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处主山翠微山(上)
翠微山位于八大处,北高南低,植被茂密,最高峰海拔498.1米。翠微山有广义、狭义两说。广义的翠微山,包括八大处、模式口、双泉山、金顶山等,几乎囊括了石景山区境内所有的山;狭义的翠微山,是佛教圣地八大处的主体山。山体东到二处,西至板凳沟,南连虎头山,北与卢师山接壤,延伸到陈家沟的范围。翠微山山体由石英岩、砂岩构成,岩性坚硬,奇峰怪石,存在第四纪冰川活动遗迹。
翠微山原名平坡山,明朝洪熙皇帝改平坡山为翠微山之后,平坡山的山名遂废弃不用。换言之,平坡山是翠微山的曾用名。洪熙皇帝是何时改平坡山为翠微山的呢?明宪宗曾写过《御制大圆通寺碑》,碑文记述平坡大觉寺(即今香界寺)的历史,碑文中有如下的句子:“洪熙改元之初,皇曾祖仁宗昭皇帝以西山平坡大觉寺创始唐代,迄于金元,屡废屡兴,仍复圮毁,乃涣发宸断,命工鼎新重建,赐额曰大圆通。更其山名翠微。”这就是说,改平坡山为翠微山的时间是洪熙元年,即公元1425年。有识之士说到八大处“三山”时,有句精辟的谚语:“青龙白虎保翠微。”意思是说八大处左有青龙山,右有虎头山,中间是翠微山。
目前,八大处在翠微山就有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王堂、香界寺、宝珠洞等寺庙,八处中占了六处之多,其中以灵光寺和香界寺为翠微山主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修复,平添美景。翠微山蹬道蜿蜒,缓慢抬升,四季景色迷人,是人们游览八大处最多的山脉,也是地貌变化最为剧烈、人文故事最多的山脉。
灵光寺新开宝塔
二处灵光寺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初称龙泉寺。辽咸雍七年(1071)曾予重修,在寺内建招仙塔。金大定二年(1162)再次重修,改称觉山寺。明成化十五年(1479)重修后,改称灵光寺,沿称至今。
灵光寺以供奉佛牙舍利著称于世。《辽史·道宗二》记载:“(咸雍七年)八月辛巳,置佛骨于招仙浮图,罢猎,禁屠杀。”咸雍七年八月二十九日(1071年9月25日),道宗亲自将佛牙放在招仙塔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将灵光寺招仙塔摧毁,仅存塔基。僧人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石函,函内沉香木匣有“释迦佛灵牙舍利”“天会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记”“山主慧鉴”字样。打开一看,果有佛牙一颗。从此,“失踪”多年的佛牙,终于重见天日。
从光绪二十六年发现佛牙算起,又过了半个世纪,万隆会议期间,与会国家的首脑,向周总理表达参拜佛牙的美好愿望,并表示原意出资兴建佛牙舍利塔。周总理归国向毛主席汇报时,毛主席说:“怎么好意思让人家掏钱呢?”在国家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出资百万建塔。1957年,由中国佛协牵头,于灵光寺招仙塔之北,相地鸠工,重建新塔,名之曰佛牙舍利塔。至1960年春,佛牙舍利塔建成,佛牙舍利塔修建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朴初,撰写了《重建佛牙舍利塔记》,赵朴初在塔记写道:“昔庚子坏,今庚子成。”招仙塔是光绪庚子年(1900)毁的,佛牙舍利塔是新中国成立后庚子年(1960)在招仙塔以北重建的,时间恰好是一甲子。
此塔蔚为壮观,塔高五十一米,呈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的辽代风格的佛塔,周围绕以宇墙和白石栏杆,左右中三面各设踏跺十八级,使塔显得极为高大巍峨。第一层塔檐以上叠砌了用米黄色耐火砖建造的十二层密檐,在塔的顶部施以绿色的琉璃瓦。在塔的八角部位分别系了八只风铃,每逢清风吹过,动听之声不绝于耳。
1964年6月25日,灵光寺隆重举行佛牙舍利塔开光典礼。来自柬埔寨、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蒙古、尼泊尔、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的佛教代表团应邀参加,其场面之宏大,气氛之庄严,前所未有,八大处从此成为举世瞩目的佛教圣地。
(未完待续)
作者:门学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
Hash:4178171a3b7401ba0e6679dd9487827578a17f77
声明:此文由 发现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