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的这块“风水宝地”,民国大总统曹锟曾在此建别墅...

周口店镇西南

一望无际的崇山峻岭之中,

有一座外形怪异的山峰格外醒目,

远观如一口巨棺横卧于群峰之间,

其高昂的姿态如鹤立鸡群。

此山俗称“棺材山”,取“升官发财”之意。

因为远观山形酷似古代的官帽,

当地村民又给它取了“官帽山”的吉利名字。

棺材峰又称“包公棺”,这里一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

话说北宋开封府包拯生有一子,脾气执拗,自幼不服父亲的管教,做事总和父亲唱反着来,所以就有了“老包的儿子— 宁种”的俗语。古人逝后装殓有木棺和石棺两种供选择。包拯临死时,想选择木棺,以便棺木朽烂后灵魂可以转世超生。深知儿子性格的包公心里琢磨:若让他准备木棺,他一定会给我做石棺,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包公于是嘱咐儿子为他准备一口石棺,心想儿子准会给准备一口木棺。谁知儿子心想:我从前事事拗着父亲,今天父亲临死嘱托,我就顺从一次老人家的心愿吧,于是给包公真的做了口石棺材。这下包公的灵魂再也未能转世,以后朝代的清官也就越来越少了。

房山是房山境内五大山脉之首,在古代,是阻挡西北游牧民族侵扰华北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秦朝曾称大防岭,后称大防山,金代更名为大房山。元代至元27年,因县城西北有大房山,奉先县改名为房山县。

关于大房山名称的起源,说法有二。其一,民国《房山县志》载:“大房山古名大防山,自元改建房山县,大房之名遂熄。旧志曰:幽燕奥室,又曰峻而且阔,望之明秀异常,宛然如室”。另一起源是因为此山“形如折俎,故名大房”。

大房山的主峰猫耳山(又名茶楼顶、茶炉顶、上寺岭),西南自菜树庵东北至东岭之风口庵,房山境内唯有此山最雄、峰峦极秀,符合“明秀异常,宛然如室”的特征。

猫耳山主峰山下东北侧以“孔水仙舟”命名的万佛堂孔水洞,也符合其“幽、奥”的特征。“大房耸翠”、“孔水仙舟”二处景观入选房山八景实至名归。但从猫耳山的形状来看,却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形如折俎”的特征来。

清雍正七年(1730),房山县划隶顺天府,此前辖于涿州。《古今涿州志要》载:“大房山,一名上方山,在州西二十五里,最称奇秀。古碑云,幽燕奥室,故云大房山。或又谓形如折俎,故云大房。内有云水洞,成为房山一大景观。”我们从这里找到了记载大房山“形如折俎”的出处。

俎是古代祭祀、宴会时盛牺牲的礼器,形如几案,材质有青铜、木制及石制之分。俎的上部是四边翘起的长方形供台,下有四足,中间有隔板,四面有挡板。因台面与隔板之间形成的空间“有似于堂房”,故也称俎为房俎。大房山的主峰猫耳山绵延起伏数十里,用“宛然如室”形容其状比较贴切,但要说其“形如折俎”还真勉为其难。其实大房山之脉自霞云岭堂上南之土花岭起,东南延至十渡北庄户台南,山脉循大石河、拒马河间向东折至大嵎岭北霞云岭南,折而东北,西北带圣水东南,俯平原至(青龙湖)口头村而止,绵延二百余里。(房山)旧志讲大房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尽,只是就其主峰茶楼顶一部而言。

大房山脉系丰富,有茶楼顶、连泉顶、云濛山、幽岚山、堵墙山、白云山、青径山五条支脉。堵墙山有十二支峰,上方山则是堵墙山支峰之一,即上方山也在大房山地域之中。但我们从“上方山地质公园”内也未能发现“形如折俎”特征的山峰。

其实,棺材山就是堵墙山的俗称。狭义的堵墙山与上方山相连,峰顶相距3公里。上方山因上方山寺而闻名海内外,古人肯定是将毗邻的堵墙山也算作了上方山的范围。现在游客在棺材山的GPS定位就是“上方山地质公园”。

棺材山峰顶两端微翘,北宽南窄,北高南低,是一个宽数十米不等、长近四百米的大平台。民国《房山县志》描写其状为:“石壁巉峭,高三百余寻,长百余步,俨如版筑,其下可容百余家”。

