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因为一句承诺,新疆这对夫妇为英雄当守墓人31年!
31年
你搬过多少次家
有一个人
因为一句承诺
31年来,从未搬过家
一个已被汗湿透的脊背
仍在烈日下忙碌
扫落叶、浇水、擦墓碑
……
韩新敢的动作很麻利
守好和静县烈士陵园
就是他全部的心思
累了一上午的他
终于坐在了一位还没找到家属的烈士墓前
擦着汗水,静静地看着墓碑
图 / 和静县烈士陵园
1988年,韩新敢守护烈士陵园的时候,大家都叫他小韩。现在都叫他老韩或是老汉。
31年来,老韩没有离开过和静,他怕自己走了,烈士们就孤单了,“每年清明我都要敬他们一杯酒,和他们聊聊天。”
“答应了人家,就得做到”
上世纪80年代,20岁出头的韩新敢和妻子韩爱英来到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和静镇查汗通古村落脚,这里的老地名叫龙泉沟,离县城有6公里。“方圆几公里一共就5家人,除了我们,其他几家都是牧民。”老韩说,虽然偏远,但有水有地,有地就能活。
和静县曾有一座烈士陵园,长眠在这里的人,大都是当年的铁道兵。1974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承担起修建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段的任务,268名军人为这条铁路献出了生命。
烈士陵园距离老韩家仅百米。老韩说,当时陵园没有纪念碑、没有围墙,只有高耸的白杨围着。
当时有相关负责人来请老韩帮助看护陵园。自家的十几亩地就在陵园边上,守陵园也是举手之劳,就答应了。
新鲜感很快过去,戈壁的孤独逐渐袭来。“白天没事干的时候,就看戈壁滩练眼力。晚上没电,也没娱乐活动,我们俩就坐在门口看星星,时间长了,媳妇也有过怨言。”老韩说,那时去县城的路还是砂石路,一到下雨天,坑坑洼洼很难走。
1998年的一天,父亲韩世金在去接孙女韩梦雪的路上遇到大雨,深夜才回到家,看着摔了一身泥水,差点掉河里的爷孙俩,韩爱英第一次和丈夫红了脸,“我要回县城……”韩爱英哭着把积压的委屈宣泄了出来。
韩世金的一句话让韩爱英止住了哭泣:“既然答应了人家,怎么能不做到,娃儿我给你带着,放心。”就这样,直到2012年韩世金去世,韩梦雪一直被爷爷细心呵护。
“一座桥修了又修”
老韩的家门口有条河,当地人叫吉祥河,想要去烈士陵园扫墓,就得过河,于是老韩两口子在河上修了座桥,30多年来,这座桥已翻修了三次。
“经常有家属或者学生来烈士陵园扫墓,到了夏季,水位上涨不安全,我们修桥能方便他们过来。”老韩说,起初修的是木板桥,他和老伴一人站一边,护着孩子别掉下去。
走的人多了,木桥受不住了,老韩又花了几千元买了水泥,修成了石头桥。
陵园没有围墙,夫妻俩怕牧民的牛羊进来踏坏陵墓,就花了一个月用枯木和树枝搭起了围墙,又陆续种了几百棵杨树。
打扫陵园卫生、擦拭烈士墓碑、给扫墓的学生或其他人领路、扫墓过后清理垃圾……老韩夫妻俩除了忙农活和管理自己的果园大棚,就待在烈士陵园里。
守得久了,烈士们的故事也逐渐在老韩的脑海里丰满起来。“王东喜牺牲的时候28岁,他是为了保护战友献出生命,被追授一等功;还有王锋,他救了落水的人,他们中不少都是十八九岁就牺牲了。”老韩说起这些时脸上就会变得很凝重。
“新陵园建成了,我还继续守”
图 / 韩新敢
2013年7月,和静县人民政府新建了和静县烈士陵园,老韩家旁边的烈士墓被迁走了。
新的烈士陵园共有203个墓碑,老韩对逝者的个人资料、墓地位置了如指掌。
陵园距离老韩家只有2公里,骑着电动三轮车,一个馕或面包当午饭,往返在家与烈士陵园之间,成了这几年老韩的生活常态。
“民政局的领导找到我,说还是希望我继续守陵园,我就答应了。”老韩说,守了二十多年,自己也舍不得了。
如今的陵园里,墓碑排列整齐划一,在青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庄严肃穆,墓碑前后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老韩穿梭在墓碑之间,用手中的布细细擦拭墓碑上镌刻的名字。
“40多年了,老战友们来看你了!”今年八一建军节前的一天,临近中午,烈士陈跃的墓碑前迎来了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陪伴他们的正是老韩。
这群老人来自福建福州,曾是铁道兵第六师的老兵,退役后回到了福建,时隔四十多年,第一次回来看望老战友。
