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四大古城门今何在?听老专家,将徐州故事!

回忆徐州四城门与街巷的历史文化,分享徐州古城的变迁故事。

徐州市史志学会、民俗学会的副会长 李世明

徐州的发展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大彭国历夏、商,亡于商武丁四十三年(公元前1208年),约存在900年。

后来,大禹划分九州,九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其中徐州:东靠海,西与兖、豫分界,南至淮河,北至泰山,今江苏安徽北部山东南部,均古徐州地,约有三十万平方公里。徐州“厥土赤植坟,草木渐苞,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这里指出徐州的土壤为赤色,土质有粘性(植)和油腻状,而且坟起。草木生长不但茂盛,而且渐趋丛生土壤肥力中上,为九州土壤肥力中的第四级,田赋属第五级。

春秋时期,徐州是宋国的都城。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认为齐王韩信熟悉楚地的风俗,立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徐州睢宁古邳镇东北)。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有人向高祖告发韩信谋反,遂将韩信降为淮阴侯。

此时,刘邦因为天下初定,骨肉不多,使大封同姓王,以镇抚四海,承卫天子。于是便把韩信的楚国,以淮河为界,分为二国:淮东的东阳郡、鄣郡、吴郡共53县,为荆国,立堂兄刘贾为荆王;淮西的薛郡、东海、彭城共36个县,仍称楚国,封少弟刘交为楚王,定都彭城。

刘交就国,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遂从长安徙居彭城,开基楚藩王族。楚国是继刘肥的齐国、刘贾的荆国之后的第三大封国。

徐州作为刘汉楚王政权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影响深远,还留下座座楚王陵墓,历史沉淀十分丰厚。

最后,到了清雍正十一年(1733),徐州升州为府,辖8县。

徐州最早地图之一。徐州城市不是正方形,略为半圆形,南面为直面城墙。

徐州周围被泗水、汴水三面包围。有四座城门、瓮城。

徐州建城历史可达4000多年

“彭城自古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

彭祖与大禹同时,尧封大彭国,历舜朝以后,才是禹建立夏朝,也就是公元前2070年。这作为徐州古城的始纪元年,与历史最为接近。如此,徐州建城历史可达4000多年。

鲁成公十八年 (公元前573年)记载“彭城邑"。距今为2590年 建城史。

徐州城镇的变化沿革

西汉

徐州城为土城

西汉时

楚元王刘交镇徐州,“垒石高四丈,列堑环之”。内有小城 宫殿区;大城,百姓居住区。

东晋时期

南朝宋武帝刘裕,开始筑砖城,“悉以砖垒,宏状坚竣,楼橹赫奕,南北所无”。

宋金时期

记载的徐州城墙则为“垒石为基,增城之半”。

明朝洪武八年重修徐州城墙

高三丈三尺;绕城九里。

天启四年(1624)

水淹没徐州,崇祯重建。徐州地下城即为崇祯城。

乾隆、嘉庆年间

多次修筑城墙,护城石堤。

民国初年

徐州开发城墙游。当时多从快哉亭登城。

1920年4月

毛泽东北上途中登临三国有名的徐州城墙,并环绕一周,

民国17年(1928年)

时政府决定拆除徐州城墙,扩大城市

徐州南门

南门,历代作为徐州的正门,它与彭城路北端的现市府机关大院,原徐州府衙门,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这是徐州四个城门中唯一的直达府衙的城门。

记载南门历史资料,最早是在西汉:汉“文帝五年十月,楚王都彭城,大风从东南来,毁市门杀人。”(《汉书·五行志》)那时是门楼建在土城墙上,自然抵御不了暴风的侵袭。“市门”即后来的小市门,这说明从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已经有此名称了,一直沿用到晋魏时期。但是小市门并不是南门,应该在南门之外。你看:“明日魏主又自上戏马台,复遣使至小市门,求与孝武相见,遣送骆驼,并致杂物,使与南门受之。”(《宋书·张畅传》)

南门的历史名称

白门(唐宋)-迎恩门(明洪武)-奎光门(明万历)-奎光门(清)

