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的路轨,塘沽老站故事

塘沽:qtanggu 小编微信:43221350

在2004年10月7日7时,

最后一班4492次列车

缓缓驶过这座在天津海河畔走过124个春秋火车站。

这个曾经人潮拥挤的客运站台从此归于了寂静,

结束了它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运输使命。

时过境迁。

如今在于家堡境内,

海河依旧,

当年英国设计师命名的“TANGGU"匾牌也还在静静的矗立着,

可熙熙攘攘的人群却早已不见踪影,

再也听不见那老旧火车发出的轰鸣声,

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切,

都被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

而塘沽南站就像个看淡风云的长者,

波澜不惊的看着世间变幻,

岁月斑驳的它默默的鉴证着历史的变迁。

但是,

它的过去不会沉寂。

关于它的一切都会留在很多人的记忆中,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再回首,

去看看塘沽南站经过的那些岁月。

关于塘沽南站

建于1888年的塘沽南站,距今天具有128年历史,是目前中国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火车站。是当年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以“便商贾,利军用”兴建的中国第一条标准化铁路的车站,詹天佑参与了这条铁路的建设。铁轨上的北宁铁路遗存及铭文,是中国第一条标准化铁路的历史见证。

洋务运动中

李鸿章提议修建

清末,新兴工业、交通企业陆续开办,作为主要能源煤炭需要依靠从英国、日本进口。随着用煤量不断增长,1876年,招商局勘察距天津百余公里的开平一带发现了大煤矿,李鸿章禀报朝廷,决定在唐山乔家屯“采用西法”兴办开平矿务局。

开平矿务局正式投产后,“积煤日多,欲运煤而路不畅”,招商局总办唐廷枢报请李鸿章,由开平矿务局出资修建一条由唐山矿山到北塘出海口的铁路。这条铁路按商业规则运作,总工程师是英国人金达。当时塘沽叫“塘儿沽”,用英语拼不出来,金达便将其简化成“塘沽”发音。从那之后版图上才出现了塘沽之名。金达把铁轨距离定为四英尺八英寸半,公制1451mm,这也成了日后中国铁路的标准轨距。

詹天佑参与修建

总工程师英国人英达

1881年11月,唐胥铁路建成通车。1888年3月,这条铁路经北塘展筑至大沽海口北岸,并在大沽海口北岸设立塘沽南站,这是中国第一个与出海口相连的火车站。同年10月,铁路经塘沽、军粮城、张贵庄展筑至天津,唐山至天津唐津铁路通车。修建这段铁路由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参与修建的。

初建成的塘沽南站,于站北设“人”字线,列车运转并不方便。不久后,“人”字线被拆除,在现今塘沽新港路和朝阳街附近铺设了一段U型的弯道铁路。进站列车在迂回线上绕一下即可通过,不用再摘下机车到转盘上调头、换向行驶。这个火车转弯的地方被称为“老弯道”,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建站初期的状态

毛泽东也曾慕名而来

最初的塘沽南站还没有修建正式的站台,只有几间平房作为站舍。1907年,北京沈阳的京奉铁路开通,塘沽南站新建了候车室,并修建了上下行站台各一座,均以沙土铺垫而成。又建起了天桥,并在下行站台建了一个风雨棚,供旅客休息。塘沽站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后来又配置了货物线,共有15条专用线通达海河码头。在海河淤塞轮船不能到达天津港时,旅客和货物就在这里上岸,转由铁路运输,所以南站附近设有很多码头。

塘沽南站还见证了许多历史时刻。1919年冬春之交,塘沽南站曾来过一群年轻人,其中有一个人叫毛泽东。据同行的罗章龙几十年后回忆:送赴法勤工俭学的朋友们去上海、途经天津的他们特意到塘沽看海,在南站旁一家小饭馆吃了顿白菜猪肉包子后,步行去了大沽炮台。回来,提了一大包贝壳的他们还受到南站军警的检查。

