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蚌埠 | 双墩文化:等待解密的远古记忆

圆圆的眼睛炯炯有神,小嘴微笑,眉弓突出,椭圆形脸颊两侧各有五个戳刺点连成一斜线,额头中间椭圆形的同心圆清晰可见。这个拳头大小、神采飞扬的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一经出土就在考古界引起轰动。要知道,它可是7000多年前的作品,出土于蚌埠双墩遗址

除了这一标志性的遗存,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双墩遗址三次发掘出土了600余件刻画符号,出土数量如此之多,在中国石器时代遗址中比较罕见。这些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刻画符号,使双墩遗址形成了独特而新颖的文化面貌,被命名为“双墩文化”。

“双墩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史前文化的空白,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和中国文字起源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专家们认为,这一研究成果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淮河中游地区已显露出早期文明的曙光,淮河流域与黄河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植物形刻画符号

8年间3次发掘获重大发现

双墩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坐落在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最早于1985年11月全国文物大普查时,被蚌埠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发现,从采集到的陶片、石斧等文物标本看,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心面积12000平方米左右。

发现时,该遗址已经受到当地人们历代葬坟(为乱坟岗)、耕种、取土、整平作麦场等活动的破坏。1986年秋,蚌埠市博物馆对双墩遗址进行了一次试掘,取得一定的收获。

之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根据1986年的发掘情况,对双墩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古调查,认为该遗址内涵与侯家寨遗址下层文化面貌相同,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1年至1992年对双墩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

遗址1985年发现,至1992年先后三次发掘375平方米,出土大量陶片、残陶器,还有一定数量的石器、石料、骨角器、蚌器等。还有对这些器物进行加工、制作、装饰的工具和坯料以及陶塑艺术品等文化遗物,著名的陶塑人头像被认为是“纹面、雕题”的最早例证。

双墩遗址还发现了丰富的动物群骨骼,经过鉴定有软体动物及鱼鸟、爬行和哺乳类动物50多个种类,“可以想象,七千多年前的双墩人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西、北、东三面环水,都是一些湖沼和游鱼,中部和南面的一片土地上则奔跑着鹿和野猪,还生长着一些不知名的绿色植物。”考古专家说。

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

其中,刻画符号是双墩遗址出土器物中一种特殊的文化遗存。双墩遗址发掘的符号均刻画在陶器上,其中绝大多数符号是刻画在碗的外底部圈足内,碗的形制比较大,是一种实用器物,从符号的刻画线条和形体上看,技法比较娴熟和规范。

双墩遗址刻画符号不仅数量多,而且符号的结构本身也非常复杂,有单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体符号,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符号构成的组合形符号等。从符号的形体看,有象形的猪、鱼、鹿、花、蚕、丝等,有几何形的圆圈、三角、方框、半框、十字、建筑、弧线、直线等。双墩刻画符号中的象形、会意、指事含义特征比较明显。

双墩遗址的发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有人认为双墩符号是前文字,多数人认为符号内涵丰富,表形、表意、指示性强。符号反复使用频率高,在同时期不同遗址中使用,是具有文字性质的记录符号,是文字起源的源头之一。

“符号数量多,内涵丰富,结构复杂,不少符号反复出现,使用频率高,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和表意功能以及可解释性,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在整理双墩材料期间,2005年,由安徽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考古所、蚌埠市政府、市文化局和中国先秦史学会共同组织召开了“蚌埠双墩遗址暨双墩文化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探讨了双墩遗存特征和在考古学上的重要学术价值,在讨论会上提出了“双墩文化”的命名。

专家认为,双墩文化的确立,使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展,特别是对淮河中游地区中期新石器时代考古倍感豁然开朗。双墩遗址发现了我国目前年代较早、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陶器刻画符号,这套形意结构的记事符号,对深入研究探讨双墩文化时期的历史状况,探讨其在中国文字起源和在汉字的形成、发展中所起到的借鉴及影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双墩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猪形刻画符号

二次发掘继续探秘 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1986年至1992年的三次发掘揭开了双墩遗址的神秘面纱,然而,还是有一些未解之谜摆在考古专家的面前。

“划分地层和遗迹单位是考古资料整理中对器物分类排队的依据,能否通过这个过程找出器物形态的演变轨迹是分期断代的关键所在。”阚绪杭主编的《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就提出,“双墩出土器物之间的关系只有型的不同而没有式的变化,目前尚不能分期。究其原因,除了该遗址文化的内涵单一外,是否也和本报告发掘区是一个垃圾沟,而不是当年人们生活活动所形成的原始堆积地层有关?作为一个文化的中心遗址,目前还没有房子、墓葬等重要以及发现,尚不能全面了解这个中心遗址的聚落形态等学术问题”的追问。

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14年10月对其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旨在围绕遗址的范围、内涵、功能分区,以及与各个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碰撞,开展点面结合的研究,从整体上了解双墩遗址,揭示7000多年前淮河中游地区文化社会发展面貌。

“基于上次的发掘,双墩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双墩文化。但遗址仍然有很多不太清晰的地方,比如7000年前双墩人的居住区、墓葬区等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二次发掘主要对遗址的文化面貌、文化内涵以及原来没有发掘到的区域,进行全面挖掘,期待通过一些新的发现,进一步追溯淮河文化的源头,了解双墩文化的内涵。二次发掘目前已达近千平方米面积,有多项重要发现尚未公布。”时任蚌埠市博物馆馆长辛礼学介绍说,整个挖掘过程将持续3至5年时间。

与此同时,记者从蚌埠市博物馆了解到,为了更好地保护双墩遗址,展现蚌埠市的历史人文厚度,蚌埠市正在以双墩遗址为主体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核心区面积约25万平方米,规划后,遗址公园将分为:考古核心区域现场展示区、出土文物展示区、考古体验区、休闲游憩区和商业服务区等,届时将遗址周边的汉墓群、汉代拓城城隍庙、汉代古井、明清老街、清代牌坊、怀远将军姚启泰墓等连成一片,建成以保护文物、弘扬文化、传承文明、改善人居为主旨的遗址公园。

(来源:人民网)

编辑:云雪 日尧

关注我

【关注我们】

Hash:8b7bdf949cad9e943a011ebcb7167a93eb82c6ff

声明:此文由 蚌埠广播电视新周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