到了唐代,南门称为“白门”,唐朝大诗人皮日休还曾经写过一篇《白门表》。苏轼曾有“肩舆白门道”的诗句。可知宋代时依然称南门为白门。

元末徐州城毁于炮火,迁城在奎山下。明初洪武时重建徐州城,南门称为“迎恩门”,因明建都南京,徐州城门南向,取迎承圣上恩泽之意。万历42年(公元1614年),重修四门,并重新命名,南门称为“奎光门”,因为此时奎山塔已经在公元1606年落成,奎山名声大振,为崇尚奎文故取此名。天启四年徐州城被大水淹没后,崇祯元年(1628年)兵备道唐焕在旧城址上重建新城,南门仍然称奎光门。清朝也曾重修,仍袭用旧称。

徐州南门大街

南门大街旧时有丝绸布庄、茶馆酒店、南货酱园、客栈药房以及许多手工作坊。今天南门大街上几乎成为电讯一条街,形形色色移动、联通的广告五彩缤纷,泛亚大厦、电讯钟楼相互竞秀。南门外则是新建商业荟粹的步行街,“千古繁华地,徐州不夜城”,自古到今,南门内外一直是徐州最为热闹繁华的地方。

徐州老人们有句俗语:“南门有影”。影,即影壁墙。南门内有半圆形的宽广地,那就是瓮城,俗称瓮圈。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南门的瓮圈里还有道影壁,上镶嵌“九州之一”四个石刻大字。影壁越改越小,日寇侵占徐州后被破坏。南门内路西有座关帝庙,守门人居住。

根据城门建制,各城门外都有瓮城,瓮城门明朝时为两个,清朝时为一个,而且为了防御多与城门不直对,但是由于南门是正门,所以惟有它与瓮门在一条直线上,径直相对。根据八九十岁的老人回忆,徐州南门一个门洞,上有门楼,门外护城河上有吊桥,有城门官看守,每晚定时关闭城门。瓮门下也有兵道。1991年南门施工时,在地下四米多处,曾发掘出十余米长的石砌通道,笔者屈身可以行走。这便是明代瓮城的遗址。

徐州府衙门---府前街—中道街---南门大街。1928年,改为中山街,又改为彭城路。

南门外大街(文明街)---剪子股(土城街)---上剪子股(西)—下剪子股(东)---土城门。

新南门:下街---正大街---三民街—解放路。三民街北头在奎河拐弯处,1928年后,城墙拆除,开辟新门,跨过奎河,称为新南门。

附近有:席行巷 苏园 武定门 户部东巷 文治巷

徐州东门

东门的位置在今天徐州市人民舞台附近。1988年8月,在此工地上,发现了明唐焕重建的河清门的门匾。门匾长163厘米,宽60厘米,厚30厘米,中间是楷书“河清门”题铭,每字约半米见方。题铭时间是“崇祯戊辰仲秋”,即1628年秋。这证实了明朝徐州东门的位置。

清代几次重建东门,位置也应在此地点。嘉庆三年(1797年)再次扩建。88岁的王大娘曾住在察院街,经常路过东门,她说东门在人民舞台东侧,城楼很高,门洞很深,遇到危急事,夜里关闭城门。后井崖巷在东门南,从那可以去开明菜市,现在还通行。

东门大街便是现在的大同街东段。东门在明朝洪武重建徐州城,称为“河清门”,因为东门外面临黄河,古谚说“圣人出,黄河清”,“河清”祈求黄河水清水患泯除。万历年间改称“明德门”,感恩朝廷的德惠使徐州安宁。崇祯年间重修仍称“河清门”。

