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寻古 | 崖州往事知多少

访旧事、寻古迹,听岁月悠长回声、品崖州风华古韵。

宋朝开宝五年(972),始置崖州。时经一百零一年于熙宁六年(1073)废崖州建制,设立珠崖军。历四十三年至政和七年(116),改珠崖军为吉阳军。元依宋制仍称吉阳军。至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又历二百五十二年才复始为崖州,属琼州府管辖。再经五百三十八年的历史长河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崖州升为直隶州,领万县(今万宁市)、陵水、昌化(今昌江县)、感恩(今东方市)四县。

修复后的崖州古城内景

宋代以前,崖州种稀人少。仅有汉、黎、苗、回四个种族。后因战乱连年,血流漂杵,中原大地的人民为了逃避兵祸,背井离乡,失所转徙来崖州的大陆军民为数不少。据民国八年(1919)崖州知事汤宝棻撰(《崖州直隶州乡土志》·人类)回民条目曰:“自宋元间,避乱来三亚港,初只有蒲姓,后有海、李、刘等数姓。户有三百六十人家,人口有一千七百多人, 居于三亚番村及鹿回头岭”。

崖州地瘦人稀,生产条件恶劣,水利资源匮乏,古时基本没有什么水利设施。据此明代正统(1436)年间宁远县主簿梁正,说崖人不知水利。加上多年狼烟四起,战火连天,人们四方浪迹萍踪,处处饿殍遍野。据《崖州直隶州乡土志》载:“民国元年(1920),州属民户一万三千户,丁口五万五千人。氏族以陈姓为最大,林邢二氏次之,孙、王、黎、张、吉、罗、关、韦、郑、黄、符、周诸氏又次之,他们多由福建莆田县因事迁崖。惟邢氏由文昌县来,黎氏由乐会县来。韦氏为执谊之后人。其他如裴氏为晋公之后,卢氏为多逊之后。自迁崖至今,或二十余代或十余代不等。多港峒黎人李姓者丁口数千,系德裕弟德禧之后,今其村有李阁老祠。”这是历史古迹,藉此可供历史学者参考。

州改县后,崖县的教育事业仍然十分落后。据民国八年《崖县乡土志》载:“齐民为士者一千五百余人。”除了官署请粟在县城办间义学外,民间办学很少见到。一直到民国九年(1920)年官府才在城内办了一间师范传习所,生员仅有数十人而已。

修复后的崖州古城内景

民国十一年(1922),崖县首任民选县长孙毓斌(崖县梅东人)就职。他那时的当务之急,除了在全县推行轻徭薄税,休养生息外,其次就是努力发展崖县的教育事业,培训师资队伍,作养社会人才,他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创办师范招徒授业。在孙毓斌的努力下,不久就在原师范传习所的基础上,崖县第一间单级师范学校就正式创办起来了。杜琼华任首任校长。他们又不失时机地抓紧招生事宜。当年入学考试,十分严格,不论男女生员,一律择优录取。学制六个月。笔者的同乡关学麟先生,那时就凭优异成绩被录取在该校就读。除此之外,孙毓斌还急公好义、慷慨解囊,带头捐出家产,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办学,又成功地办起最高学府——崖县中学。他在任上,又同时兴办了港门,藤桥等高级小学。此外还在民间村落更办起了一些“基正”初小学校。因为孙毓斌政德显著,品行刚正,所以获得琼崖长官公署授予锦联一副,联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山高千仞,不欲则刚。

孙毓斌,黄花晚节,人不被名缰利锁,从此他就功成身退,辞官回家,继续在民间努力于教育事业。当年孙毓斌提倡,乡村学堂,靠民自办。以笔者罗马村为例,村学便在此时兴办起来的。那时收费标准,看农情好坏决定,每年在开学前三天,就由校工号锣示众收费方法。罗马学堂的收费公例是一至四年级生,不论高低班级,每人半年收大米一斗五升,作为先生薪水,不足部分,由村教育会补贴。因此崖县教育事业,在孙毓斌亲自倡导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崖县乡土志》

崖州古桥,据民国八年《崖州直隶州乡土志》,择其在官路驿道上者分别录述。广济桥:在城东南二里官沟,石建,拱形;义兴桥:在城东一百里东第一区三亚村口(今凤凰镇鸭子塘五里处和水城大酒店附近,笔者注);刘家桥:在义兴桥东一里余;贡扛桥:在城东一百四十里东第一区,俗名烂泥桥;深塘桥:在城西六十五公里(今乐东县中灶村至九所村之间,笔者注)。此桥当地人不叫深塘桥,老百姓倒过来叫“深桥塘”,真有意思。笔者家离此三里路,过去曾当渔郎,多约同伴到塘里捕鱼。原为木建,今建成钢筋水泥桥;深沟桥:在城西八十里西第一区抱旺村南(今属乐东县九所镇境内,笔者注);深路桥:在城西一百四十里第二区(今属乐东、东方市境内,笔者注)。