“陈跃是我们一个连的老战友,这次我们专门从福建赶来看他,韩老弟直接就领着我们找到了他的墓,老韩真是把烈士放在心上了。”66岁的陈承华说,将战友交给老韩,他们很放心。
临走前,陈承华抬起手向老韩敬了一个军礼,表达无尽的感谢。
如今,龙泉沟里只剩了三家人,邻居哈山·买明是2014年搬来的,听说老韩守陵的故事,热心的他常常帮老韩照顾牛羊干农活。“老韩守护烈士的事,我们都知道,太值得人尊敬了,这几天天热,他要去烈士陵园浇水,我就帮他喂牛羊。”哈山说。
继续阅读
在新疆
像老韩这样的守护者还有很多
他们用情于此
坚守于此
只为一份不朽的铭记
在这里还有一位守墓人
一守就是34年
他就是陈俊贵
陈俊贵曾是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部队的一名战士。复员后,他重返天山,守护着烈士陵园的168位牺牲战友,并为38位牺牲战友找到了家属。而这要从几十年前的一个馒头说起……
执行任务遇暴雪班长让出“活命”馒头
陈俊贵17岁参军,1979年跟随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部队前往新疆,修建独库公路。那里人迹罕至。战士们一年四季与山、戈壁、白雪为伴。
1980年4月的一次任务改变了陈俊贵的一生。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老兵陈卫星和18岁的新兵陈俊贵,前去完成送信的紧急任务。90公里山路,计划一天一夜走完。不曾想暴雪骤降,越来越厚的积雪甚至让走路变得困难,最后只能爬着前进。
两天两夜后,班长郑林书拿出了最后一个被冻得硬邦邦的馒头。“我和副班长罗强是党员,陈卫星是老兵,这个馒头给陈俊贵吃!”
大家都清楚这个“活命”馒头的意义。“如果这次你能活着出去,请你到湖北老家看看我的父母……”几个小时后,体力不支的班长一头扎倒在雪里,牺牲时年仅24岁。
△班长郑林书
那一天,伴随着无尽的绝望与疲惫,3位战士全部昏了过去。
当陈俊贵醒来时,已经躺在了牧民的家里。他和陈卫星活了下来,副班长罗强亦不幸牺牲。
无情的风雪见证了催人泪下的情谊,茫茫天山留下了年轻的生命,留下了甘于奉献的英魂。
乔尔玛守墓34年只为找到烈士家属
陈俊贵在医院住了3年多才康复,被诊断为二级甲等伤残。复员后他过着安稳的生活,然而没有找到班长的父母,没有实现班长的临终嘱托,他心中总有不安。
于是,他和妻子带着7个月大的儿子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列车。班长的墓前已是荒草丛生。“班长,我回来陪着你了!”
一家人开荒种地,度日维艰。喝的是雪水,吃的是冻菜,就这么守护在天山脚下,一边打听班长家人的下落。
在守墓的第20年,陈俊贵终于找到了班长老家的线索,然而他来晚了,班长的母亲于2003年过世。
再次重返天山,他决心要替那些曾经在这里默默付出、牺牲的战士们寻找家人,因为风沙、暴雪等恶劣、艰苦的环境,当年很多工程兵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他们的亲人还没有被找到。
在乔尔玛烈士陵园,埋葬着168位牺牲战士,为他们找到家人,成为了陈俊贵毕生的使命。他努力找到了38位牺牲战友的家属。
他的儿子是天山公路的第二代修路人,退伍后也成为了烈士陵园的第二代守墓人。
每3公里就埋着一个英烈忠魂的路
在《等着我》节目现场,爱心寻人团帮助陈俊贵找到了7位牺牲战友的家属。
情感的迸发,激动难掩的泪水。牺牲战士罗运书92岁高龄的老父亲,紧握着陈俊贵的手,感谢他多年来的守护。陈俊贵说:“我替您儿子给您敬个礼!”
34年里,陈俊贵守护着168位牺牲战友,守候着基建工程兵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国防公路事业的光荣历史。
500多公里的天山公路,每3公里就掩埋着一个英烈的忠魂。
这座巍峨大山的风雪下掩埋着一个个为新中国建设奉献一生的传奇故事。
天山路险,阻挡不了英勇无畏的意志。
一生守候,只为铭记刻骨的生死恩情。
这些为了共和国
付出了青春和生命的最可爱的人,
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
来源:人民日报、新疆我的家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删请联系
Hash:c9584fbfb639337cb6d462bd77fb6f3df4d29612
声明:此文由 关注昌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