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文化透镜(八)长河风景

晓凉拂水气,日影漏空云。

两岸稼如勃,都吾意所欣。

波添平浦脉,翠叠远山纹。

万寿招提近,钟声烟际闻。

昆玉河、长河交汇段--刘培恩摄影

这是乾隆皇帝乘船路过万寿寺即景抒情而作的《长河泛舟》,表达了作者陶醉于长河美景中的思绪。今天,长河美景仍在,泛舟长河不再是皇家专享,而成为人民的休闲娱乐方式。海淀教科院在疫情期间为学生录制的“海淀历史文化”微课视频,就有“长河与紫竹院”一课。微课视频已于4月中旬上线,在海淀区中小学资源平台官网(http://zypt.bjhdedu.cn/user/login)“多元发展”菜单下的“社会实践”板块中。

长河水系的历史渊源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其东、西、北三面有群山环抱,东南部是北京小平原。北京地区有五大水系:蓟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和大清河水系。其中以永定河为最大,被誉为北京的母亲河。长河是海淀区辖域内的一条重要河流,属于永定河水系的一部分,与永定河渊源颇深。

现在的长河起止点为颐和园绣漪桥到西直门外高粱桥,全长10.8公里。长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字,辽代称高梁河,金代上游称玉河,下游称高梁河,元代成为通惠河的一段,明代沿用玉河、高梁河,清代始称长河。历史上都城的护城河水及城内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的水源均来自高梁河及长河的输送。长河历经金、元、明、清、民国至现代,与北京城的格局变化以及西郊皇家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多有联系。

颐和园绣漪桥

高梁河与长河的前世今生

在西直门外有一座桥叫高梁桥,其命名来自于一条著名的古河——高梁河(也称高梁水),该河是元修建大都城的重要依托。《水经注》上记载:

“高梁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流东注……又东径蓟城北,又东南流,《魏土地记》曰:‘蓟城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㶟(lěi)水。”

这里说的蓟城就是当时的北京城。高梁河“出蓟城西北平地”,据考证其源头应是今西直门外紫竹院内的原始湖泊,处于永定河故道的潜水溢出带上。“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今什刹海和北海(金朝太宁离宫)的水面,都曾是高梁河宽阔河面的一部分。

未经人工改造的高梁河示意图

公元250年三国曹魏时期,为灌溉农田、供应军粮,驻守蓟城(今广安门至莲花池一带)的镇北将军刘靖,曾从现石景山下凿车厢渠,引卢沟河(清代称永定河)水东下,与高梁河上源相接,利用高梁河作为干渠灌溉蓟城近郊农田,再从高梁河凿渠径直引水东入坝河,坝河下游汇温榆河,注入古潞河(白河)。

车厢渠灌溉干渠示意图

金朝定都北京(中都)后,为把从江南敛集的物资运往中都城,满足从通州潞水(今潮白河)至中都城内漕运所需,公元1172年重开车厢渠上游故道,引卢沟河水东下,注入中都北护城河,称金口河;又从中都北护城河径直开渠直达通州,以接潞水,此段沿河设闸多座以节流水,故称闸河。但闸河开凿后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主要因为金口河水量不稳、泥沙淤垫,不利于通船,只能废弃。

直到公元1205年前后,又重议漕运,为解决高梁河水源不足问题,便从西北郊的金海(元称瓮山泊,昆明湖前身)开渠引水,与高梁河上源相接,这一段人工河道称为玉河。从瓮山泊到高梁河上源,中间穿过一段微微隆起的小分水岭,侯仁之先生命名为“海淀台地”。人工开渠凿开台地与高梁河上源相接,因而此河为自然河道与人工河渠相结合,它成为都城的重要引水渠道。

金代漕运水系建设示意图

元代为接济漕运开凿白孚瓮山河,郭守敬昌平白孚泉水向西转而南流,与西山诸泉汇合入瓮山泊,导引西郊泉水流入大都城,下接闸河,直达通州,忽必烈命名通惠河。通惠河中游自瓮山泊到大都城一段,就是今日所见的长河。元皇室在长河兴建码头行宫,在沿线建设重要佛事场所,皇家水上交通线自此建成。同时,元朝还从玉泉山皇宫专门修了一条金水河,引玉泉水,专供宫廷内部使用。