山的南端是被称作“月牙鞍”的巨大U形断口,将棺材峰分解为大小不同的二截,故谓“折俎(shé zǔ)”,这与《古今涿州志要》中描写的大房山的特点再吻合不过了。棺材山成为大房山名称的起源之一确定无疑。这一带同样也具有“幽燕奥室”的特点,“上方山寺”、“云水奇观”的独特景观一同被列入“房山八景”。

山风吹晓作新岚,

仙梦茫茫古石龛。

欲识死生情切处,

棺材峰上卓茆庵。

这是明代大文学家、“公安派”诗人袁宏道在游历红螺三险的路上遥望棺材山,做的一首感情至深的诗,令这座山名声大噪。

袁宏道(1568.12─1610.10),字中郎,湖北荆州公安县人。曾任吴县县令、顺天府教授、国子监助教、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迁吏部验封司主事、吏部考公员外郎等职,以吏部验封司郎中回乡。在文学上,他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袁宏道的家族人缺乏长寿基因,少年夭折的很多,他在十年内就夭折了六个孩子。“十年送却六男女,已作寻常离别看”。在去往红螺险的路上,看见“形如折俎”的棺材山,不禁触景生情,一句“欲识死生情切处”道出了袁中郎心中无尽的悲伤和酸痛,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棺材山位于周口店镇来沥水村西2公里处。群山环抱中的来沥水村清代成村,现有住户70余户,因村前一处名为水泉坡的山崖上常年细水下流,人称“拉拉水”,村因以得名,后更名来沥水。棺材山四周水源丰富,植被茂密,是放牧的天然场所;勤劳的来沥水先民在沟谷内开垦出了大片的梯田,世代在这里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

涞沥水的山上草药品种繁多,用中草药浸泡的泉水有一定的医疗效果,用以治愈各种疑难病患的神奇故事不胜枚举,于是便有了药师佛显灵之说。唐朝中期有人在小旮旯沟的阳山坡上建了供奉药师佛的药师寺,后毁于火灾,又于明代重建。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至民国初期这里又变成一片杂草丛生的废墟,只有院西侧药师塔的基座尚存。谁承想曾任中华民国第五任大总统的曹锟却看中了这块极宜养心的风水宝地,在药师寺的废墟上建起了既能避暑、又能避难的行宫别墅

曹锟(1862.12.12—1938.5.17)于1919年被拥为直系军阀首领,1923年10月通过贿选的手段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1924年10月被冯玉祥赶下台,1927年移居天津,1938年5月病逝。

曹锟别墅建设的时间是在其担任大总统之前还是之后无考。别墅上下两进院,坐北朝南,依山就势。上院有北房五间,两旁为卧室,中间为客厅;东西厢房各两间,为警卫厨师宿舍和库房。下院为三合房,由看护人员居住。上院内还有供人乘凉的石桌、石凳。曹锟给这座别墅起了个吉利的名字“黄金山”。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曹锟拒绝了日本人让其出面“主持华北政局”的要求,“就是每天喝粥,也不能出去为日本人办事”,保持了可贵的民族气节。

1939年某日,侵华日军的一架飞机在涞沥水村西紫金岭撞山坠毁,日军误以为被我八路军击落。气急败坏的日军窜入村内进行报复,将曹锟别墅及四、五百间民房付之一炬。

1995年,来沥水村在曹锟别墅废墟上重建了气势恢宏的药师寺。该寺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内有药师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牌坊等设施,建筑雕梁画栋。这里已被市政府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登上四面绝壁的棺材山峰顶,如置身于天台之上,苍翠的一望无际的群山尽收眼底,猫耳山、红螺山、上方山、白云坨变得不再遥远,好像触手可及;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再来一声声嘶力竭的呐喊,尽释胸中的积郁。坐在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的高山草甸上,乏味的白开水好像也有了芝兰之气,干嚼火烧、面包也胜过美味佳肴的大餐。怪不得曹大总统时不时也要到这里过上一段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起居无时、惟适之安的隐士生活呢!正是:

清风佛面心怡然,

登顶茫茫古石龛。

蜂蝶纷飞百花艳,

只是不见卓峁庵。

◆◆◆

素材来源:孟令卫

编辑:青春房山编辑部

Hash:057640827b677ef7d43fe6739d467f22a489b49a

声明:此文由 青春房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