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哥哥墓在何处?清朝《松江府志》记载:在奉贤这座桥西边
这一回,咱们来到金汇东边的泰日社区,按照泰日本地人的叫法,其实这里应该叫做泰日桥。元朝末年,这里因为地跨运盐河两岸的缘故,有一个地名叫做盐溪。但是这两个字以方言来念,总是念不响亮。而村民们,因为附近有一座坍石桥,往往就用桥名来指代地名,于是知道盐溪的人的越来越少,管这里叫坍石的人却越来越多。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官府里有识字的人来到这里,听到“坍石桥”(意为坍塌的石桥)三个字就觉得很不吉利,于是拿同音的两个字来代替,从此便成了泰日桥。
泰日桥发展到清朝末年,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一个大镇子,镇上设有盐市场,而且这里又恰好是奉贤、上海(即今天的闵行区)、南汇(已并入浦东)三个地方的交界处,所以周边如航头、新场、鲁汇、青村、齐贤几个镇,都有人到这里来买盐。而人一多,各地的商户也过来开分店,什么肉店、布庄都开设起来,找不到活的人,也常到这里来碰碰运气,看有没有活可以接,所以渐渐地这里又有了一个绰号,叫做活络码头。到民国初期,已经形成一条颇为闹猛的街市,各类商户店铺多达一百多家。直到日本鬼子入侵,在泰日镇上杀人放火,这才慢慢市况萧条,走向衰落。
泰日镇区1984年现状图
不过今天司马要和各位讲的,主题却不是这个,而是在泰日桥的西边,曾据说有一座墓。墓的主人大大地有名,便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哥哥、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孙权用人很奇葩,诸葛瑾明明不会打仗,可是孙权却偏偏要他做将军带兵,而且几乎没打过一场胜仗,官位却一直往上走,从左将军一路做到大将军。清朝嘉庆年间的《松江府志》的“名迹志卷”,明白无疑地说诸葛瑾死后,就葬在泰日,原文是:“吴大将军宛陵侯诸葛瑾墓,在十五保泰日桥西。”
民国时期,当时管辖泰日地区的“奉贤第六区公所”,跑到泰日镇西,真的找到了一个大墓,他们认为,这就是诸葛瑾的墓,于是立下了“宛陵侯诸葛瑾墓,中华民国三年,奉贤第六区公所谨立”的碑记。
真的如此吗?到1974年,因为当地农民平整土地,到了被认为是诸葛瑾墓的地点附近,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便派出专门的工作小组前去清理,这一挖掘,便发现了四座墓穴,其中一座已经完全破坏,仅有三座还有清理价值,有长条形青石堆筑石室,上用石板盖顶,只是墓内棺木与人骨,均已朽蚀。
这是不是真的诸葛瑾之墓呢?在第一座墓,工作人员发现了2枚铜钱——感觉诸葛瑾这么大的官仅陪葬两个钱,实在太抠门了。此外还有铜镜、铜发簪、铜烛台以及陶罐、陶瓶各一个,随后便看到了墓志盖,上面写的名字,却不是诸葛瑾,而是一个女子,姓孙,记录说她生于1297年,死于1378年,生前嫁给了一个姓朱的男人。
好,于是工作人员接着看第二座墓,这里就没有方才那个保护完好了,可以发现盗墓的痕迹,一个铜子也不剩,更没有记载是谁的墓志,倒是剩下了一个龙泉窑笔架、一面葵花形素面铜镜、两件梅瓶和46颗围棋黑子(奇怪的是没有棋盘也没有白子)。
第三个墓室里,则发现了产地为湖州的葵花形双龙铜镜和长命富贵铜镜以及银镯、铜章、陶瓶等物件。
到这里,大家其实也就明白了,这是“朱家”的墓,并不是诸葛瑾的墓。而且墓葬时间也不是三国,而是明朝。
那么,会不会是民国时期立碑的那些人搞错了,真实的诸葛瑾墓,并不是74年发掘的这个,而是另有别处呢?
有一本书,叫做《三冈识略》,作者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他说诸葛瑾的墓在哪里呢?在吴郡,也就是苏州的东关之外,到明朝的时候,已经化作一个土堆。当时便有个猎户,看到土堆旁边有一个孔穴,他就趁着夜色钻了进去。这一进去不得了,他看到里面有石床石几,更有一些金银铜钱,而最值钱的,是一个形状古朴的宝炉。当时猎户就把这个炉子偷出去,后来几经转手,到了一个苏州富豪手里,富豪把炉子放在案上,就看到烟从炉子里飘出来,化作五彩云雾,隐隐约约地,看着一只白鹤在云间飞翔。
后来官府就捉住了盗墓的猎户,经查探,这个墓中有一短碑,写着就是诸葛瑾的名字。
但这本书说的也是故事而已。其实到目前为止,诸葛瑾墓的真正位置,还没有完全发现。比较可信的,是常州连江桥下塘,在这里发现了一处墓葬,清朝道光年间,曾有人在此锄得篆文“诸葛子瑜之墓”小玉碑,此外还出土了汉代的玉锁、铜镜等物,可能这就是诸葛瑾墓的真正位置。但此墓久已不存,难以作进一步的考证了。
内容 / 司马路
赚钱那么难
花钱那么快
微奉贤精选产品
▼▼▼
Hash:f92a4195fbdd68cb7d907c336b6bdce5c7a312cd
声明:此文由 微奉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