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第一、上海首座……这幢花园建筑隐藏这么多故事

在这个气温宜人的初秋,行至淮海中路、复兴中路乌鲁木齐中路路口的三角花园处,聂耳像对面的梧桐树影里,有一幢三层砖混结构的独立式花园洋房,同一个地址上,既有徐汇艺术馆的标识,又有上海图书馆的标牌,这座建筑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眼前这幢花园建筑建于1933年,修缮后的艺术馆恢复了原先清水红砖的外观和建筑特色,建筑为假三层砖混结构,面积达到800平方米,前后花园面积400平方米,方形小窗白色窗套,部分窗上带平拱窗楣,东立面有凸窗,上为露台,整幢住宅形式简洁明快,内设展厅、多功能报告厅、艺术沙龙等配套设施。

东南第一文史馆

《联合时报》曾于2016年刊登过私人收藏的鸿英图书馆公文资料,这是一份鸿英图书馆筹备处的公文草稿,内容主要是“深盼贵公董局行知捐务处准——予免收房捐。”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同济大学第四任校长沈恩孚(字信卿)的批注及黄炎培的“炎阅”二字,公文草稿中还提到鸿英图书馆“已积有图书杂志约四万三千册。史料约九十五万件”,正式开放后 ,这里的人文史料收藏更多,曾被誉为东南第一文史馆。

珍贵的旧存文献

1946年12月,因鸿英图书馆主任辞职,一时无适宜人选,黄炎培自愿以董事身份兼任,并到馆查阅整理工作。另一份资料即为1948年9月15日黄炎培签领的鸿英图书馆薪津收据,“九月份薪津金圆券三十元正”。

2016年,孔夫子旧书网还举办了一场黄炎培主持下的上海鸿英图书馆旧存文献专场,展现了更多的文史资料。

山东省立图书馆

致鸿英图书馆毛笔函稿

如一封山东省立图书馆致鸿英图书馆毛笔函稿,可见当时图书馆筹备处位于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亚培尔路(今陕西南路)西首。

丁福保致沈信卿毛笔信札

著名藏书家丁福保致沈信卿(沈恩孚)毛笔信札显示,鸿英图书馆已是现在的淮海中路1413号。

1959年,中国画院附属美术学院在淮海中路1413号开课,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美术教育的发源地。

展览学术教育活动

近年来,徐汇艺术馆举办多场高水准的美术展览、学术交流和美术教育普及活动,2005年对外开放的首个展览是“珍藏的记忆”哈琼文宣传画作品展,“毛主席万岁”宣传画原稿是徐汇艺术馆第一件馆藏。

2018年的乐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画乐舞专题展,是国内首个新媒体敦煌乐舞专题展。

敦煌展结束后,徐汇艺术馆开始了建馆14年以来的首次大规模保护性修缮工作,涉及修缮建筑面积约754平方米,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精心改造,不仅修旧如旧保留历史文化保护建筑的外观,而且在展览内容、设备展陈等方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019年6月,升级复出后的徐汇艺术馆推出“长三角文化艺术项目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展:乌金千秋照——徽墨专题展”,是一个对徽墨深度解读的专题展,入选2019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

时间表

1924年

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等人发起创立甲子社,设有专门收辑史料的人文类编辑部。

1929年

迁至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改名人文社,筹办人文图书馆。

1932年

实业家叶鸿英捐资40万元(法币)筹建新馆。

1933年

1933年6月改名鸿英图书馆,暂租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413号,并设立了鸿英图书馆基金,由蔡元培、黄炎培、沈恩孚、江恒源等15人担任董事。

1938年

鸿英图书馆试行开放。

1942年

1942年10月,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藏书8.5万册,日报、杂志、要目索引卡片10万多片.图表700余幅,收有清末以来的49种报纸编成的史料100余万件。

1955年

1955年1月,鸿英图书馆与新闻图书馆合并成原上海报刊图书馆。

1958年

1958年10月,并入上海图书馆,全部藏书移并至上海图书馆。

1959年

中国画院附属美术学院在淮海中路1413号开课。

2004年

2004年1月鸿英图书馆旧址被正式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

2005年12月17日,修旧如旧的建筑作为徐汇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所举办美术展览、开展学术研究、典藏艺术精品、普及审美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上海首座区属公益艺术馆舍。

从图书馆到艺术馆,这幢位于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独立花园住宅,始终传承历史,传播文化艺术的魅力,引发更多对于当下文化态度、文化自信的认知和思考。

上海市徐汇区艺术馆

地址:徐汇区淮海中路1413号

来源:徐汇文旅

Hash:c565c1319c35dc44ddfa37f74a8a078f2ca5b98c

声明:此文由 上海徐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