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大院 | 文化厚重李熙村古风古韵古建筑

在山清水秀、美丽而神奇的绥宁县北部,有一处颇具规模、保存较为完好、始建于明清古建筑群大院落,它建于清乾隆5年至光绪15年间(即公元1740年至1889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通过省内外众多专家的不断考证和媒体、网站的深入报道,它在尘封百年之后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它的古朴、沧桑、神秘以及厚重的民间民俗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就是绥宁于家大院

晴空万里绥宁县,风和日丽李熙村。笔者端午节的“千里湘西之行”进入了尾声。2017年5月30日,按行程安排,转道进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绥宁县李熙桥镇李熙村,时钟刚好是下午4:30分。随即,我们与众多的寻文访古游客一样,穿行在于家大院古朴厚重的小道小巷。且行且停,且停且问;或观光,或拍摄;或停驻细看,或询问长者。试图在大院的青砖碧瓦之间,找寻尘封的记忆;流连忘返着搜寻明清遗风。

于家大院,位于绥宁县李熙桥镇镇机关大院左侧,距县城67公里,又称黄道堂,它西、北两面临山。登高望远,只见院内屋顶砖瓦层叠,檐角错落起伏,十分壮观。大院与山冈之间用石头修建了3-5米的挡土墙,东、南两面是6米多高的仓楼。大院和大院外的水塘占地近百亩。

于家大院,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建筑群体,排列整齐,屋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至今仍完好保存着窨子屋25座。从远处观望,座落于太极图阴阳分界线S形山脉弯里的于家大院,享受着朝阳防暑、背风通气、近水防洪、靠山安全、视野开阔等五大风水之利。

于家大院,窨子屋排列布局齐整有序,共有老大门、新大门2个出口,4条纵道,8条横巷,巷巷相通,又相互错落,外人进入很容易迷路。院内的窨子屋一律只在南墙开窗,北、东、西墙一般只开通风口或小窗,墙体都高过瓦墙,两侧山墙鳌头高耸,即使一家失火,只要把把堵孔专用的鼻子砖往通风孔一放,就隔断了火势,它的防火功能相当完善。大院内各屋虽建于不同年代,却有着相似的青砖、碧瓦,相似的石门框、厚板门,相似的寓意“步步高升”的鳌头屋顶,连接屋子之间的石板路也非常相似,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南方合居建筑群落的特点,也充分证明当时于氏家族成员地位平等、贫实相近、互学互励、互助互济、没有等级之分,这种自觉在200多年前乃至今天及至以后都相当难能可贵。

于家大院,院内各家窗花图案都不相同,花、草、鸟、兽等栩栩如生,阴阳、雌雄双双对称,且都是双面雕花,分外美观,弥足珍贵。更为珍贵的是,于家大院每座建筑墙砖上都醒目的刻有历史记载和修建年月日时辰,极具人文、历史和文物价值。

历经沧桑,解放前夕,于家大院惨遭匪患,30多座古建筑毁于一场大火;新农村建设浪潮中又因为村民新建房屋,几栋古迹遭到人为损毁;尤其是前几年房地产巨商回家装修门脸,于家大院进院建筑也在改造中遭致破坏,现今仍保存较为完好的整体建筑25栋。虽然墙壁上的花草、鸟、兽等早已变得模糊不清,独具特色的鼻子砖也所存无几,好几栋建筑经历风雨浸淫已经破损不堪,面临倾毁,进大院的门脸建筑遭到人为破坏损毁严重,上千年的古码头因新修民族风雨桥被毁再难寻踪迹。

撩开于家大院的神密面纱,历时几百年的风雨洗礼,人文、历史渊源流长,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近年来,李熙村、于家大院相继获得县级、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利用示范村、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栏目前期调研村落等。

于家大院,这位昔日羞涩的“小家碧玉”终于褪去稚气展露秀色于世人面前,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所追捧,前来旅游观光、摄影的日渐增多,据于家大院“院中人”于光健和云里望月介绍,自2015年以来,慕名前来于家大院旅游观光的客人来了一拨又一拨,最多的一天有十来拨。

据介绍,李熙桥镇除于家大院25栋古迹外,还有李熙石拱桥及挡水墩、千年古井、古码头、古碾房、古筒车、真人寨唐代道观遗址、明代玉清观遗址、草鞋岭和黄茅岭清代太平天国石达开屯兵遗址及古驿道、回龙寺、显灵寺、浆塘古民居、宋代故县城遗址等古建筑古文化遗存。

据了解,目前,除民族风雨桥、挡水墩等修建完工外,其余的好象还处在传说当中。管理当局,在进一步加大文艺、文物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掘、整理、保护、修缮和推介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做细、做实、做好、做活、做足 “人文李熙”文章,打造“人文李熙”地方文化、旅游品牌等方面,大有可为和大有作为。

Hash:de3188589b9df653cbac28570d9d026a14578413

声明:此文由 捕风与捉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