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天津卫——天津已经消失的东正教教堂
东正教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流派,东正教是从基督教中分化而形成。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以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为中心的基督教被命名为东方正教,又因为它由流行于罗马帝国东部希腊语地区的教会发展而来,故亦称希腊正教。随着拜占庭的衰落,东正教的宗教中心就转移到俄罗斯。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后,俄罗斯等一些斯拉夫语系国家相继脱离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直接管辖,建立自主教会,逐渐形成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希腊正教目前则主要指使用拜占廷礼仪的东正教会。
俄罗斯历史上几任大帝都曾梦想在俄罗斯建立第三罗马帝国,这个国家笃信东正教直到20世纪初十月革命前。俄罗斯的东正教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与土地的联结十分紧密,在俄语中基督徒和农民是同根词,在东正教盛行的时代,每个村落都是以教堂或修道院为活动中心的,每周的礼拜是最佳的村民集结场所,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属的教会。
东正教在俄罗斯还是有它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在建筑、艺术、珠宝设计方面,留下了许多辉煌的成绩。罗马拜占庭的石造建筑技术以及洋葱头圆顶式的教堂技法随着东正教传入俄罗斯,俄罗斯人随后将之修改,包括原本在欧洲一座教堂只有一个“洋葱头”的特色,到了俄罗斯之后,受了俄罗斯传统多神教的影响,近而转变为一座教堂上可以有多个“洋葱头”。“洋葱头”的数目或许和神话或传奇事迹里的圣人数相当,或是和圣经故事里的相关记载或耶稣的事迹相关,没有一定。
十七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帝国为了获得更多的皮毛贡赋,向东扩开拓疆土,并进入黑龙江流域。公元1682年,清朝与俄国爆发了雅克萨之战。战后清政府将愿意留在中国的俄军战俘带回北京安置,编为镶黄旗满洲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史称“俄罗斯佐领”。因被俘地点在黑龙江对岸的阿尔巴津城,这个族群被称为“阿尔巴津人”。
清朝统治者对俄罗斯旗人的宗教教信仰采取了宽容态度。康熙皇帝把北京胡家圈胡同内一所关帝庙,赐给“俄罗斯百人队”作为临时教堂,在北京的这批俄罗斯人就开始有宗教活动场所了,这是中国有东正教的开端。公元1727年,中俄订立了《恰克图界约》,该条约还允许俄罗斯东正教会在北京建立新教堂。此后,俄罗斯东正教会在中国的传教逐渐合法化。但是在清朝二百年间,东正教虽然“打开了中国之窗”,可在中国的信徒和教堂极少。
东正教于20世纪初传入天津,1909年在天津俄租界俄国花园(原河东区南站)内建东正教堂,名为“救世主堂”。1922年扩建后更名为“圣母帡幪(píng méng)堂”。天津开埠以后,在今天的河北区一带,有相当多的俄国商人行商,他们大多经营皮毛和茶叶生意。有位俄国商人在三岔河口的海河北岸设立了萨宝石洋行,至今此地还有一条小巷叫萨宝石胡同。他们还在中山路上开办了工厂、仓库。
这些俄国人都信奉东正教。最早的时候,每到东正教会的大瞻礼,北京东正教会都会派司祭到天津为俄国商人及其眷属举行宗教活动。当时的修士大司祭伊诺肯提乙,每年都要来天津,借用北站的客车厢做临时祈祷所。1904年,北京东正教会在天津河北小关大街租房作为祈祷所,平日的宗教活动由一位中国人主持,此时领洗入教的中国人约有200余人。
1901年6月30日,俄国在天津海河东岸天津俄租界的露国公园(俄国公园,今河东区南站)内动工修建圆形的北清事变纪念塔,设计者为格里戈连科中校,下面埋葬在八国联军战争中阵亡的108名俄军士兵。1909年,纪念塔改建为救世主堂。救世主堂用汉白玉建造,雕刻装饰精美,但是其容量颇小,只能容纳20人祈祷,供当时附近的俄国信徒使用。此前天津并无正式的东正教堂,仅有1904年在河北小关大街租房设立的祈祷所,华人信徒多聚居于此。
1909年,北京东正教会关闭了天津小关祈祷所,在俄租界的俄国花园(位于今天河东区南站)修建了一座正式的东正教堂,命名为“救世主堂”。救世主堂用汉白玉建造,玲珑剔透,仅能容纳20人左右。远在小关的中国教徒进堂者不多,只有附近少数的俄国教徒进堂祈祷。
1922年,修士司祭维克托尔来到天津继任本堂司祭。维克托尔出生于俄国的一个宗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东正教司祭。维克托尔在神学院读书时应征入伍,后升任沙俄军官,苏联十月革命后逃到新疆,随一批白俄来到北京,为当时的东正教北京教会主教收留,升为修士,教名为维克托尔。按照东正教会的教级,不久即由修士升为司祭。司祭就有资格总揽一个教堂的事务。此时,流亡到天津的俄国贵族还在不断增加,救世主堂已经不敷使用,因此他在小教堂的基础上主持扩建了一座可以容纳数百人的大教堂,命名为“圣母帡幪堂”。
1939年,天津沦陷,“圣母帡幪堂”被侵华日军拆毁改建为军用仓库。日军强行将原德租界小刘庄南大道(今河西区琼州道河西医院旁)的一华人地产作为抵偿,并拨款17万日元按原样重建。1942年,新的“圣母帡幪堂”建成。1945年,天津教区总堂迁至林森路(新华路)与达文波路(建设路)的俄国侨民俱乐部健身房改建成圣尼古拉堂。
自1945年到1950年,大批俄侨陆续离境,1955年和1956年,圣谢拉菲姆堂(今和平区南京路东莱里,俄侨养老院内)和圣英诺肯提乙堂(今和平区郑州道)先后关闭。1965年,圣尼古拉教堂也宣告结束。1976年,琼州道的圣母帡幪堂建筑在唐山地震中损坏,1980年代拆除。
Hash:6c564d996671e00feeb87b5f5f519b5efbd62fa6
声明:此文由 讲故事的翁老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