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宫巷刘冠雄故居:品鉴到福州的“侨味”

福州古厝活化利用的“打开方式”——探访宫巷刘冠雄故居

本报记者吴晖

一场主题为“美丽福建魅力侨乡”的摄影作品展正在宫巷11号展出,透过一件件摄影作品,观众领略了新福建的发展成就、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侨乡风光……前来观展的市民表示,不仅品鉴到福州、福建的“侨味”,而且看到了福州古厝活化利用的“打开方式”。

宫巷11号原是刘冠雄的故居,2019年11月,刘冠雄故居交由福建省侨联使用,被活化利用为“福建华侨主题馆”。

刘冠雄早年学习船政,光绪十二年(1886年)官派赴英学习枪炮阵图及驾驶技术,光绪二十年(1894年)参加甲午战争。北洋政府时期,曾任海军总长、交通总长、教育总长等职。

刘冠雄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年,清光绪、民国时期重修,占地1300多平方米,由主院和花厅园林组成,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日,记者实地探访了刘冠雄故居。步入故居的第一进天井,阳光洒在天井,为古厝“镀”上了一层光辉。福州古厝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福州人对天井非常讲究,天井不仅起到采光作用,还是排水利器。古人将照进天井的阳光称为‘洒金’,将雨水称为‘流银’,在如何四水归堂方面,我们不难看到古人的智慧。”

此中的智慧便是古厝神奇的排水系统。记者看到,天井地面由青石板铺就,高低起伏,板与板之间留有空隙,以便雨水渗入。天井四周还有几处利用地形建的凹地,组成渗水渠——雨水通过青石板路面被收集到渗水渠储存,同时也能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这与如今倡导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高度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刘冠雄故居天井内还设有一处地沟,为民国时期改造修建后加设,利于排水。福州古厝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保护修复中,古厝地面‘海绵’肌理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

记者在故居内看到,被活化利用后的主题馆设有福建侨史、华侨精神展示、百国百侨百物展等固定展览及定期举办的展览。

省侨联还在此开辟了海外青少年华文教育课堂、涉侨刊物图书角、海外中餐文化展示厅等等,弘扬华侨文化、华侨精神,围绕“福侨文化工程”品牌建设,拓展福建华侨历史、人文、教育内涵,努力将之打造成为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福建海外侨胞的精神家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ash:ba265e68b92237d1afdfd7ff354073b450776c95

声明:此文由 光明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