明初河道堵塞、水患次数增多,明迁都北京后进行河道治理、园林和寺庙建设,该河又恢复了活力,再次成为从大内通往西郊的皇家水上御道。

玉泉山下-崔亚莉摄影

清朝沿袭明代都城和皇城,在北京西郊大力建设皇家园林,长河作为大内通往皇家园林的御用河道。乾隆年间修建清漪园,整治扩大瓮山泊水面,并更名为昆明湖。昆明湖东、南、北各建一座水闸,成为北京郊区第一座人工水库。湖水从绣漪闸南流,河道在长春桥以南一分为二,向南一支为昆玉河,流入玉渊潭,向东一支为长河,流到紫竹院湖,再到高梁闸,汇入德胜门水关,进入积水潭。

明清时期,朝廷在长河沿岸修筑了大量寺庙、园林,广植桃柳,河两岸成为人们郊游踏青的风景胜地。清末至民国,长河疏于治理,日渐荒凉。

泉山天下第一泉(民国时期)

中国成立后,修建了密云水库,20世纪60年代北京市政府组织人力修建了京密引水渠,长河上游河段与京密引水渠昆玉河段交汇重合,现长河水道景观是1999年北京市政府对其整治美化后展现的一条城市风景线,也成为首都旅游的一大热线。

长河水上旅游航线示意图

保护长河历史文化

长河两岸有大量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辉。明、清两代常有帝王龙舟赴西郊行宫御苑,观禾看柳,去西山登高。“长河观柳”也成为当时人们到西郊踏青游赏的风尚,每值春秋佳日,京人纷纷到近郊游赏观光,形成了盛大的踏青、庙会民俗活动。长河滋养了堤柳绿荫,加上两岸庙宇错落其间,岸上柳枝掩映着红墙碧瓦,形成一幅婀娜多姿的动态画廊,文人墨客由此写下大量游记诗赋,形成长河地域风物文学

紫竹院公园—刘培恩摄影

长河沿岸历史文化景点密布,如碧霞元君庙、万寿寺、法华寺、紫竹院行宫、广源闸、真觉寺五塔寺)等,具有较高文化价值;有的文物无存,只留下地名。长河的文化意义远不是一条水道,它是连接京城与西山玉泉山水的水脉,也是融会京城文化与西山文化的历史文脉。

高梁桥

进入新世纪,政府建起长河历史文化与生态景观廊道,让市民能够乘船游览昔日水上御道,使长河在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中交融,实现北京古都水脉和文脉的延续。

真觉寺(五塔寺)

《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提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

今日长河连接着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为城市提供了水运、灌溉和城市用水等诸多便利,对北京地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少年“探究长河”实践活动

如何让海淀区中小学生享受长河这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并转化为教育资源?海淀区多所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家乡的历史文化。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位于长河岸边,周边有万寿寺、麦钟桥闸、紫竹院等文物古迹,坐拥优越的地理位置。近十年来,学校将长河开发成为学生天然的实践活动基地。

长河现代名胜示意图

第一阶段,学校开展“爱水行动”课题研究。首先引导学生“以水为主题”,举行“爱水行动”启动仪式,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第二阶段是帮助学生开展以长河考察探究为载体的实践体验活动;第三阶段,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记录、表达与交流。

理工大学附中初二年级“长河-紫竹院”研学活动

在第一和第二阶段,活动的内容、进程和成果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由学生有序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些材料也成为信息技术课的重要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自然融合。老师利用这些材料教学生制作网页,发布在校园网和互联网上。

理工大学附中校本教材

学校组织教师参与编写了《可持续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长河绿地图》)校本教材。包括 “认识绿地图”“我的长河绿地图”“长河绿色地图之社区生活”“长河绿色地图之历史文化”“长河绿色地图之环境生态”“长河绿色地图发展与未来”“完成长河绿色地图”“推广长河绿色地图”等内容。

为了做好长河校本课程建设,学校开设了河水水质检测、昆虫世界、校园与周边的生物学、校园周边长河历史文化课程、绘制长河绿地图、“走近长河”系列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理工大学附中学生填写研学手册

长河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校课程变得更加有活力,让教师变得更加专业,让学生发展得更加全面。以课程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促进了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发展步伐,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古老的长河就在我们的校园旁,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爱长河!

撰稿:周广健

审稿:朱祖希、宋世云

图片:理工大学附中

编辑:李梦漪

Hash:3ec59b49bfc473957d804ba246c68ed19fa18d24

声明:此文由 发现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