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4游正定马家大院

注:题头照片为网络照片,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正定有个马家大院。

古时正定地位显赫。与北京保定同为北方三雄镇之一,在正定住过的达官贵人、商贾富豪很多。 正定历史悠久,有1600的建城史,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也比较多,堪称中国建筑博物馆。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名城等。但正定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多为寺庙名人故居很少,豪宅大院更是凤毛麟角。在现存的古民居中,马家大院是一处保存较完好的典型北方风格的四合院民居。

马家大院建于民国初年。当时的马家大院前后共有五进,现其前后院已经消失,仅存的是中间的三个院落。现存院落南北总长70.5米,东西总宽13.65米,是一处规模不算太大,但布局严谨,做工考究,布局合理,装饰精美且保存完好的四合院。

与正定的其他古建相比,马家大院并无深厚久远的历史,也无名人光环的照耀,可以说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民用建筑,但是在今天,它却成了正定县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合院落。是正定城内仅存的一处三进四合院式民居。不仅在有"古建筑博物馆"美誉的正定古城建筑发展序列中占有一席之地,对研究北方民居建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马家大院位于正定城的中心位置,地处正定大十字街和小十字街之间,中山东路的路北。大十字街即正定南北中轴线,原来的正定南大街(现名燕赵南大街)和东西中轴线,即原来的东西大街(现在叫中山路)交汇处),小十字街即原来的北大街(现在叫镇州北大街)和原来的东西大街的交汇处。从正定最繁华的大十字街东行不足百米,路北一排灰砖灰瓦硬山顶的的老房子,其中一个大门门口挂 着“河北正定元曲博物馆”的招牌,那就是马家大院。

马家大院1982年被公布为正定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家大院是正定宣传中引以为豪的“二十四处正定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现存马家大院的大门为广亮式大门,位于院落的南北中线上。广亮式大门是中国古代民居里建筑等级最高的大门,这要是在过去,只有一定品级的官宦人家才可以使用。马家大院建于民国时期,那时旧的等级制度已经打破,因此普通人家才可以采用。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马家大院的大门并非原来的大门。按中国传统,真正的大门,即第一进院的院门要偏开。资料介绍,“马家大院原由五进四合院组成。前院临街是倒座五间,其中东头一间为大门,倒座之后的西边为厢房。”由此可知,我们现在看到的马家大院的大门实际上是二进院的门,原来的马家大院大门开在东侧。第一进院实际相当于一条通道,临街的倒座房一遛商铺。西厢房不大,大概是门人伙计居住的地方。 后来扩宽马路,马家大院的第一进院被拆毁,原来的二门变成了今天的大门。

建国后,马家大院成为公房,曾为县图书馆长期占用。现在成为元曲博物 馆,免费开放。

大门一侧的示意图,严重拍虚了

走进大门是一个规矩的四合院,此院落保存基本完好,正房面阔三间,东西两侧厢房各三间,均为灰砖灰瓦的单檐硬山顶建筑,各房梁架结构为六檩前出廊式,脊、金、廊部檩下仅施狭窄的垫板一块,檐部檩下垫板分上、下两段,上为通长的垫板,板下以荷叶墩支承,抱头梁的做法较为少见。柱下柱顶石形式不一,廊部则为覆莲式。正房的明间为六抹扇门窗,四扇置于檐部,两次间檐部为支摘窗。院子中间有一鱼缸。正房两边有稍间与后边的院子相通。

据马家后人介绍,正定马氏乃三国名将马援之后裔,明代自山西洪洞县迁居真定府(今正定),世代以务农经商为业,到明末已是富甲一方的大户。马氏历代居住于正定城中心四牌坊(即大十字街,因路口四面各有一牌坊,又称四牌坊)一带,自十二世祖文魁后分为三院:十三世祖廷翊为南院,十三世祖廷臣为北院,十三世祖廷柱为西院。

马家大院为马氏第十五代子孙马兆霖所建。马兆霖字徵三,因嗜好习武,人称"武秀才"。他继承父辈家产,勤恳经营,先后购置了大量的土地和房屋,这些房屋集中在正定城内最繁华的大十字街东、南两侧。民国初年,马兆霖将路北的这片宅子改造成了今天 的马家大院。

正定城在历史上即为商贸重镇,明清时期建成了以大十字街为中心的商业区,街旁店铺均为砖木结构,为全敞开式板打门的平房或瓦房,前出廊,廊下施鼓镜特高的柱础,各家相连,在街道两旁形成长长的走廊。1933年梁思成先生来正定考察古建筑时,对此也给予了关注。这些店铺后面一般是与门市同宽的几进四合院,其中不少保存到了上世纪60年代。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些具有正定特点的建筑大都被拆除改建,现存较完整者仅有位于路北的这处由马兆霖建造的马家大院。

