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戴祠堂

戴姓在中国姓氏中不算是大姓,宋人起草百家姓时,“计伏成戴”明显被甩出好远。记得我在运东一所中学就读,全校十多个班级却没有一个同学姓戴。偏偏在我们白马湖边的水乡南闸,戴氏却是一个很出名的旺族。这里有远近很出名的戴老庄,除了迁徙他乡发展他乡的分支外,还有一千好几百口人,占据一个行政村的大半,眼下命名生产组的“东南西北中后大”七个字都连个庄字,很有条理地分合,形成了一种有趣的七星格局。

在封建时代,一个家族祠堂是不可随便兴建的,需要向知府以上的官府申请,规模要达到集中住宅区千户以上。我想当年戴姓氏在这里的规模一定是超千户,于是就有了一所人丁兴旺的“戴姓祠堂”,堂号叫“介锡堂”。

建湖县上冈镇利群村戴氏祠堂

我去了解戴氏祠堂的兴衰过程,庄上有两位年且九十的老者很有兴致地接待了我。其中一位说得很有条理,说到祠堂的起源应该是洪武赶散时期,这大概是传说吧。洪武是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位农者能打下江山不容易,当然他也有农民阶级心胸狭窄的一面,做了皇帝后就有了大疑心,首先是炮打功臣楼,接着就是赶散,因为江南多才子能人,他把苏州阊门一带的住户全部赶到荒凉的苏北沼泽地带,于是我们这里好多老者都说祖先在苏州阊门,金湖人也有这种说法,但地方志书上却没有具体记载考证,让人似信非信。

我在网上找到一些戴姓的家史资料,看到戴氏确实是一个很平实的姓氏,多分布在江南省份,早年也有地方建了一些家祠,堂号奢望最高的数“郡望堂”,这望形同于满月的“望”,和旺盛是一个意思,要能够在一个州郡都有名望。其它的堂号就显得清贫而朴实了,有唯我独尊的“独步堂”,有穷不攀富的“避贵堂”,有甘当平民的“樵园堂”,叫人看到戴氏祖先的心胸豁达而深邃,很有一点原生态的传统家风。

松桃县大路乡后硐村戴氏宗祠

也有以地名命名堂号的,像“广陵堂”,是扬州一带戴姓钟爱家乡的秉性象征。“清河堂”则是河南境内戴姓以家乡清水自比的情怀。查来查去,唯独没有找到我们白马湖边戴姓的“介锡堂”。我问两位老者,这堂号究竟是表现什么意境,他们都张口结舌,说不出道理。我肚里虽然有几滴墨水,却也很难理解,只是一片茫然。

这里我又想起洪武赶散的传说,会不会这些戴姓人真是从江南迁徙而来,他们还在世世代代不忘故乡,因为那里有锡山、有无锡,要叫子子孙孙永远推介自己的故乡,也许我这理解是误导了,这种望文生义不知是否有道理?

祠堂大院内的24孝图

老者接着就同我谈起当年祠堂的规模和活动,他们都很有兴致,一位谈,另一位则在补充和修正。戴氏祠堂建筑在水网地区是鹤立鸡群,三间正向,砖木结构,小瓦飞檐,两边是东西厢房偏屋,中间是庭院,前面是围墙门垛,门垛上方是堂名牌匾,有一副高达八尺的黑漆大门,两个铜门鼓金光闪亮。门上一副对联,是通过线凿雕饰的,不容易模糊,每年过年都有人用笔涂一遍漆。

我问那副对联的内容,一位老者懂得点诗文,想了一会说:“人依田地戈相护,共戴一天乐融融”。我用笔记了下来,发现此联意境很美,只是对仗不起来句式也不够工稳。那老者说题联的老祖宗可能是一位很有威望的闲官,他很随意地撰写两句,门族内多不识字,就是说错了也听他的。

他们还告诉我,当年正堂中央的牌位是一位叫戴尔广的祖宗。是单名牌位,说明终身一人,无儿无女。本来有绫纺长卷记载,说戴尔广姓佛,年轻时就曾剃发为僧,老来还俗还乡,将积蓄买了几十亩地,并建了一座戴姓家祠堂。老者记得祠堂里的牌位都是无儿无女没有后人的,死者归天多是门族集体筹钱安葬,后把牌位放在祠堂正堂给全家族人历年供奉。

老者还记得祠堂偏屋还放有驾轿、龙灯、花船,这是每年举行家祠节搞庆典娱乐活动用的,还有枷、板等家法刑具,从他们记世起并没有看到使用过这些刑具。我还记录了一些戴氏家祠祭祀文化活动的具体形式及举办方法,也算是对早年祠堂有了较全面地了解,至于我问及一些家祠民歌民谣,家训家规条目,老者都说记不清了。

老者还告诉我,到他们一代都已经接受党和政府的教育了,建国前后南闸第一所公学国文馆就建立在这里,到一九五四年兴建区林南完小,因祠堂有园沟位置太小,后搬迁到一里路以外,祠堂拆了,其砖瓦木料盖了一排教室。那一次戴姓吃了最后一次团圆饭,念经超度,将两笆斗的祖宗牌位堆起来烧了,新政府新思想,老祖宗就不要再留念老家了,西天路上一路走好。

老人话语中没有抱怨,还表现了几分浪漫,口里念叨着,“死了死了一死拉倒,留那牌位还有什么用”,看他们这种开明中也有伤感。我不禁有所感触,目前国家号召挖掘农村的传统文化遗产,如果戴姓祠堂能保留到今天就好了,因为那里面存放的毕竟是超过百年甚至达几百年的乡野文化遗存。在博物馆里是很难见到的,对乡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会有很大好处。

这里,我倒想起了一个问题,戴姓的“戴”字笔画很多,上小学时一帮小友猜字谜,都说“十八笔”就叫“戴”。为什么在文字简化改革时没有将它简化呢?书法家们也很喜欢写这个字,说这个字的结构美,既严实又灵动。我想新社会新政府新生活对戴姓还是宽容的,难怪那副对联写的“人依田地戈相护,共戴一天乐融融”。作为一个很普通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我有心“寻踪戴祠堂”的路还很长……

题字者简介

玉林,男,汉族,1959年4月出生,江苏南京人,1976年12月参加工作,198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辽宁省委常委,省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等职,现任省政协党组成员。

作者简介

金矿,男,汉族,1952年出生,大专文化。勤笔乡土民俗散文和乡土情感散文,曾发表散文六百余篇。有作品曾获全国相关散文竞赛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三次,二三等奖多次,其作品细腻浓郁的乡土情感形象得到著名作家红孩、陆柱国、吕锦华等引荐和好评,已出版《姐儿香儿》民歌散文集等图书两本,作品《多彩的流云》获首届袁鹰文学奖,现为全国华夏散文学会会员、江苏散文学会首届会员代表,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淮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Hash:2423c3e1969e7728efe3ecbeef91e4bdf2a11acf

声明:此文由 淮上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