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增城南香山400多年前的明代莲花书院

魅荔之乡

2020.12.09

400多年前的明代,在增城南香山上,

门生们在莲花书院里读书习文;

400多年后,莲花书院遗址被发掘、保护和利用,

弘扬“甘泉文化”。

让我们走进莲花书院遗址,

透过考古发掘的遗存,

找寻400多年的历史记忆。

▲探访广州增城明代莲花书院遗址 金羊网记者 邓勃 摄

书院由增城名人湛若水晚年创办

莲花书院遗址位于广州市城区

香山(又名南樵山)东南山麓。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

莲花书院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易西兵介绍,

根据明代湛若水的著作判断,

南香山应该有个书院。

勘探工作始于2016年底,

在实地发现了瓦当和倒塌的墙体。

2018年3月-6月,该院配合

莲花书院重建工程建设进行考古发掘,

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

总体揭露面积约1800平方米。

该遗址分布在人工堆填的五级平台上,

遗址遗存着房址、石墙、台阶、红砂岩柱础等;

在平台以上更高的山上

还有“海阔天空”摩崖石刻

其顶部刻有“中主石”字样;

此外,周围的几处大石头上还刻有

“大坐石”、“小坐石”、“鼓石”等字样。

该遗址发掘项目组张百祥馆员介绍,

本次考古清理房址4座、石墙43段、

台阶4处、坑2个、排水孔2个、路面1处,

以及红砂岩柱础21个、麻石柱础9个。

其中,除部分为清代-民国遗存外,

其他皆为明代莲花书院建筑基址遗存。

本次发掘还出土牡丹纹瓦当、滴水、

青花瓷碗、刻字残碑等文物标本80件(套)。

出土遗物中,有一件

“乙巳春泉翁书(書)”残碑,为红砂岩材质,

表面刻有“乙巳春泉翁书(書)”。

相关文献记载显示,湛若水(1466-1560),

号甘泉,广东增城人,

明代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

此碑“泉翁”指的就是湛若水,

“乙巳”为干支纪年,结合湛若水的生平,

可确定该“乙巳”年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

与文献记载吻合,从而确认本次发掘的遗址

就是湛若水创办的莲花书院。

据介绍,莲花书院是在湛若水70岁时所建,

历时三年时间;修建条件艰苦,

所需材料需由工人

山下徒步背上200多米高的山腰处。

▲从莲花书院遗址发掘出的文物:“乙巳春泉翁书”残碑 。金羊网记者 邓勃 摄

明代莲花书院建于五级平台上

本次考古发掘表明,

明代莲花书院依山势而建,

南北宽30.5米,东西长59.0米,

总面积约1700平方米,

呈中轴对称结构,坐西北向东南;

建筑基址分布于两条小溪交汇岬角内

人工堆填的五级平台上。

五级平台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升高,

各平台间通过中轴线上的台阶连接。

第一级平台为书院的门楼;

第二、三平台可能为书院的诸生馆;

四平台为书院的讲堂,两侧为翼廊;

第五平台为书院的正堂及左右偏堂,

两侧为从第四平台延伸而上的翼廊。

这些结构与湛若水的

《娥眉山莲花洞开创书馆记》的相关记载吻合。

此外,距离遗址西北部25米处

有“海阔天空”摩崖石刻,

其顶部刻有“中主石”,

位于莲花书院建筑的中轴线上,

推测应与莲花书院的建筑布局有关。

遗址东南部书院门楼台阶往下发现

向东南延伸的石砌路面,

长约38米,推测是山下通往书院的道路

现场考古人员介绍,

当年的柱础都经过精心雕刻

从倒塌的墙体、瓦砾中可以看出

当年书院的建筑布局,像湛若水的门生住处,

一间就有20多平方米。

该书院选址很好,背靠南香山主峰。

即使现在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

也依然能从中读到沧桑感和历史感。

▲探访广州增城明代莲花书院遗址 金羊网记者 邓勃 摄

意义:为古代书院研究提供考古资料

考古人员介绍,莲花书院遗址的发掘

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第一,发掘揭露出来的明代莲花书院遗址的

形制布局与相关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其时代明确,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

书院兴盛的重要见证。

第二,莲花书院建筑选址考究、

布局科学合理,对研究明代书院的建筑规划

及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莲花书院是湛若水创办的

40余所书院中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

且保存完整的重要遗址。

第四,莲花书院是湛若水家乡增城

乃至整个岭南地区保存最好的明代书院遗址,

中国古代书院特别是明代书院的研究

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资料。

鉴于莲花书院的重要收获,该遗址

被评为“2018年南粤古驿道文物重大发现”。

专家认为,从广州中心城区到增城县城,

南香山是必经之路。

莲花书院遗址就在南粤古驿道旁,

所以该遗址被纳入南粤古驿道文物重大发现

是名副其实的。

▲从莲花书院遗址发掘出的文物:青釉小杯。金羊网记者 邓勃 摄

未来: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范例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点评该遗址,

从高空俯瞰该遗址,

仍然让我们感到震撼和惊喜。

书院所处的环境,让我们深刻体会到

湛若水先生创办书院的艰辛,

也仿佛可以看到莲花书院当年的建筑风貌,

听到当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

书院遗址的发现,

为弘扬“甘泉文化”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建议相关部门争取将莲花书院遗址

打造成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又一范例。

目前,莲花书院遗址的发掘工作已告一段落,

下一阶段将主要聚焦加固保护工作。

像遗址现场裸露的墙体有倒塌的风险,

地面也坑坑洼洼,道路也需要修整,

所以需要适当性地建设保护性设施,

对遗址进行加固并辅以配套性的展示设施,

以满足游客参观学习需要。

据介绍,目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配合增城区以及永宁街道相关部门

开展莲花书院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保护设施完成后,相关部门将

针对莲花书院进行宣传教育,与甘泉文化研究会

等机构合作,弘扬“甘泉文化”。

▲探访广州增城明代莲花书院遗址 金羊网记者 邓勃 摄

新塘三岁孩子玩耍时手指被卡,家长这个做法值得点赞!

突发!增城新塘西宁路6楼民房突发大火!

来源:金羊网

Hash:88334f653029f8d4ae171ea20b3a86a3a2b75281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大广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