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家的桥花样就是多
提起颐和园,人们总是最先想到万寿山、佛香阁和长廊等,其实颐和园里众多的桥,风格各异,值得漫游品味。颐和园的桥多为清乾隆及以后兴建,数十座各具特色的桥,与美丽的园林山水和亭、台、楼、阁、廊、榭巧妙结合,相映成趣。除了众所周知的十七孔桥,还有著名的西堤六桥,从北到南依次为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和柳桥。园林各处还建有很多桥。它们以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诉说着往事,它们以多姿多彩的造型,向人们展示着中国独特的造桥艺术。颐和园的桥同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一样,包涵着我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并使我们引为骄傲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中秋节之夜,来到这桥亭中品月饼、赏明月,想必别有一番情趣吧。
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桥身长150米,宽8米,由17个券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只。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
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的唯一的高拱石桥,它是西堤的一处水路通道,据说,乾隆皇帝每次去玉泉山必从此桥下经过,清代的帝后乘船由昆明湖去玉泉山,都走这条通道。
桥身由青石和汉白玉砌成,恰如一条玉带,在颐和园的桥中,颇富盛名。桥头还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题:东面是:螺黛—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游客走在桥顶,犹如将跨入云端。
豳风桥,这个名字更有深意,此桥在“清漪园”时期叫“桑苧桥”,光绪时期为避咸丰帝(奕ning)名讳,故改此名。
豳风桥取自《诗经》中反映古代农业劳动的作品《豳风》,有重视农桑的涵义。
界湖桥三个方形孔,中间大、两侧小。原来桥上有亭,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之劫,至今没有恢复。
绣漪桥是颐和园东南角的一座高拱石桥,与玉带桥有些相似。
绣漪桥是颐和园的“南大门”,是昆明湖和高梁河的一个连接点,从乾隆时期至清朝末年,凡是从城内进入昆明湖的龙舟或是从昆明湖返回紫禁城的御船,都从此桥下通过。为满足能行驶大船的要求,建成了高拱形单孔桥的形式。
在绣漪桥上起舞的游客。
落日余晖中的绣漪桥。
谐趣园内的“知鱼桥”,其名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和惠王的一次观鱼对话:庄子与惠王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子我不知鱼之乐?”(《庄子. 秋水》)。
谐趣园是乾隆皇帝喜爱的园林,这石板桥上曾留下乾隆帝的足迹哟。
西堤上的“镜桥”,桥名则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乾隆也有诗曰:“若道湖光宛是镜,阿谁不是镜中人”。
镜桥是一座方形单孔石桥,但它上边的亭子却是八柱、八角重檐攒尖顶,是六桥中最为华丽的一座桥。
颐和园知春亭西侧的木石结构小桥。
练桥是六桥中较小的桥。四柱、重檐攒尖顶的桥亭坐落在一座方形单孔石桥上,桥名取自南朝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中的“练”字。远望婷婷玉立,近看小巧玲珑。
柳桥,在清朝时也叫界湖桥,是湖与岸和东湖与西湖的分界处,光绪年重修后,因此处绿柳成荫,便借用唐代诗人杜甫“柳桥晴有絮”的诗句中的“柳桥”二字改名。
柳桥,五孔石桥上立着八柱、四角重檐的一座隽秀亭子,桥南北两端的柳丝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荇桥,是颐和园里20多座古桥中的一座经典园林古桥。荇桥的名字出自《诗经·周南·关雎》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
半壁桥位于颐和园后溪河(后湖)最西侧,它是一座单孔高拱石桥。
此桥是西宫门(如意门)进入颐和园的必经之路。
在“半壁桥”东侧仅几米远处,平卧一座石桥。据说,在“文革”期间,林彪曾经在颐和园住过一段时间,1969年为了方便林彪乘小轿车进出方便,专门修建了这座可以走小车的石桥,所以园内老职工把它叫做“林彪桥”。
他们在桥上玩得很开心。
耕织图东侧的石桥。
颐和园南侧引水渠上的石桥。
颐和园南如意门旁的石拱桥。
三孔桥,位于后溪河中部,北面是北宫门,南面是“慈福”牌楼,两侧是买卖街的商铺。
颐和园苏州街上的小石拱桥,可能是园中最小的石拱桥,为乾隆年建。修复时新安的栏板,但不协调。
本文来源:岁月流彩的搜狐博客
Hash:5819efc9cc7ac4138511de1582f2879628e557ae
声明:此文由 哲匠之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