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柿小院:北京的符号

作为一个城市而言,有许多事物可以代表整个城市的文化特征与性格,比如风筝、故宫、长城胡同、京剧与各种特色的小吃,都可以看成今天北京的城市符号。其中北京民居的四合院和以写北京著称的本土作家老舍或许可以当做这些北京符号中最具特色的两个代表,他们已然成了这座古城城市名片,彰显着北京独特的城市文化与价值。

既然四合院与老舍各自分别代表着北京的形象,那么老舍在北京的故居是不是传统的四合院呢?

是,又不全是。

老舍在北京的故居有好几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处。其一是位于今天新街口北大街的小杨家胡同8号。他在这里出生并且度过了贫寒的童年时光。另一处是灯市口西街的丰富胡同19号。这是老舍建国后一直居住直至离世的地方,也被称作丹柿小院,因其内有两株老舍夫妇亲手栽种的柿树而得名。我们现在所说的老舍故居一般都指的是这里。

济南老舍故居

故居所在的丰富胡同是一条很窄的胡同,全长不过180米,最宽处大约两米。北京胡同的一般宽度均在3米至6米之间,像丰富胡同这种宽度的胡同在北京城属于十分窄小的。老舍在以自己出生地小杨家胡同(建国前称为小羊圈胡同)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曾经这样写过这条胡同的入口:“葫芦的嘴是那么窄小,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丰富胡同也是这种顶小顶小的胡同,稍不留神或没留意路牌就可能走过。

北京胡同的尺度与住户门庭的宏富似乎永远存在着一种顺势关系。丰富胡同里十几户人家几乎全是小门小户。深宅大院不会出现在这种窄小得通不了汽车的胡同中。19号的老舍故居位于胡同南端第一家。小门楼加黑漆窄门,典型的北京平民住宅的门户。假若将两扇黑色小门关上,再将墙上老舍纪念馆的牌匾取下,任谁也猜不出这里曾是享誉四海的作家老舍的故居,因为它实在和北京旧城中的普通民居无异。

青岛老舍故居

1949年底老舍由美国回到北京,由于暂无居所,便住进了北京饭店。根据惯例,上级原本安排老舍到作协的机关宿舍楼居住。老舍好静,对写作环境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于是主动向周恩来提出申请,希望自己出资购买一处小院子。周恩来十分理解老舍,欣然同意。于是老舍便用一百匹白布的价格购置了这所400平米左右的小院。由此,老舍也成了新中国作家中自主购房的第一人,随后带动了一批作家的购房潮流。

我想,老舍购房的执念除了追求安静的写作环境以外,或许还跟老北京人喜欢住平房与四合院有关。只需要稍微梳理一下老舍前半生的居住线索就会发现,除了早年在北京生活之外,他青年到英国伦敦大学任教期间,住的是公寓楼。三十年代回国后在济南四年,租住的是南新街58号的一处平房。1934年-1937年住在青岛,住的仍是楼房。抗战爆发后南下武汉重庆各地,居住的也多半是楼房。1946年-1949年旅美期间住的还是公寓楼。因此,在1949年回国之前,老舍就向友人透露过回国后购置一处小房的意愿。这或许正是老舍始终追求的居住梦想。这其中蕴含着北京人世代养成的深厚的居住习惯与偏好。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何说老舍故居既是四合院又不是四合院呢?严格说来,老舍故居只是一个三合院。四合院是院中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间合起来围成的一个院子。三合院则是东西北三面有房间,南面由一面墙代替原有的南房,比四合院少了一个朝向的房间。有时也把三合院称为三合房,以示低下。因此三合院只是四合院的一种低端户型。于是,老舍故居笼统地说算是广义上四合院,但严格说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四合院。

既然自己花钱买房,为何老舍不买一个更大、更气派、更标准的四合院呢?我想,这还要回到他自身的成长环境中寻求解答。老舍出生的小羊圈胡同5号是一个比丹柿小院更窄小的院子,按老舍在半自传体小说《小人物自述》中的描述是:“这是所敞亮而没有样子的房子,院子东西长,南北窄,地势很洼,每逢下了大雨,院中便积满了水,很像一条运河。”老舍在济南时期居住的南新街58号正好也是一所只有东西北三面房的三合院。1945年在《“住”的梦》一文中,老舍写道,“既然阔起来,我就能在杭州青城山,北平,成都,都盖起一所中式的小三合房,自己住三间,其余的留给友人们住。房后都有起码是二亩大的一个花园,种满了花草。”文里提到的恰好也是三合房,而且还是“小”三合房。在老舍的观念中,最为理想的居住方式就是三合房,这与他骨子里的平民气质十分相符。

重庆老舍故居

家对于老舍先生来说,一直是种奢侈品。他颠沛流离了大半辈子,都不曾有过自己的家。老舍既出身于城市平民阶层,身上又带有典型的平民本色,连居住的梦想都是自给自足平民式的小户型。所以丹柿小院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一个的里程碑,他终于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安定的家,尽管它并不大。

老舍一生热情好客,把友情看得无比贵重。丹柿小院也是他招待亲朋好友的地方。上至国家总理、前朝皇帝,下到送报纸或牛奶的工人、街坊邻里都是这里的座上宾。老舍故居被戏称为整条胡同的“大客厅”。人们都因老舍慷慨热忱,毫无架子而喜欢走进丹柿小院。正如今天络绎不绝来到老舍故居的每一个人,并不像参观,更像是来串门。这里尽管是一座纪念馆,但它也是老舍最喜爱的家。

丹柿小院仿佛是一座平民的圣殿,虽然体量不大,但这恰是北京普通民居最适宜的生活尺度,其中蕴含着北京人的生存智慧与居住文化。北京就是这样一座同时兼容“大”与“小”的和谐之城。恢弘如故宫,精巧似丹柿小院,都是北京独特的风景,都是体现古都风貌的最佳符号。

长按二维识别码 关注我们

Hash:61dcd66323df24ff72bb6d452cc646593a600d8a

声明:此文由 老舍学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