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灯花、举老板、喊诗头、要彩钱,民间戏班不为人知的戏俗

《群英会》蒋干

各地的民间戏曲

在演出的程序和步骤上是不一样的

由于地方戏的历史发展、演唱形式

当地民俗等诸多因素的差异性

使得各地各种民间戏曲的演出程序

呈现着千差万别的状态

如果一一写来

看的人就会很烦

我们就以东北弦索小戏二人转的

演出程序为例来说这个问题

武松打店》武松

二人转的演出

实际上只有两种场合和地点

就是室内和室外

唱车店、唱木场、唱煤窑、唱金场

包括民国后期二人转进入城市以后

在城市中的大棚和茶社的演唱

都是室内演唱

唱屯场、站街角等撂地演出是室外演唱

唱屯场是指二人转演员在村落中演出

这种演出大多在农闲季节进行

所以观众较多

故而如果天气条件允许

常在室外进行

演出场地的布置比较简单

在院子里放几个长条凳子

打个圆场就可以开演了

一般要在面南地方放置彩桌子一张

桌子里面是后台

桌子外面的空地就是舞台了

演员就坐在桌子后面

起立绕过桌子就算上场

这种围着一张桌子演唱的习俗

保留着许多莲花落和

什不闲坐唱的原始演出面目

二人转也因此有转桌子戏的别称

《连环套》窦尔敦

彩桌子的功能是为观众提供

一种演出的虚拟和

生活的真实之间的一种屏障

观众和演员通过一种无声的契约

来认可这种现实与虚拟的界限

这在二人转艺术形成的初期

的确是一种因陋就简的缺憾

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

这种虚拟和转换的高明

彩桌子的另一个用途是

被艺人当作祖师爷牌位的

一个代替物和一种象征

艺人在演出之前

一般要当着观众的面

背对观众向彩桌子深施礼以表敬意

然后仍然背对着观众倒退着出场

退到场地中心时再转过身来开始表演

《小放牛》村姑

室内演唱要在屋内打场

如果是在没有大炕的堂屋里演唱

彩桌子就仍然放在南头

桌子后面放一条长凳

包头的化妆结束后

可以提前坐在那里打板

彩桌子的西边坐拉弦的和吹喇叭的

桌前的空地就是舞台

有时屋内还要摆上一些凳子

以供观众围坐

凳子上坐一些

凳子后面的空地上再站几个人

这些与室外演出无大异

在有火炕的屋子里演出时

彩桌子就没有地方放了

通常在外面生火做饭的

屋子里化妆

然后再进入室内演唱

一部分观众坐在炕上观看

演员面对火炕演出

其余的观众就在演员身后观看

观众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所以在村落里的这种室内表演俗称

唱子孙窑

二人转演出中还专门有写台子一项

或者叫做唱野台子

是指每逢灾年乡民求雨许愿以后

唱戏还愿所唱的还愿戏

《四郎探母》铁镜公主旗头

二人转演出之前要进行打通或者吹通

室外演出通常要打通

打通也称三通鼓

即开戏之前要打三遍锣鼓

如果中午时分演戏

上午九点就要开始打通

打通的目的是告知观众戏要开演了

也有静场的功效

打第一遍锣鼓称为打头通

此时演员开始化妆

打二通鼓时扮戏完毕

打三通鼓时就要准备开演了

这种习俗是中国各地方戏班社几乎都有

所不同的是二人转班社还有吹通的戏俗

其实和打通几乎完全相同

即开戏之前全体乐队人员

唢呐为主,吹三遍曲子

然后开演

生行化妆步骤

打底彩、抹油彩、画眉毛和眼窝

早期二人转开演的时候

有先来一些武打场面的

即出场的艺人翻跟头

打把式、练一套武功

武功练完以后再进行走三场

后来武打的场子逐渐被取消

但二人转演员的一些

奔腾跌宕、舞刀弄枪的杂艺绝活

却没有绝迹于舞台

而是被穿插在节目的表演中进行了

早期二人转还流行走三场

走三场又叫走场,也叫浪三场

是一种与剧情无关的舞蹈表演

走三场主要由上装演员来进行

下装演员起辅助的作用

艺谚说

头场看手,二场看扭,三场看走

指的就是要看上装演员走的动作

做得是否美观到位

官衣的标志是前胸后背都有补子

之前介绍过哦

秦腔周仁,究竟穿什么颜色的官衣(附音视频)

