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意外炸开的台湾古墓,洗清了清朝扣给郑成功的300年大黑锅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任艳

来自公众号 | 我们爱历史

字数:1637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1662年,收复台湾不久,39岁的郑成功就病倒了,因为噩耗纷纷而来:父亲郑芝龙被刚刚登基的康熙砍头,还扬言要挖掉郑氏祖坟;大明的希望——永历帝已然被清军俘虏;而自己的儿子郑经又干下不伦之事......内外交困下,郑成功病势愈重。五月初八,郑成功喊出“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呼,天呼,何使孤臣至于此极?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的悲愤遗言后,抓破脸面而亡。

死前已感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的郑成功,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又背上一个黑锅——杀死南明监国鲁王朱以海。对此,清修《明史》是这么记载的:“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朱)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郑)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这记载言之凿凿,由不得你不信,民族英雄转眼就成了弑君的罪臣。郑成功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会大声疾呼:“这锅我不背!”可这位民族英雄还是背了三百年的黑锅。郑成功与朱以海到底怎么回事,还要从大明灭亡时说起。

自打崇祯帝在煤山吊死,大明就在历史的层层迷雾中渐行渐远,但大明的臣民不甘就这样被异族统治,反清复明运动轰轰烈烈,更是先后拥护大明宗室成立朝廷,这段时期历史上称为南明,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等,其中还有一个不太起眼的鲁王监国。

这位鲁王名叫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的十世孙,封地在山东兖州。1642年,清军入关劫掠攻破兖州,哥哥鲁安王自缢而亡,朱以海躲在死人堆里才总算逃过一劫。1644年,他承袭鲁王之位,南逃到浙江

当时,浙东地区反清运动情绪高涨,一些大明遗老有意拥立一位宗室出任监国,放眼望去,发现在浙江的王爷们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只还有这么一位鲁王,于是便恭恭敬敬地把鲁王迎到绍兴。1645年7月,朱以海正式出任监国,也就是代理皇帝。

就任监国后的第一大难题,不是抗清,反而是宗室内部的争权夺利。朱以海出任监国之前,明太祖另一位子孙朱聿键已经在福建称帝,即隆武帝。两人同是太祖子孙,却各自为政,谁也不服谁,闹到互斩来使,势同水火。不久后,朱聿键被清军俘虏绝食而亡,而朱以海在清军的步步紧逼之下,南逃到福建,受到原隆武帝臣子的拥护,一时势力大涨。

在相对有利的形势下,朱以海一心要收复江南,重振大明,而且战绩不错,一年就收复了福建多地,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小朝廷内讧开始,内讧最致命的结果就是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此时,清军还在不断派精锐部队南下福建,朱以海孤立无援,有军队实力的郑成功却不听朱以海的调遣——他是隆武帝的死忠粉,根本不鸟监国。

大明中兴的大好机会就这么断送了,想必朱以海内心对郑成功是颇为愤恨的,而郑成功对于鲁王也相当不满——大敌当前还跟隆武帝争权!由此,两人心生嫌隙。

此后,朱以海的势力便渐趋滑落,先是逃到浙江临海县的健跳所城,后又占据舟山群岛以望再振明室,然而大势已去,日躲夜躲,还是没能躲过清军的不断攻击,最终失去最后的一块地盘——舟山,1651年,万不得的已朱以海跑到厦门投靠了郑成功。

虽然对鲁王没好感,但终究是明朝的宗室,郑成功还是收留朱以海,以礼相待将之安排在金门,两人也算尽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了。然而,历史在这里开了个玩笑——此后史料上便没了朱以海的踪迹,他神秘失踪了,这让满清脑洞大开,在编撰《明史》时勾勒了一个暗黑结局——“成功使人沉之海中”,给郑成功扣上一顶黑锅。

时光流转,300年过去。1959年,金门岛上一位农民为取条石炸山时,意外炸开了一座古墓,也炸开了一段沉封的往事。经考古专家的鉴定,这座古墓虽然规格很低,小到仅容下一具棺椁,也啥值钱的陪葬品,但墓中一块长方形石碑却揭秘了墓主人的身份——乃大明根正苗红的宗室,南明监国鲁王朱以海。

墓碑上的圹志,明明白白记载着:“......鲁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原来,朱以海一直有哮喘病,这才是他的真正死因,而且他死于1662年11月,此时,郑成功已逝半年,何来“成功使人沉之海中”之说呢?不用想,就明了这是清朝栽赃嫁祸的诬蔑之词,给郑成功扣上的一顶大黑锅,意在挑拨郑成功与南明其他抗清组织的关系,瓦解抗清势力。

不过,幸而历史给出了千真万确的证据,让真相大白,洗刷了民族英雄郑成功300年的冤屈。

Hash:a4e404e8cfd46fa1ab8d31867f74a3171bcfc734

声明:此文由 看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