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之远⑥|原来湖州有这么多老亭子

作者:蔡忍冬

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

亭的历史非常悠久。古代最早的亭系指边防要塞的放哨亭戍,至秦汉更进一步发展成地方基层组织架构,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由亭吏来负责维护乡里的治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亭改为驿,至唐宋时期园林观景亭逐渐普及。峰回路转,有亭翼然,民间通常在古道、桥梁、码头、半山等交通要道的节点上建亭,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迎来送往,驻足小憩,这种盖顶立柱或仅设单面墙的凉亭,还兼祭祀神佛功能,是乡间最普遍的公共建筑

观其架大溪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三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唐代吴兴的白蘋洲五亭,虽说不是湖州最早的亭,但无疑是最美的亭。亭记出自大诗人白居易手笔,是他按图握笔心存目想的神思之作。翻开湖州文学史,最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文就是历代文人所作的各类亭记,如唐颜真卿《柳文畅西亭记》,权德舆《许氏吴兴溪亭记》;宋苏轼《墨妙亭记》,吴宿《题湖州西余山宁化寺弄云亭记》;元张师古《观鱼亭记》;明刘麟《浮碧亭记》,沈儆炌《潮音桥两亭记》,吴梦旸《聚芳亭记》等等,言辞华彩,立意深邃,真是望文兴叹佳章迭出!

墨妙亭

许多年前在湖城西的老市河内,出水过几块不起眼的残碑,几经辗转终于被外地藏家慧眼识真。2019年9月8日,浙江大学艺术考古博物馆开馆,首度公布来自香港近墨堂书法基金会的捐赠,颜真卿《柳文畅西亭记》残碑成为“镇馆至宝”。此残碑为石灰岩质,左侧残高112厘米,右侧残高133厘米,宽约95.5厘米,厚约40厘米,文字四面环刻,尚可辨认的共有266字。此碑立于唐大历十二年(777)首夏,是颜真卿在湖州做刺史的最后一年,据说自宋代以后便隐没于世至今,也是湖州亭文化年代较早的重要实物见证。

颜真卿《柳文畅西亭记》残碑

亭的功能可分为高等级的纪念亭、护碑亭、观景亭、园林亭,以及接地气的半山亭、路亭、廊亭、桥亭、井亭、凉亭、水亭等,亭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十字、圆形、扇形、长方、双联等,随意合宜则制,若以材质论又分木亭、石亭、砖亭、茅亭、竹亭等。亭子既然容易建造,也最容易塌毁,因此,历代能保存下来的亭子可谓凤毛麟角,就吴兴而言真正的旧亭遗构也是屈指可数。

府庙双亭

湖州城隍庙,俗称“庙里庙”。府庙殿前广场右侧之井亭,坐西朝东,为四方形歇山顶架构,通体花岗岩仿木构,斗拱飞檐,脊饰龙吻,檐角雕狮。面东上额坊浮雕雕《赐黄袍》《渭水河》《空城计》戏文,演赵匡胤、姜太公、诸葛亮的故事。落挂透雕坊双龙戏珠与平升三级组合纹样,面东设亭柱阳刻对联:“峙向真庭,最宜皓月流辉,明霞散绮;汲从宝地,应悟源泉有本,止水无波。”其它三面额坊浮雕“麒麟凤凰”“鹤鹿同春”“鲤越龙门”及四季花卉纹饰。这座清光绪七年十月(1881)由“赵大兴石匠铺”所造的石亭,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熟视无睹,其实,细察其造型设计与装修工艺,与苏州虎丘重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的二仙石亭如出一辙。因“泉”通“钱”,在大殿前设井亭故有恭喜发财之寓意,系湖城硕果仅存的井亭佳构。

月河千甓亭

城东门月河街旧有陆心源宅。作家徐迟于1962年走访嘉湖一带,到了湖州就去各处探古迹,他在日记中写道:“去月河街,从那儿进门见到一只亭子,不,半只亭子,靠着墙,妙极了。上面一匾,上书‘千甓亭’。匾上说明,这里收藏有两千块汉砖!没有看到了。园子很小,布置得可好呢,有小池,有小石桥,池水很清,有槐花、杨花浮在上面。很好的钟乳石、假山、花木,真叫人佩服!”他又去了陆氏大院,庭院间也有假山修竹。20世纪末,陆氏大院因东街拓宽而拆除,尚存一隅即曾经收藏晋砖的“千甓亭”。亭构于大门转角处,形同扇面,实为半亭,建于光绪七年(1881)由杨岘隶书题额。院中有方形小轩,后有洋楼三楹,虽说是一座书斋式私人亭园,不过现在已成为供众游览的公所。这种半亭的设置,过去旧城中还有红门馆前的陆氏后裔宅园,以及南门所前街的松鹤堂卢氏花园等处。如今,藏界又兴古砖热,陆氏的《千甓亭砖录》、《千甓亭古砖图释》等著也随之热销起来。