东厢房北山墙上镶嵌着一块文物保护碑,“正定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家大院,正定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布,正定县人民政府立”。

院子当中的鱼缸

前出廊式的正房, 进深达8.8米

穿过正房东侧的稍间可到达二进院。

二进院清净优雅,正房面阔五间,通面阔13.44米,进深二间,通进深6.53米。马家大院三进院落的建筑形式大体相同。和第一进院相同,二进院的东、西厢房也是各三间。梁架结构同为六檩前出廊式,两山梁头完整,明、次间梁头作齐头,为不规则六角形。两次间坎墙,正中有砖雕神龛。装修采用明间施六抹方格扇门四扇,次间设方格支摘窗。檐下柱顶石有圆鼓式和荷叶墩式两种,荷叶墩雕刻较精美,叶边上卷,叶脉突起,为写实手法的民间工艺。前后檐柱的八个柱顶石做法更为复杂。一般寺庙和民居中的柱顶石普遍为覆盆式、鼓镜式或圆鼓式,复杂的有仰覆莲雕饰,而马家大院柱下所用柱顶石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普通圆鼓形,下半部分为八角形。圆鼓形上为常见的普通浮雕,八角形座四周却有较为复杂的雕饰,内容为"博古图"和"佛八宝"图案(图二)。"博古图"构图均衡典雅,生活气息浓郁。"佛八宝"又称"八吉祥",属宗教图案,由于民间信奉者很多,有些民宅也采用这类纹饰,但是在现存古代民居中较为少见。此柱顶石的雕刻线条流畅,质感较强,做工精细,纹饰内容丰实,在如此小的柱顶石下半部能够把"佛八宝"和"博古图"的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实为少见。这些非凡的装饰造型为普通的民居建筑构件增添了艺术魅力。

通往二进院的东稍间

二进院内景

从二进院的西稍间可走进三进院。

三进院和前两个院类似,也是正房五间,面阔13.5米,进深二间,通进深8.8米。东、西厢房各三间,

三进院的房屋梁架也是六檩前出廊式,柱下柱顶石均为圆鼓式。装修明间为六抹扇门四扇置于檐部,次间檐部为支摘窗。东、西厢房均为面阔三间,通面阔9.86米,进深二间,通进深5.1米。梁架为六檩前出廊式,东、西厢房柱下柱顶石均为鼓镜式。

马家大院已经消失的后院(原第五进院)正房为仓库,西厢房为车马库,东侧为厕所。

通往三进院的通道,比二进院的通道稍窄一些

三进院内景

现在简单介绍一下硬山顶建筑。硬山顶与悬山顶建筑都是中国古时常见的建筑形式,硬山顶与悬山顶建筑很相似,它们都是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不同的是,悬山顶的建筑侧面屋顶是悬出在山墙外面,这样的屋顶可以更好的保护建筑的侧面山墙不受雨水冲涮,这种屋顶出现较早。硬山顶建筑的侧面屋顶部分是与山墙齐平的。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并没用记载。它是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开始大量采用。硬山顶建筑防风防火较好,悬山顶则有防雨、透风的特点,因此北方民居多用硬山顶,南方则多用悬山顶。

中国古建筑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形式,硬山顶等级最低,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另外宫殿佛寺中的配殿或厢房也经常使用硬山顶。

第三进院正房的前出廊

马家大院连通前后院的通道处有各种砖雕,这些砖雕非常精美

近年,为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关部门利用马家大院开办了元曲博物馆。

元曲即"元代戏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古城正定是元曲的发祥地之一。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白朴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就是在正定度过的。

为了挖掘和整理元曲文化,正定建起了一座元曲博物馆。博物馆以“曲韵天成、遗音流响,正定元曲文化陈列”为主题,共分为四个单元,总占地962平方米,5个展厅270平方米,展板680平方米,展线长220米,多媒体8处,收集高仿元代磁枕26件,古书籍140余册。白朴书房的模拟造型、由他创作的《墙头马上》、《梧桐雨》等经典曲目都以直观的表现形式陈列于博物馆内。在博物馆内,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与元曲有关的各种陈列,还能见到许多老物件,比如堂鼓、唢呐、笙、中阮、板、京胡、琵琶等,共有十几种乐器。墙上还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元杂剧的剧本形式、五宫四调与曲牌。

Hash:66558b59d8db64032ce94c6c524b2850a34de6f4

声明:此文由 北海龙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