串肩、背花、灌顶、灌肘、断梁、牙架、童子拜观音、张飞大骗马、单金独立、老虎大劂尾等造型和绝活串连成一个完整的套路。舞幡是非常吃力的,因中幡重量达五十余斤,加上顶风翻舞重量可达一百斤左右,所以舞幡对人们锻炼身体能起到一定好处。因这种形式一方面丰富了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又增强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传承谱系:牛勇文——杜玉国等,传承方式:师传。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大怪”是河北省隆化县独有一种传统民间灯舞,形成于道光年间(1821年前后),兴盛于清末至中华民国期间,至今已一百八十多年。新中国诞生后,很快得到普及与发展,文革期间又几近灭亡。1984年以后,经过隆化县文化部门挖掘、整理、提高,逐渐成为隆化乃至河北省的文化品牌。2007年被承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隆化满族八大怪是一种民间道具灯舞。它是由八种淡水动物造型所组成。八怪有:龟(王八)、鲇鱼、螃蟹、青蛙、虾米蜗牛、鲤鱼(女)、蚌(女)。因道具特殊,动作怪异,因此而得“八大怪”之名。“八大怪”表演套路也非常特殊。表演者将做好的怪型背在身上,伴着锣鼓点的节奏型随人而舞动。主要以:二龙出水、剪子鼓、串黄瓜架、套葫芦、龙摆舞、编拍子、王八旋窝、蚌大翻转、鱼跳龙门、王八戏蚌等队形和绝活进行表演。因“八大怪”造形独特逼真,表演诙谐活泼,场面壮观,气势恢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在各地众多的花会档目中独树一帜。传承谱系:郝爷——郝六、老闯——郝水、张玉峰——郝锦绵——王喜庭——李春——闫志、肖玉平等,传承方式:师传。

此外,隆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民间文学“隆化二十四节气歌”、“皇帝为什么喜欢龙”、“混沌”,寺庙音乐“宗教音乐”,民间小调“十二月”,民间舞蹈“霸王鞭”,戏曲剧种“河北梆子”,民间信仰“庙会”、“挑花灯”、“大头纸龙”、“独杆大轿”、“背哥”、“黄河灯”、“万寿寺”。上述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脉络清晰,传承方式大部分为师传。

隆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隆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发展过程中,注重树立品牌意识,全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力争把地方文化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让更多的地域文化相互碰撞,让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

Hash:f459bc55f117c01a2381c3ab8db33d057d11104a

声明:此文由 承德满族文化研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