正式演出的时候

二人转演员的出场

有单出场和双出场两种形式

有走场时一般是双出场的形式

音乐先起,旦角和丑角面朝里

站在彩桌前中间的位置

向彩桌子深施礼

然后两人向后退碎步

边退边喊

旦角喊:傻哥哥,走啊

丑角跟着回应:老妹子,走啊

这种出场称为双出场

出场时,上装演员手拿手绢

下装演员手拿彩棒

晚上演出在棒上粘一根蜡烛

再端着彩棒

目的是为了让观众看清楚旦角的脸

风帽是剧中行路之人戴的帽子

正德皇帝微服出访,故戴风帽

端彩棒也是有讲究的

讲究高不过眉,低不过鼻

远近视旦角的岁数而定

年纪轻的,灯就近一点

岁数大的,灯就要适当远一点

这在行话里叫打灯花

发展到后来

灯的下面有了一个灯座

可以被扣在丑角演员的脑袋上

不端灯的时候就顶在丑角的头上

丑角用灯引路

随着旦角演员的舞蹈而活动

顶灯也有讲究

不洒不漏,不歪不斜

相传有的二人转艺人

能顶七盏灯进行自如表演

所以艺名就叫七盏灯

优秀的丑角下装演员

在旦角翻身舞蹈表演时

仍然能够让彩灯保持不灭的状态

蒋干“豆腐块”

如果是单出场

由丑角演员先上场

丑角出场时,白天拿彩棒

夜晚上场时

端灯出场,彩棒往彩桌上一磕

同时喊一声“呔”

其目的是给旁边的乐队信号

然后把彩棒别在腰带上

正冠、搂袍、端带、捋髯

做大云手和小云手

这些动作都比不上大戏严格规范

可以看作是二人转对京梆大戏的

一种模仿

彩棒的长度从一尺到二尺都有

粗细也各异

大致都在一寸粗左右

唱丑的可以手拿彩棒玩出许多花样

如“张飞骗马花”“秦琼背剑花

“跟头花”“掏腕子花”等

唱丑的还经常用彩棒击打自己的头部

以博欢笑

新中国成立以后

彩棒的使用绝迹于舞台

取而代之的是彩扇

铫期脸谱

窦尔敦脸谱

一般丑角演员上场以后

还要自击竹板

并以较快的速度和节奏念说唱词

所念唱词有的是固定词语

也有即兴自编的一些祝福话

这些内容多数和演唱的正戏无关

旧时二人转的演法中有喊诗头一项

喊的诗头和要唱的段子配合起来

喊诗头就是上场诗

诗头喊完以后的一段说口就是自报家门

如丑角上场之前喊

《杨香武》的诗头

走走走,飞飞飞

一口单刀背后背

绿林之中称好汉

外人送号赛毛遂

诗头喊完要有一段说口

姓杨名坤字香武

我有一师兄飞镖黄三泰

前日小鸿门打虎

康熙佛爷见喜,赐予他黄马褂子

我师兄在浙江绍兴府庆贺龙衣

我有一口气不服

身穿夜行衣,背后斜插单刀一口

勾奔康熙佛爷皇宫御苑

盗他九龙杯便了

《打瓜园》郑子明

又如《佘塘关抢亲》一戏

丑角喊的诗头

老夫生来性体刚

二十年前摆战场

老王驾下为上将

官居二品火山

诗头后面的说口

我,火山王杨滚

佘塘关有一个女儿名叫佘赛花

许配我三子杨继业为妻

年年有书,月月有信

来到八月中秋不见有书信到

站堂军(搭架子:“有”)

