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之二十六——殊像寺:沉睡中的帝王家庙

导 语

清晨6 时,霞光初现。

伴随着丝丝缕缕的阳光,整座城市正在慢慢苏醒。

隐藏在闹市区的殊像寺,不声不响,仿佛还在沉睡着,如遗世独立。

没有修行的僧人,没有纷扰的游客。红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苍绿色的参天古木,殊像寺沐浴在橙红色的朝霞之中,安静、从容……

“噹,噹,噹。”耳边响起工人师傅修缮殿门的声音,仿佛提醒着人们,它还在,它一直都在。

跨越了一扇门,仿佛进入到了另一个空间。眼前这座有着两百余年历史的皇家寺庙,依旧保留着清朝时期的古风古韵,由于殊像寺一直没有对外开放过,与其他寺庙相比,这里似乎少了一些香火气息。

风吹过,殿堂上悬挂的铃铛叮当作响,置身其中,仿佛一切纷纷扰扰都随风而去,只留下这片刻的安宁

红墙绿柳

揭开帝王家庙神秘面纱

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皇太后70 岁寿辰时,乾隆皇帝陪伴皇太后到山西五台山礼佛。

五台山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山下有座殊像寺,塑有文殊菩萨像。文殊是“文书师利”或“曼殊室利”的略称,而“文殊”又译“曼殊”,“曼殊”音近“满珠”、“满洲”,释迦牟尼曾预言:东方主尊菩萨是文殊,有时现比丘像,有时现国王像。中国居世界东方,西藏达赖喇嘛进丹书时,称清朝皇帝为“曼殊师利大皇帝”,进而有了“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的传言。

回到京师,太后命人按照五台山文殊菩萨的模样雕刻石像供于香山宝相寺。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乾隆皇帝下旨特命内务府仿照五台山殊像寺的格局、香山宝相寺的文殊菩萨相貌在承德修建殊像寺。

乾隆四十年(1775 年),殊像寺正式落成,乾隆皇帝参加瞻礼,并作诗道:“殊像全规台庙模,撰辰庆落礼曼殊。金经蒙古犹常有,宝帙皇朝可独无?译以国书宣白业,习之修士翊浮图。虽然名实期相称,师利应嗤谓是乎”。

该庙喇嘛皆为满族,故清廷对此处按家庙管理。

当时,乾隆皇帝所看的佛经都为藏文或蒙文,没有满文经卷。他认为,在满族统治的国家里,不可没有满文经卷。于是在殊像寺建成时开始译制工作,1773 年(乾隆三十八年),成立了译经馆,译制满文藏经。

历时18 年,终于译成216 卷满文大藏经,编辑成3 部,存于殊像寺会乘殿经阁中。可惜,这3 部藏经一部被日本侵略者盗走,现存于日本东京;一部在法国巴黎图书馆;一部下落不明。

外八庙中,殊像寺是唯一有满族喇嘛,并诵习满文经卷的寺庙。早年间,寺庙东西两侧有佛仓、僧舍、大厨房,每年的大型宗教活动日,僧众吃斋饭时,都会在此做饭。在院内原有一口大深锅,据说,当时每年的腊月初八寺内都会熬一锅牛肉粥,放斋饭三天三夜,附近的百姓都争先到这里吃粥,以祈吉祥长寿

尹东红/摄

清新灵动

寺庙园林展现独特之美

殊像寺是乾隆家庙,是皇帝和太后进香的场所,寺内建筑布局高低错落,内部考究,环境幽雅,园林气息浓厚,寺中叠石更为驰名。

殊像寺为典型汉式寺院,东西宽约115 米,南北长约300 米,占地面积23000 平方米。在建筑上既沿守了汉族佛寺布局严谨的传统风格,又精巧地利用地形,将亭台楼阁灵活布置其中,形成了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清新脱俗的建筑布局。寺庙还采

用庭园布局的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使古朴典雅的建筑掩映在园林景观中,灵活生动中彰显出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成为中国古代皇家寺庙园林景观完美融合的典范。

殊像寺是寺庙园林中的佳例,它既借用园林手法而又不同于一般园林,它在利用和美化建筑空间的同时,又使之符合宗教气氛的要求。

殊像寺前半部分由山门殿、天王殿、会乘殿等建筑组成。自会乘殿之后,地势陡然上升,而建筑布局自然灵巧,没有寺庙庄严肃穆的气势,假山石桥、方亭、高阁构成一幅淡雅别致的山水画,融寺庙于园林之中,颇具特色。