岘山,是郡人出南郊的第一道屏障,也是环察吴兴清远山水的佳绝处,自东晋以来一直是湖州文官高士的雅集所,但凡有苏杭嘉宾到来湖城,主人都会先引其登岘山作大观,如果嘉宾还意犹未尽,才会进一步继作深度游,岘山因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亭山”。

岘山窪樽亭

东晋吴兴太守殷康,率先在岘山造显亭,随后,南郊一带便开始代代绵延亭亭玉立起来,南朝的浮玉亭、少岩亭;唐代的窪樽亭、烟雨亭、五花亭;宋代的宜晚亭、雄跨亭;明代湖山一览亭、浮碧亭、甘泉亭、笑月亭、望湖亭、留喜亭;清代的湖山胜绝亭、太白亭、长烟亭、月观台等等。其中,唐大历年间(766-779)建造的窪樽亭最为著名,见证过一次由湖州刺史颜真卿领衔“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之盛大诗会。岘山“李相石樽”今尚在,天然石坑尚可贮天落水,而东西相望的窪樽亭与雄跨亭,已属20世纪末叶的再建之作。

岘山雄跨亭

1917年,辛亥英烈陈其美归葬吴兴岘山南麓,宋代赵与訔即赵孟頫之父建于苏湾的雄跨亭,被迁址复建于英士坟巅,镌新联曰:“其西南诸峰,林壑又美;当春秋佳日,歌哭于斯。”1933年,为圆道场山僧生前修半山亭之发愿,集资众建光皓亭,戴传贤书额,额坊刻亭记,石柱刻联:“佛法本无缘,留香积余资,小筑邮亭惠行旅;世灵如旧识,去先茔数五,好从垄村望云归。”(陈其业撰,陈其采书)。1999年10月,旅台客逝的陈其业、陈其采、陈果夫等一批陈氏族人均归葬于道场灵安公墓九九归一,长伴先茔。

路亭是过去乡间常见的公共建筑。旧时城北通往太湖有多条乡村古道,长亭接短亭,碑亭连桥亭,四根石柱,半壁颓墙,黛瓦零乱,杂草碎金,犹如古代山水画中点睛的茅亭,请君稍息,雅有古意。由城北潘公桥过市陌路经天字圩,这条通往塘甸的古道,沿途过桥、看山、亲水、踏堤、歇亭、读碑、放渔,收稻、呼鹭、望月、吟雪……江南古诗之意境一应俱全,前些年还能看到这条“水晶晶”的村路,可叹如今惟有大兴亭那一段美景尚存。

项王塘桥桥亭

湖南岸的乡村也尚存一些凉亭、桥亭、渡亭,样式分为歇山顶与硬山顶两种,比如汤溇项王塘桥的北岸小亭,虽说其貌不扬较为简陋,不过在春天油菜花黄的时节,就会显出“彼可取而代之”的大将气概!金溇塘桥西堍的村口小道旁,建有硬山顶路亭,石柱木梁,拱门相对,亭柱刻联:“风雨飘摇何妨此处暂幽,奔走骇汗且来亭内小憩。”壁间还有一些带有教化意味的彩墨字画。避阳躲雨,慰藉倦旅,路亭还兼招商功能,或拜忏做戏,或苗猪阉鸡,或售卖化肥等等,随手涂鸦广而告之,也是民间书体的采集处。近些年来乡村的亭子也在快速消失,比如蒋娄的双甲桥亭,内立乾隆年间的修桥碑;汤家甸的五孔石梁太平桥北也有桥亭,还有大钱港沿岸的毗山渡亭、杨家滩渡亭,不是被拆就自塌,仅存旧影可追怀了。

康山七里亭

旧时江南出行以水路摇船为主,既快捷又近便。比如,菱湖人沿东苕溪划船至吴沈门登埠,徒步于漫长的进山香道上,先“知止”再“止止”,走走停停中方觉朗然洞豁,桐凤坞内红宫墙隐约在望。西苕溪龙湾处的七里亭,是进入康山、妙西起步的渡亭。抗战时期,南浔人由这里登岸躲进柏树下、大树下诸村避难,张献廷《乘斋杂咏》以诗文记录下这离乱的经历,而吴兴人郎玉麟的抗日武装则在城西传下《三里亭锄奸记》的故事。吴兴民间流传的《十里亭》情歌唱道:“送郎送到八里亭,亭子四面呒闲人,怀胎三月不是假,郎君量量妹腰身”,道出了小夫妻一路长亭相送十里的难舍深情,质朴而感人。

道场伏虎亭

“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妙西的杼山有点类似城中爱山台与南郊岘山,山不在高,青岭环绕,妙在视野开阔,东张西望能指点江山。三癸亭、陆羽亭,都是20世纪末湖州茶文化重兴时期的纪念亭。登亭可俯瞰宣杭铁路,时有绿皮车飞驰而过,这是今人的乡愁

鸥波亭

作家柯灵对乡村路亭有较深刻的理解:“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

来源:湖州发布

Hash:db64ee77fc13e079d5a867f08726be1fd2d98838

声明:此文由 文化湖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