再说广济桥的建筑经过,明景泰年(1450),原为崖城水南村民兴建。深五丈余,宽二丈余。是州城官道通往东三亚、藤桥,西黄流、昌感的主干道(今称国道)。该桥清初就废,从此东西通行受阻。康熙七年(1668),崖州知州张擢士会同崖(崖县)、感(今昌江、东方市)昭武将军张德远商议,决定将二人的年薪捐出修治广济桥。崖州僧人性俊和尚知道此消息后,便当仁不让,自告奋勇,立刻向州府表示,他愿意到民间化缘和募银建桥的决心。官府有感于性俊和尚热爱公益事业至诚之心,便同意他在民间捐助。数月过去了,修桥募款很快到位。性俊和尚,又有建桥知识,官方便委托他设计和备料修建。经过一年的辛劳,广济桥(石建拱形)终于落成于水南南沟。从此便打开东西通道,出入亨通,便民利车,官民欣慰。

康熙九年(1670),崖州知州张擢士、崖、感昭武将军张德远桥成功就,眉开眼笑,更受性俊和尚之嘱,即撰文镌碑,以纪其盛。其碑文曰:

州治东南二里许,有名南沟,宽可二丈,深五丈余,为上三亚、藤桥要津。溯自前朝景泰年,始有桥梁,废于国初乙丑岁。每值霖潦,奔流湍急,人惟临河浩叹,淹日待时。即水涸生尘,而坑堑深峻,难于措趾践转毂。行旅咸视孔道为畏途矣。德远擢士先后莅崖,振武修文固不同,而济人利物一念,不甘多让古人。昔杜预可行于河,崔亮可桥于渭,区区南沟,予二人独不可跨而桥乎?正义同捐岁俸,踵成舆梁。爰有僧性俊进而前曰:俊蓄此预愿久,当竭蹶募足,毋多费宰官禄钱。初窃虑难遽就。乃经始于乙酉仲冬,告竣于庚戌孟秋。一切工料,皆其钟鸣铎振,胼手胝足而成。予二人所捐薄俸,不过为好义者倡率耳。昔患出门多阻,今则昼迈宵征。髦发稚齿,往来其间,色动眉扬,喜可知也。僧亦自幸其劳苦有成,构石作碑,请文为记。予二人因目击先之病涉如彼,后之平易如此,而乐为叙述其事云。昭武将军分守崖感等处地方游击张德远、奉直大夫协正庶尹崖州知州张擢士同撰。僧人性俊募建。时大清康熙九年岁次庚戌季冬吉日。

以上七座古桥,现在大部分已废不存。

崖州的市镇设置与分布结构较为合理,市镇均开设在交通方便和人口集居的地方,以利促进物品流通。据《崖州直隶州乡土志》载:东关市:设于城东门外;西关市:于城西门外;三亚市:在城东一百里东第一区(原三亚街);三亚港市:在城东一里二十里东第一区(南至南边海,北通原崖县水产公司。市场设在南边海,老法院附近)。此外,三亚市,以集散禽类、蔬果类、椰子槟榔、山货等农副产品为主;三亚港市,以销售渔产品为主,兼营布疋、药材、土烟、茶叶、纸料、铁器以及生活所用的水油、火柴等。以上货物从江门、澳门海口入口。藤桥市:在城东二百里东第二区;临高市:在城西南五里中区;九所市:在城西七十五里西第一区;乐罗市:在城西八十三里第一区;望楼市:在城西八十五里第二区;佛罗市:在城西一百五十里西第二区。除三亚市、三亚港市两市,归于今天三亚市第一、第二市场外,余者如今尚存,它继续发挥其农商桥梁之功能作用。

书中记载的崖州历史沿革

崖州沿革与区域之划分,民国元年(1912)改崖州直隶州,开始设立崖县。原领万县、陵水、昌化、感恩四县,归琼崖道直接管辖。从此县行政长官改称民政长。民国二年(1913),县行政长改称县知事。民国十一年(1922),广东实行县自治,县知事一律改称县长,从民国起一直沿袭至今。

崖州改为崖县后的地理界线:东界陵水,西至感恩,南临大海,北接定安县。全县分为五区:

中一区:东至马岭,距城六十里,与东第一区交界,西至龙栖岭,距城五十二里,与西第一区交界。

东第一区:东至迴风岭,距城一百五十里,与东第二区交界,西至下马岭,与中一区交界。

东第二区:东至分界塘,距城二百里,与陵水县交界,西至迴风岭,与东第一区交界。

西第一区:东至龙栖岭,与中一区交界,西至望楼水,距城八十五里,与西第二区交界。

西第二区:东至望楼水,与西第一区交界,西至佛罗市,距城一百五十里,与感恩县交界。各区皆南滨海,北跨黎峒,其宽百余里至二百余里不等。州改县后,崖县的地理幅员,依然辽阔和广袤。

主 编 / 蒲彩勤

责 编 / 陈 敏

编 辑 / 曾瑞祥

文章来源 /三亚日报(蔡明康)

Hash:b8544dc524775cece802e8973fe14d236f1854f6

声明:此文由 古韵崖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