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五华县华城镇十字街古氏宗祠考
五华县华城镇十字街古氏宗祠考
撰文:《中华古氏》总编辑 古小彬
一、建设年代及名称
谈到祠堂,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它是历史的遗产,是历史见证,它包括了建筑年代、祠堂名称,以及祭祀祖先、凝聚宗族力量的功能等。
华城镇是古长乐县(今五华县)县城所在地。据《华城地方志》主编卓尚基介绍:历史记载,自秦汉南越王赵佗在华城筑“长乐台”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宋代筑城后,各姓在城内十字街东西南北方,几乎都有各姓(家)祠堂。如:位于十字街东的有周家祠、魏家祠、朱家祠、徐家祠、黄家祠;位于十字街南的有钟家祠;位于十字街西南的有曾家祠、邓家祠;位于十字街西的有孔家祠、卓家祠;位于十字街北的有古家祠、何家祠;李家祠位于河唇街囗侧,陈家祠位城内小教堂畔,张家祠位于桂和街;等等。
那么,华城镇的古氏宗祠究竟建于什么时候?又是供奉哪位祖先的祠堂呢?这就得做做功课、追根溯源了。
这里先穿插《非常道》里的一则轶事:
梅县人、国学大师、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古直教授在庐山东林寺设帐收徒,杜宣(著名剧作家、国际文学活动家、《文学报》的创始人之一)等人前去听课,古直问他带了什么书,杜说只带了一部《辞源》,古直勃然大怒:“怎么我的学生用《辞源》?”杜宣说:“我不认识的字,不查《辞源》查什么?”古直更加怒了,大声地说:“怎么,我的学生查《辞源》?”后来古直缓和下来,才说:“做学问,不能靠二手货,不懂的字,要查《说文》,查《尔雅》,查《水经》”,“要查这个字的第一次出现的地方,这样才可靠。《辞源》这一类书,是二手货,不可靠的。我们做学问要有穷根究底的精神才行。”
古直教授反对学生利用非权威的工具书,他主张做学问,要有穷根究底的精神才行。他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我之所以提起这则小故事,确确实实是与我们当前面对华城镇古氏宗祠的建筑年代、祠堂名称有关系。有的宗亲说是八世祖“成之公祠”,也有文献记载是十一世祖“巩公祠”。
持“成之公祠”之说的原因,是祠内有“岭南首第”“乡贤世第”匾额(附图),因为只有“成之公”才符合这个誉称。但目前没有查阅到解放前(1949年之前)的任何一本《古氏族谱》记述该祠为“成之公祠”,这只是“传说”而已。
倘若以“牌匾内容”而判定为“某公祠堂”,则会贻笑方家了。譬如:华阳镇华新村古氏宗祠(凤仪公祠)悬挂有“校书郎”牌匾(附图),这是宋朝“成之公”的官职;也有“都察院都御史”牌匾(附图),这是明朝“彦辉公”的官职。总不能因为牌匾内容说是“成之公祠”或“彦辉公祠”吧。其实这类例子很多很多。
五华县华阳镇华新村古氏宗祠:校书郎 、古小彬 摄影
五华县华城镇古氏宗祠:都察院都御史 、古小彬 摄影
持“巩公祠”之说,是因为有《古氏族谱》文字记载。
这套族谱是江西省吉安府龙泉县(今遂川县)的族谱,谱名为《古氏族谱》(折页位为“古氏四修族谱”),民国十五年(1926年)、木活字印刷、全套16本;
总理:古梦龙(邑庠生)
纂修:古镜(江西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古飞熊(邑附生)
督修:古瑞华(登侍郎)
参阅:古建勋(奉直大夫)等
古氏四修族谱
江西省遂川县《古氏四修族谱》图片(局部)
本谱“第二卷·祠屋图”所刊祠堂图分别是:
1、广东省城古成之公祠(即今广州市中山四路230号“古家祠”);
2、广东嘉应州城内古氏宗祠(祠址在今梅州市邮政大厦附近);
3、广东长乐县下洋祠堂图(即今五华县华阳镇华新村凤仪公祠);
4、广东长乐县赤紫乡祠堂(即华城镇高华村原祠堂,本祠裔孙迁到江西遂川县定居);
5、广东嘉应州长乐县城内北门半街、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新建巩公祠,壬山丙向。
……
读到这里,眼前一亮,本谱交代的很清楚:华城镇十字街古氏宗祠是在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设,祠名“巩公祠”。因为在华阳镇小拔村已有“巩公祠”,所以叫“新建”。
本谱后续记载:光绪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子时,江西龙泉县嗣裔在广东长乐县城内北门“巩公祠”国宝堂壬山丙向新进主位数十位,有“配享”,有“散谥”,也有“特牌”。
这是我发现第一本有明确记载建设年代、祠堂名称的、而且是解放前的《古氏族谱》(附图)。
江西遂川《古氏族谱》
江西遂川《古氏族谱》
为了更进一步佐证该谱记述的真实性,又遍查其他族谱,果然在民国六年(1917年)湖南醴陵、江西萍乡联合修的《古氏三修族谱》,也有巩公祠堂图(1995年再修谱时,说明的繁体字已用简体字,但图内标注仍为繁体字),且该祠堂图与江西遂川《古氏族谱》图一致,略有改动的是本谱祠堂图标注为“古巩公祠”。
湘赣边《古氏族谱》
因此说明,华城镇十字街古氏宗祠是“巩公祠”,并非一言之说,而是多地族谱有文字记述的铁证。
二、祠堂的功能
既然在华阳镇小拔村建有“巩公祠”,为何又要“新建巩公祠”呢?
原来,在县城、州城、省城建立以姓氏为单位的宗祠,并非古姓才有,而是大部分姓氏都有,其效仿以地域为单位的“会馆”形式,以解决千里迢迢赴县城、州城、省城应考的家乡学子栖身之难,也为商贾人士提供资讯、寄存物件提供了便利。
五华县古氏宗亲也一样,为了体现家族的兴旺,也考虑为本族子弟赴县城会考提供食宿、温习功课之便,集众之智,聚族之力,在县城再建设了这座纪念五华古氏开基祖、宋朝绍圣四年(1097年)兄弟同科三进士之一的十一世祖巩公祠堂。
据《中华古氏宗祠图志》介绍,我们古氏家族,建在省府、州城、县城的祠堂也很多,如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四路的“古家祠”(又称古氏书院)、梅州市区的“嘉应古氏总祠”;四川省乐山市中心区的“古氏宗祠”、荣县城的“古家祠”;江西省修水县城古家巷的“古氏宗祠”;广西钦州市板城街上的“古氏宗祠”等,在科举时代有着特殊的功能:一是族权的象征。因为当时能在县城或省城建起祠堂,是家族兴旺的体现,是本家族人引以为傲的事情,甚至有些宗祠能以祠产(或称为蒸尝)收入来奖励优秀学子。
三、重修定位为“云应公祠”
2017年3月18日,经五华县华城镇十字街古氏宗祠现场参祭代表2000多人会议讨论(附图),鉴于五华县是全球古氏人口最多的县,且华城镇交通便利,镇上有各姓氏宗祠二十几座,堪称为五华县的祠堂文化群,便一致同意将该祠堂进行重建,并定名为唐朝南迁始祖“云应古公祠”。
古氏会议
古氏会议
2017年 五华县古氏祭祖活动
Hash:393f7c0036bdbd8b33aeb7b94d20437c3f8f107f
声明:此文由 学研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