徐州东门大街

徐州东门大街,又称为察院街。1928年后,北伐军占领徐州后,为庆祝胜利,期望“世界大同”,便改称大同街。改为大同街。

月波街,实际上应该是东门与瓮城门之间瓮城(瓮圈)的残存,瓮城也称月城,旧时曾在瓮门处建有月波楼,有人认为月波街名由此而来,其实,这均与月城有关。

东门大街改为大同街。清中期的察院街——清末民初的东门大街——1928年的大同街,就是它的发展轨迹。清代,科举考试的察院在其中段,即中山电影院。察院是徐州四乡童生乡试的地方,宋代苏轼时代就举行过这样的考试,这个地方是读书人向往而又发迹的地方,所以它以察院名街。徐州老百姓因其在东门内,俗称东门大街,是徐州最繁华的地方。民国后,由于津浦、陇海两大铁路通车,由东车站的大马路连接在东门进城,所以东门大街成为闹市区。有资料说1920年后东门大街逐渐兴盛,成为徐州小上海

日寇铁蹄下的大同街

1938年,日寇对徐州繁华街区进行狂轰滥炸,大同街遭受极大破坏。

519后,日寇侵占了徐州,抢占了大同街许多优势的商店、地盘、住户。在大同街东头修建日本特务组织“特高科。”为此驱逐住在这里的24户居民,他们遭到了横祸,请看他们在抗战胜利后,向当时的市政府提出请求发还被日本侵略者霸占的房屋和田园申请书:

“不幸27年5月19日,徐州被日敌占驻。而日商随军前来。因日敌建筑领事馆,竟指定民等房屋土地为领事馆址。斯时日寇凶顽残暴,又利用特务机关势力,唆使伪徐州市政府为虎作伥,强迫以低微代价收用,并迫令各将契约交出。民等处其淫威压迫下,若拒绝则生命立有不虞,不得已只有忍痛任其摧残蹂躏。养命的房屋土地一旦被日敌领事馆占用,须立刻搬让,各家流离失所,无处栖宿,真惨不忍言者也。”

新东门

日本侵略者霸占民房修建“领事馆”。

徐州开明街菜市,那是条南北方向的街,它的北首到青年路,解放前那里是叫“新东门”。新东门是青年路,(城隍庙街、公安街)往东推倒城墙,冲断开明街,在上坡处,开辟的一道门称为新东门。开明街被新东门冲断了,路北还是开明街,一直通到现今“老东门时尚街区”,这是一片黄河滩的荒地,后来被日寇修建日本驻徐领事馆。

民谣:东门有牛

徐州北门

北门大街,1928年后改为统一街。北门大街北口黄河岸边有牌楼,即五省通衢。

北门的位置在原统一街的北端,北门外卧有镇水铁牛,和“五省通衢”的牌楼。北门其实是徐州和燕、鲁、甘、陕、豫交通的重要门户。许多客商从北门进入徐州,清中期,苏辙后裔来到徐州后,曾住在坝子街一带,并在北门处开设酱菜店,一时很有名气。

北门也瓮城,人们记忆里,北门里的街道也是条弯路,弯路连着一片空地,即是瓮城遗址。瓮城里有口井,一直使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清凉甘冽的井水,是这一带老徐州心中挥不去的最温馨的乡思。

民谣:北门有井。

北门,明洪武时称武宁门,万历年间称拱极门,崇祯重修仍称武宁门。北门的名称告诉人们它的重要性。北门内近府衙门,外临黄河,九里山,易受来自北方强敌入侵,因此肩负防御、护卫双重重任。

北门大街在北伐胜利后改为统一街。此图为统一街的中段民居。

徐州西门

徐州西门大街,现在称为和平街,城门在和平街西首。西门在明洪武时称通汴门,说明了西门与汴水的地理关系,正统年间 称为忠义门;万历年重修后称威远门,崇祯年间重修后称武安门,这些名称则凸显出西门对防卫徐州城池的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城西门外是萧杀之地,是秋后处死犯人的地方,徐州西门外也是如此,博爱街南,到万里巷一带,有奈何桥,旧时是荒野坟冢。那时西门内曾有家酒坊,押出处斩的犯人,路过这儿往往要停下来,向酒家讨碗酒喝。

西门大街十分热闹,除了有马家牌坊、周家牌坊,有风箱店,有客栈外,药店特别多。有家“祥顺兴药店”,店主与徐州名店“祥顺成”是兄弟。现在第三代人李建新健在,他回忆说,民国时期,“春发正”、“广济堂”等都在这条街上,是徐州的一道风景