尹东红/摄

走进殊像寺,首先踏入的就是威武肃穆的山门殿,山门殿位于寺庙的最南端,殿前左右两侧置石狮一对。山门殿内供护法神哼哈二将的神像各一尊,这两尊护法金刚体魄雄伟、面貌狰狞、头戴宝冠、裸露上身,衣裳缠于腰间,手持金刚杵,让人顿时肃然起敬。

过山门殿,东西两侧有钟、鼓二楼。钟楼东侧还有当年寺内喇嘛居住的僧房。所谓晨钟暮鼓,即早晨先击钟,以鼓应之;日落击鼓,以钟应之。

值得一提的是,殊像寺击钟与其他寺庙不同,破晓前连击钟24 下,喇嘛起床;7 时击钟15 下,喇嘛上殿念经;9 时又击钟15 下,僧众念二遍经;中午击钟15 下,喇嘛吃饭休息;下午6 点击钟紧7 下,慢8下,平20 下,钟声响后关闭四门,喇嘛不得随意出门。日落击鼓,以14 下钟声应之,喇嘛完成一天功课,总计百八钟。

山门殿正北为天王殿,因受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天王殿现已全部损坏,仅存基址。过了天王殿,地势逐渐升高,登上台阶,就来到了殊像寺的主殿——会乘殿。

会乘殿位于寺庙中心,居高临下,是全寺主殿。殿内正中供有杉木金漆塑像三尊,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是佛教里有名的“三大士”。

三座塑像皆高一丈七尺,中间的文殊菩萨,骑在青狮上,两手持莲花,正在说法讲经,十分智慧和威猛,是现存佛像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文殊菩萨的东边是骑白象的普贤菩萨,西边是骑朝天吼的观音菩萨,皆是神态慈祥、令人敬仰。因为文殊菩萨是寺庙的主尊,所以将他供奉在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中间。

在三大士前面的供桌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三层南木塔,高两丈,每座塔内供鎏金钢质无量寿佛304 尊。

如今,寿塔犹存,佛已无存。

据传,民国年间,鎏金铜佛在姜桂题任热河都统时期被盗。

走过会乘殿,往北望去,依山就势堆砌起一座气势磅礴、格调自然的假山,将庄严肃穆的建筑与清新自然的园林连成一片,让人心旷神怡。

殊像寺的寺庙园林在承德寺庙中最有特色,堆砌的假山叠石与真山相结合,垒石穿洞,曲径幽深,奇妙无比。

沿假山两侧蹬道,过石洞、石桥,攀援而上,见假山如朵朵祥云,载运一座高阁,名“宝相阁”。阁内石须弥座台基上有一尊11.6 米高木雕文殊菩萨骑狮像,据说此像是按照乾隆皇帝的相貌塑造的,恰好附会了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的传言。

魅力依旧

百年寺庙游客心向往之

在承德寺庙群中,殊像寺虽然不及普陀宗乘之庙宏伟,不及普宁寺壮观,却独具优美的寺庙园林风格,假山叠石错落有致、建筑格局主次分明,层层升高,在承德诸寺庙中特色鲜明。

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和连年战乱,解放前夕,殊像寺已经破败不堪。除了保存下来的门殿、会乘殿以及新修复的围墙和钟鼓楼以外,其他建筑仅剩基址。会乘殿、钟鼓楼等建筑在1949 年后由政府多次修缮,仍保持原有风貌。

1975 年,国家重新修建了天王殿和东西配殿,寺内三身木雕菩萨像为国家级文物。1988 年,殊像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殊像寺位于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西侧,地理位置优越。然而,有“乾隆家庙”之称的殊像寺似乎一直很“低调”。在承德众多的寺庙当中,这座充满着戏剧色彩而又独具建筑特色的寺庙从未对外开放过。

1985 年之前,殊像寺曾为学校使用。1987 年,殊像寺内山门、钟楼和鼓楼得到整修,寺内大部分违章建筑被拆除。2002 年,又修复了宝相阁,整修了假山,清整了基址,殊像寺得到更多保护。

2010 年,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6 亿元人民币,实施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数额最大的单项文物保护工程。殊像寺的维修保护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但由于寺庙不具备开放条件,目前还不会开放。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每天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景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殊像寺作为外八庙中的一座寺庙,经常会迎来慕名而来的游人,尽管知道寺庙不对外开放,游人们还是欣然而至,在门口为其拍照、与其合影留念,近身寺庙感受它的庄严与神秘……

本报记者:于丽静 通讯员:李晖

编辑:建安

Hash:e5714e848c48b9897e4159938dd6eb6e0133dcff

声明:此文由 承德晚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