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滑雪懂急救,“勇敢者救援队”护航冬奥高山滑雪

滑雪懂急救,“勇敢者救援队”护航冬奥高山滑雪

从小海陀山最高点的山顶出发区放眼望去,有着“雪飞燕”之称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7条雪道犹如白色瀑布由山顶向山谷蜿蜒“流淌”,11条索道、缆车仿佛跃动的曲谱将高山滑雪每一个区域连接了起来。“雪飞燕”的造雪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明年1月中旬将完成“冰状雪”专业赛道的制作。这儿还诞生了国内首支高山滑雪山地救援队,眼下,他们正在增加演练频次和强度,届时为冬奥健儿保驾护航。

坐缆车30分钟从冬奥村抵达山顶出发区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共建设了9条架空索道及2条拖牵索道,全长10.3公里,串联延庆冬奥村及高山滑雪中心各区域。赛时,运动员在30分钟内即可抵达各自赛道。

12月3日,记者也体验了这条流线。在延庆冬奥村坐上A1索道可到达集散广场,换乘B1索道到达中间平台,再换乘C索道即可直达山顶。也就是说, 全程约30分钟,仅需换乘2次,即可从山脚到达海拔2190米的竞速赛道起点。

虽然穿梭在山林之间,但缆车运行十分平稳,车厢内连座椅都是热乎的。“这是拖挂式吊厢索道,最多可容纳8人。缆车进站时座椅内置电力会瞬间充满,运行过程中快速释放电能,并转换为热能。”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刘文浩解释,除了吊厢缆车,场馆还建有拖挂式吊椅索道,坐上去运动员的脚部悬空,主要服务不携带雪板的运动员;另外还有专供冬残奥会使用的2条拖牵索道。

在山顶出发区,记者不时偶遇拿着工具、乘坐雪地摩托登顶的外籍工作人员。刘文浩解释,对于工作人员来说,主要通过乘坐压雪车、雪地摩托,以及滑行这3种方式到达山上作业点,下山则主要靠滑行,这也是高山作业人员必不可少的技能。

明年1月中旬完成“冰状雪”制作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共建设7条赛道,冬奥会时分别承担高山滑雪滑降、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等11个小项的比赛,共计产生11块金牌,这里是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

11月15日,场馆已经开始赛时造雪工作。记者在现场看到,赛道两边安装的黄白相间造雪机会喷射出水雾从天而降凝结成雪,黑色压雪车来来回回做着雪面平整工作。眼下,7条赛道和技术道路正在进行覆雪,12月中下旬结束后将为雪道塑形,即开始造“冰状雪”。 “冰状雪”指的是一种雪质形态,与天然雪不同,它的密度更大,硬度更高,表面有一层薄的硬冰壳,需要通过注水、板结、塑形才能达到“冰状雪”的标准。

造雪用水也十分生态环保,除了天然降水,主要由佛峪口水库白河堡水库提供。刘文浩介绍,由于水源地与造雪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差,造雪用水必须通过建设加压泵站的方式分级提升。这就像一个运动员进行三级跳远,佛峪口水库的水源通过核心区外围的两级泵站进行“两级起跳”将水打到1050m塘坝后,一路再经过四次“起跳”到达山顶,为场馆造雪提供水源保障;另一路通过重力流到达900m塘坝,作为造雪用水储备。

“雪道和技术道路下面都铺有造雪管线,每50到60米左右会有一个造雪点位。”刘文浩说,造雪团队由中方及外方人员共同组成,170台造雪设备同时投用,具备200小时完成全部造雪任务的运转能力,预计明年1月中旬能够完成所有造雪任务。

山地救援队不仅会滑雪还会医疗急救

专业的冰状雪赛道背后,还有国内第一支高山滑雪山地救援队的保驾护航。

高山滑雪中心7条赛道中,最大垂直落差将近900米,这是“勇敢者的运动”。 保障高山滑雪的山地救援队也是一支“勇敢者救援队”,他们不仅具备6年以上的雪龄,还要掌握医疗急救、运输转移等多种救援技能。

团队中共有5名女性,杨晶正是其中一员。2018年,延庆赛区山地救援队开始组建,大学学习滑雪专业、参加过不少专业比赛的杨晶报名加入其中。尽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底子,但杨晶依然感觉“压力山大”。

山地救援涉及受伤人员包扎固定、转运处理以及操作救援船和急救器械等。虽然队员们各有分工,但在训练中却要求每名队员都要熟练掌握所有技能,以便随时切换角色。而现场零下十几度的气温、陡峭的雪道等,都给救援保障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杨晶和队友们还要在夏季进行体能等多种反季节性训练,提高英语交流能力,方便与外国队友的配合。

而经过近3年3个雪季的锤炼,她所在的山地救援队已全面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冬奥会前,团队还将增加绳索训练、雪上救援、场地安全防护等训练强度,加密演练频次,提升自身技能,确保以最完美的状态和最专业的能力迎接北京冬奥会。

Hash:37c74fedc9dea40d50544e73fbe38d8f77a5a09c

声明:此文由 北京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