美国传教士进入徐州,是在徐州西门里牌坊街传教,建立基督医院(徐州二院前身)。

民谣:西门有耳。

博爱街,基本上成一不等边的直角形,它的短边是南北走向,南起杨家路,北止精忠巷口。早年这一带叫“驴市”,但不是卖驴的地方,而是赶脚驴(以驴代步)的集散处。

早年,西关外有一大悲庵(俗呼代佛庵,是大悲庵的别名)。北伐成功后,以大慈大悲之义,转意为孙中山的博爱之说,所以从此它就有“博爱街”之名。在文化大革命期中,曾被改名幸福街。1981年整顿地名时,根据群众意见,街名恢复为“博爱”。

徐州城厢形成与发展

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厢,靠近城的地方,主要是城门口。叫城厢、城关厢。

城市的发展,一是城区的扩大,一是城内新庄的兴起,一是城厢的兴盛。

民国初期,徐州城区 2.62平方公里。1928年,拆除城墙,城内外连成一片,达到12平方公里。

1985年,城区面积达到46.2平方公里,是建国初的3.8倍。

2005年,徐州城区面积为1159.9平方公里,是建国初的96倍。

徐州城市的发展扩大,从城关厢来看,最早是南关厢,后来是北关厢。明代徐州地方志记载的厢有:“南关厢、北关厢”。到了清代,西关厢慢慢兴盛。

南关厢的兴盛与发展,与徐州城市的格局有关,三面环水,唯有南面是山;与南山戏马台历史有关;与古代驿路交通有关;这些因素带动商业、旅游、宗教,产生居民区。

北关厢:与彭城路1号(州府衙门所在地)有关,是官员进城的重要入口;与汴泗交流的河道运输有关;与丰沛县地区的交通、物资集散有关;与九里山地区军事战争防御有关;形成五省通衢。

西关厢:与校场、祭坛有关;与西去萧砀、大彭、汉王地区有关;与黄河防汛有关;

东关厢,受黄河泛滥形成比较晚,东北有老营盘、四道街,主要是1911—1915年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开通之后,迅速崛起。

徐州城东,是宽阔的黄河滩,泥沙荒漠,黄泛时期,浊浪滚滚。1855年,黄河改道后,水道缩小,淤土开垦,逐渐有人居住,设立蛋厂。1910年后,铁路开通,商贩辐集,形成东新集,进入徐州东门,形成第一条大马路。

明正统年间《彭城志》记载,徐州城内有名字的街道是14条,包括河清路、马市街太平街等。

东门大街、西门大街、南门大街、北门大街、城隍庙街、石牌坊街、县署街、道署街、萧砀厅街、南关大街,10条大街含约60条小街巷 ,包括:钥匙巷、丁家巷、 一文亭、兴隆街鼓楼街、府署东石桥、富贵街、文油坊 、鼓楼前街、毓秀街、真武巷、文曲巷、韩家祠巷、万顺巷、人和巷、太平巷、凤凰街。

民国初期的徐州街巷81条。

1928年,北伐胜利后,对徐州地名进行整理和更改。四大城门、城门大街名称变更,同时,对部分小街巷,也变更,出现民生里、民有里、民享里、民安里、博爱街、中山街等。

1946年,徐州进行地名整顿。

建国后增多。1985年,地名整顿,约有近千个。

街巷名属于地名学,地名学是研究一个地名实体的方域、由来、演变、功能与语词结构的学科。

地名,不只是一个冰冷几个字,它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一个街巷记载着我们的先人创业的艰难,承载着迁徙的历史,也浸透了我们几代人的苦乐、追求,折射出城市的发展,家乡的成长。

让我们记住曾经居住过、工作过的街巷,不论它是否存在、还是已经消失,那是割不断的乡思、忘不了的乡愁

作者丨李世明

勾搭小编 有福利

↓↓↓↓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徐州最有料的资讯平台

Hash:2b000396b64915e80fba6967f02c17d8b6074516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徐州mp媒体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