唤你家三少爷进府

佘塘关抢亲便了

后来的二人转演出中

喊诗头逐渐被

丑角、旦角两个演员合演的小帽代替

《打渔杀家》萧恩

草帽圈、系香绸条

穿香色抱衣抱裤

小帽是正戏开始之前的一段小曲小调

有的与剧情有关

如《大西厢》之前的《张生游寺》

《白蛇传》之前的《游西湖

有的与剧情无关,多是民间俗曲

如《糊弄妈妈五更》《杨姑娘》等

小帽不算正戏

所以有

“小帽小帽看戏的外捞儿”的俗语

但在演出实际中

它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艺人来说,它可以起到

表演热身和帮助静场的作用

小帽之后

二人转的大段表演才真正开始

演出的头一出戏称为开堂码

又叫开山码或开场码

传统旦角包大头

还愿戏也有很多习俗

求雨许愿的戏在艺人们称为外凉戏

又叫野台戏

唱野台戏要搭戏台

戏台搭法要合乎规矩

一般要选在寺庙前搭

戏台的台口正对着庙门

前一天晚上,艺人要聚在一起开会

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要举老板

举出前台老板

主要负责布景、道具、乐台等项

举出后台老板

负责说戏、派戏、安排演出顺序等项

举出上会老板

负责与会上联系

包括业务,生活等各方面

举出伙食老板

负责全班人唱台子期间的伙食

举完老板以后

艺人还要对一对第二天要演的戏

正式开演以后

要连续演上五天

每天要演两场戏

上午一场演四个小时

下午一场演四个小时

武生行饰演的哪吒

眉心点一颗朱砂痣

旦角古装头

两绺大鬓

唱这种野台子

一般都是唱拉场戏

这是出于演出效果的考虑

因为这种舞台搭在地面

台子很大,观众一多起来

台上只有两个演员

就会影响演出效果

常演的剧目有

《打狗劝夫》《花园会》

《小姑贤》《锯大缸》《双婚配》

《马前泼水》《单吊孝》

《王小借粮》等

还愿戏除了求雨以外

还有唱红白喜事

红事指的是给嫁娶新妇的人家唱戏

白事指的是给举办丧事的人家唱戏

唱红白喜事时

艺人事先是不讲价钱的

要等唱完了以后随雇主的便来赏

赏钱多少就拿多少

但是可以在雇主的家中吃饭和留宿

鱼婆罩

演唱的场所就在院子里

草席搭个大棚

棚子的大小各异

棚里搭个小台子

艺人就在上边唱

台下置桌椅,摆席设宴

演唱的内容由观众来点

点啥唱啥

这种习俗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这种民俗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比如原来的真人表演

被录音机放的磁带所取代

白水滩》青面虎脸谱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

点戏方式与演出费用的结算

点戏有在演出之前进行和

在演出现场进行两种方式

二人转戏班每到一地

演唱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戏折子

交给当地演出活动的主持人——齐头

请他来点戏

齐头所点的戏

要根据当地活动的要求来进行

如求雨祭祀就要点

《游湖借伞》《单刀会》一类

与雨或水有关的戏

二人转演员在村中演出称为唱屯场

唱屯场一般是齐头一个人点戏大家看

点一次戏出一次钱

不过有时也是当地村庄里的大户人家

单独请二人转艺人来家中演出

唱完以后单独结账

一般来说

在谁家唱就可以在谁家吃住

为全屯唱则分散到各家吃住

王帽正背面

九龙冠正背面

另外一种点戏的方式就是

让观众在演出的现场点戏

现场点戏的人要当场出钱

这是一种在戏开演之前

由年轻的上装演员手捧点单

到观众之中请观众点戏的习俗

单类似于现在的节目单

用折子把班社中的演员能够演唱的节目

全都写在上面

有的单用红纸

资金情况较好的二人转班社的单

外面还套上比较美观的盒子

艺人认为班社的单是有灵性的物件

具有避邪的功能

晚上睡觉时放在枕头下面

演出的时候

如果遇上灯光照明条件不好的情况

就把单盒挂在门上

双龙鞑帽

相貂正背面

拿单的人一般选唱上装的年轻演员

在演出开始之前

先到当地有钱的乡绅、土豪

或者有钱的财主、当地的大户等面前

先请他们点一出

这时需要把班社中优秀的艺人和

艺人的特长、擅长表演的剧目等

主动介绍给大家

点戏时经常的对话是

上装:您老贵姓?