随着时间推移条件愈发完善

因为《塘沽协议》的签订,曾被日军占领

到30年代,塘沽站主要以煤油、盐以及附近工厂所需的材料运输为主,来往的旅客,多数是向外谋生的附近居民。另外一部分旅客,是美孚及、大华两个火油公司的工作人员。虽然来往车次在塘沽站停留的时间极短,列车刚刚停稳,站务员就开始组织发车,但小贩们还是早早就进入站中,在站台上向过往的旅客叫卖螃蟹和对虾,叫卖声和站务员的报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的生活画面。短短几分钟后,列车离开车站,站台上留下海腥味和一片寂静。

1933年,日本军大举向长城一线进攻。国民党政府派熊斌与关东军参谋长冈村宁次在塘沽签订了《塘沽协定》,将冀东地区划为“非武装区”。当年签字的地点就在南站西侧的“日本大院”里。1937年日军占领该站,将从中国掠夺的大批物资和数万名华工运至塘沽南站,再从塘沽码头上船运往日本国内。日本战败投降后,从日本归国的华工陆续乘轮船在塘沽码头登陆,换乘火车返乡。

建国初期,运送成为当时重任

港口开放后起到枢纽作用

1957年,塘沽站日均装车数量60车,卸车数为126车,而到了2002年,日均装卸量却已经达到了2123.4车,不仅运量逐年递增,运输的物品品种也越来越繁多,塘沽站所使用的车种也越来越齐全。同时,随着港口开放,港口的枢纽功能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1961年,输送散装粮食成了塘沽站工作的重点。作为塘沽站之一的塘沽南站,则利用直达海河边的专用线,运输从天津港上岸的旅客和货物,再通过附近海河岸边的码头,用小火轮把塘沽产的盐、碱、鲜鱼虾等运往全国各地,来自外地的煤、矿石、化肥、水泥等物品也从这里装船运往华中、华南地区

8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

被本地人称为“塘沽短儿”

在80年代以前,天津市区和塘沽之间只有一条公交线,更没有轻轨,天津到塘沽之间的火车成了最主要的沟通市区与塘沽的交通线路。这列列车被称为“塘沽短儿”,中途设塘沽、军粮城、张贵庄等站,终点站为天津站。每到周六周日,车厢内总是挤满了人,一节车厢大概能装200人,一列车有14节车厢,可以搭载近3000名乘客,最多时每天从塘沽南站到天津站间对开4趟。

为了方便天津港务局和新港船厂职工上下班,天津站到塘沽站的客车线路延长到了新港三百吨站。每天一到上下班的时间,这些“通勤”的旅客便集中在小站里,黑压压地站满了人,等火车一到,大家便争先而上,因为等车的都是一个单位的职工,所以在等车的时候,大家都会围成小圈子聊会儿天,三百吨站就像一个小小的“信息中转站”。1984年,三百吨车场旁终于建起了旅客站台和小型的候车室,成为一个正式的“客站”。

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没落

2004年10月7日结束它的使命

改革开放后,市场运输方式渐渐多样化,一些对时间要求高的货品都采用了较快的运输方式,如水果、食品等。货运量开始渐渐减少。

越来越多的公共出行方式兴起,市民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发车班次多,运营更灵活的公交出行方式得到了市民们的青睐。 客运也开始下降。

2004年10月7日,随着全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塘沽南站走过了最后一班通往天津站的4492次“塘沽短儿”列车,随后便终止了它的客运业务,喧闹了百余年的客运月台终于寂静了下来。有心人将别处已经废止、南站还在使用的老式硬纸板车票留作纪念,珍藏起来。

至此,尘埃落定。

即使塘沽南站已经失去了运输价值,

但它自身的历史价值已超越一切,

它已被载入史册。

在于家堡的海河畔,

它将继续存在。

两年后,

会有一座同样历史悠久的,

著名茱丽亚声乐学院将在于家堡开设分院,

届时将与塘沽南站毗邻而居。

从当年詹天佑与金达的合作

到如今这中西合璧的局面,

塘沽南站的前世今生竟能衔接的如此完美。

相信这一世界文明大同的格局,

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不同的感受。

来源:天津自贸区中心商务区

您有什么想说的,请在文章底部右下角“写留言"

小编这么辛苦,给个好不好

Hash:3d73fc4e43e025340dd867aa3cbb12e6c84c3eb2

声明:此文由 趣塘沽_plth1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