点戏者:姓某

上装:您老点哪一出?点谁唱?

点戏者点了戏以后

上装冲乐队和台里喊

某爷瞧下来了

点某某某唱某某戏

乐队开始演奏

演员立刻按要求表演

汾阳(文阳)正背面

能戴此帽的均为转战沙场立有大功的老臣

银帅盔正背面

等到被点中的艺人唱完以后

还要回单

就是到点戏的人面前去要点戏的钱

这时上装演员说

您老不再听一出了吗?

如果不再点戏就说上让或下让

意思是让别人点

但是不管接不接着点都要当场给钱

点戏的人拿出钱放在托盘之中

上装演员接过赏钱又高声喊

某爷赏钱多少元

乐队和台里演员齐喊:谢

在这以后,还有小包头的

就是年纪更小的、不太著名的

上装演员或者班中的学徒

还要过来要花钱,说

您老赏几个花钱,我们买花带吧

观众赏的钱

不是归二人转艺人个人所有的

一般要统一把赏钱收好

等到演出结束后

在后台大家分配

大太监帽

塞盔(昭君盔)

在收入的分配问题上

不是每位二人转班社中的艺人

在演出之后都有收益

没有出徒的徒弟不能参与分钱

除此以外上场的均有份子

即演出以后的收益

写台子的人

即前面提到的写头

可以按十分之一来提成

班社中也有按

艺人技艺的高低进行分配的

但是具体如何分配已经无法知道

大铠帽

主要用于扮演御林军

有意思的是二人转艺人的演出收入

除了钱还有物

老艺人程喜发曾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

在乡下唱,有的给粮

在大烟市唱,就给烟土

有一次我给山里伐木头的唱

他们没有钱,就给棺材

专靠唱戏养家的艺人

一家人到处奔波

给什么都唱,甚至破袜子也唱

二人转演出中还有一种要彩钱的戏俗

又叫要哭迷子钱

即唱苦戏时艺人的表演要当场流出眼泪

同时把大锣反过来放在地上

擅长唱这一类哭戏的艺人被形象地称为

大哭大嚎的唱手

艺人一边演唱一边对着观众下跪

这叫铺锣,也叫跪场

观众见到这种场面

就拿出赏钱扔入锣中

这些要来的赏钱归演唱的艺人所有

但也不是收钱的艺人自己独吞

而是参加演出的人均分

如意冠,《霸王别姬虞姬专用

女帅盔

这种演出称为要彩钱,又叫要眼彩

这样的唱段有《包公赔情》还阳篇

《丁郎寻父》讨钱、《九子图》休妻

《冯奎卖妻》夫妻离别等段落

齐头对在场的观众喊

各位掏钱呀

遇上往后躲不肯掏钱的观众

齐头就说

赶紧拿钱呀,别往后捎

驸马套

硬罗帽

赏钱的习俗

在现在专业二人转剧团的演出中

已经取消

观众都是买票入场看戏

但是现在的民间二人转演出中

仍然可以见到赏钱的情景

比如某剧场演出

观众的赏钱是放在服务员水果托盘上的

由服务员传递到舞台上

正在演出的演员面前

演员接到赏钱

一般不会立刻停止演出来道谢

但是等口中所唱的告一段落后

就会以一段祝福赏钱者的说口

来表示谢意

如祝福这位大哥福大财大、万事如意

等一类话

然后还要以感谢赏钱为由

再加唱一段歌曲

英雄类角色改良扮相

此脸谱为元宝脸,头戴鬃帽

插茨菰叶、挂黑扎、耳毛子

左鬓插英雄花、身穿紫色抱衣抱裤

系绦子、大带,足登厚底靴

传统戏中,勾元宝脸的人物地位地下

但穿抱衣抱裤的人物身份又较高

所以说是改良扮相

文/孙红侠

图/《中国京剧装扮艺术》

(常立胜 著)

Hash:7119f8dc61c6cb243e7a4e72fbad91360f8ef019

声明:此文由 陕西戏曲广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