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立市,听听专家怎么说→
以工立市:近代城市史就是一部工业史
“近代百年看天津”,近代天津作为华北第一大商埠、全国第二大商埠和四大贸易港之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而近代天津的崛起与制造业的兴盛发展密切相关。
一、近代天津工业发展的历程
近代天津工业的发展历程与天津城市在近代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一部天津城市近代史就是天津工业史。
1860—1911年是天津城市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时期,也是近代天津工业诞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天津工业包括军事工业、外资工业和民族资本工业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1912—1937年是天津城市加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天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基地的时期。其间,纺织工业和面粉工业在天津工业中居于主要地位。到1933年时,全国12个主要城市中,天津在工厂总数、资本总额、工人总数、生产净值等方面,已居于北方城市之首。
1937—1949年初,天津城市主要处于战争时期,天津工业也处于曲折发展之中。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日本占领期间,久大、永利等民族资本企业备受摧残。日本投降后,天津工业中规模较大的电业、钢铁、机械制造、纺织、化工等70余家企业被以“国营”名义纳入官僚资本,中小型工厂一度处于瘫痪状态。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天津仍有1211家工厂,工人数占沿海20个工业城市的10%,位居全国第二。
二、近代天津工业发展的原因
近代天津工业之所以兴旺发达,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近代天津工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天津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九河下梢之处,濒临渤海,以华北、西北、东北的广大地区为腹地,同时面向东北亚,有着极为广阔的原料来源地和产品销售市场。
其次,“对外开放”给近代天津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1860年,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虽然被迫走向“对外开放”,但在内地农副产品输出和国外工业产品输入的同时,西方先进的工业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等也输入天津,从而有利于天津近代工业的起步。
再次,政府行为和产业政策为近代天津工业提供了重要支持。面对西方列强入侵,无论是晚清政府,还是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均出台过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大都率先或较早在天津得到实施。
最后,轮船航运、铁路运输、公路及航空等四通八达的近代化交通为近代天津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近代天津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第一,发展天津工业,要充分发挥天津自身优势。天津自身优势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陆海交会,腹地广阔;二是毗邻首都北京,地缘优势突出;三是资源丰富,拥有发展工业的重要原料(如盐等);四是航运、铁路等近代(现代)交通发达。
第二,发展天津工业,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一方面,被迫“对外开放”使天津工业能够得到原料、技术和资金等的支持。另一方面,毗邻首都北京的地缘优势,也使天津能够优先实践国家发展工商业的政策。
第三,发展天津工业,要充分重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在技术创新方面,1917年末,范旭东与陈调甫、王小徐采用苏尔维法制碱试验成功;1926年李惠南等采用日本菌种,以传统发酵工艺为基础,结合日本酱油生产技术,创造了发酵新工艺;上世纪20年代末,地毯制造业首创酸性媒介染色等工艺;上世纪40年代初,侯德榜经过多次试验制定出新的制碱法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天津机器局成立后,为掌握相关科学技术,洋务派在天津开办了多种专业学堂,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培养了一批产业工人和科学技术人才。1932—1942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曾完成41项研究项目,同时为中国化学工业和应用化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人才。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任吉东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熊亚平
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创建一流企业
一、洋务运动开启天津近代工业发展先河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渤海之滨,享有渔盐、水运之利。天津作为直隶首府成为北方洋务运动的实施地,1866年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1878年创办开平煤矿、设立大清邮局津局(发行第一套以蟠龙为图案并印有“大清邮政局”字样的大龙邮票),1879年架设第一条电话专线,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1880年设立北洋水师大沽船坞,1903年在天津开工兴建户部造币总厂,为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开了先河。在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基础上,天津的民族工业迅速兴起。据统计,1895—1911年天津民间投资的工业企业合计57家,形成了纺织、食品、化工、机械、矿业为主要部门的工业结构。
二、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创建近代一流化工企业
位于渤海之滨的长芦盐场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国主要产盐的盐场之一,明清以来天津逐步成为长芦盐区的生产和销售中心,盐业成为天津重要的支柱产业。而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缩影”的天津近代制盐业的崛起,让中国人的食用盐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1912年,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毕业、立志“办工业振兴我们的民族”的范旭东学成归国,他于1914年7月在天津设立久大精盐公司并获得盐务署批准,在海盐产地塘沽设厂,于当年9月用塘沽当地产的粗盐实验制造精盐并取得成功,开启了中国人吃自产精盐的历史,此后久大精盐品质进一步提高,推出粒盐、粉盐、砖盐等多样化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主导地位。
食用碱和工业用碱就是以盐为原料生产的。为打破世界新式制碱业巨头──英国卜内门公司垄断,久大精盐公司于1917年10月募集资金大洋40万元,创办永利制碱公司,设碱厂于盐产地塘沽。永利选择了当时最先进的苏尔维制碱方法,虽然苏尔维对与中国合作办厂充满期待,但是范旭东为了在技术和定价权方面不受制于西方,走出一条技术主导自主创新的道路,拒绝了与苏尔维合作办厂的方案。选择了一条苦涩的创业之路,借鉴发达国家在技术要求高的工厂附设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让国外技术专家和本土研发力量各自发挥作用,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原材料和工艺设备本土化。历经八年探索,于1926年6月生产出合格的、质量与舶来品并驾齐驱的纯碱,成为亚洲第一家掌握现代制碱法的企业。1926年8月,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永利出产的“红三角”牌纯碱获得金质奖章;1930年,参加比利时工商国际博览会,“红三角”牌纯碱又一次获得金奖。在三碱(纯碱、烧碱、洁碱)生产之外,1933年永利兴办硫酸铔厂,解决了工业、农业和国防发展所需酸的研发和生产。
以精盐、制碱生产为基础,带动了天津化学工业的发展。据统计,1912—1928年已经形成包括制碱、制盐、火柴、制革、料器、肥皂、漂染、玻璃、纽扣、石棉、化妆品、制油、工业理化、制药、电镀、制烛、制镜、玻璃砂、电池、漆布等20个门类, 236家企业,资本总额达902.15万元,从业工人2000余人的化工行业。
三、“永久黄”化学工业实践值得借鉴
从鸦片战争开埠通商,到洋务运动兴办中国近代工业,天津的近代工业在与外国资本的博弈中从无到有。据统计到20世纪20年代末,天津的纺织业仅次于上海和武汉位居全国第三位;作为近代中国地毯生产和出口中心,天津地毯占全国地毯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天津还是近代中国六大机制面粉生产城市之一。在地方资源优势基础上最先建立起来的天津化学工业,与纺织(棉纺和毛纺)、针织、印染、食品、制药、肥皂、火柴、机器制造、日用品、建材等构成了天津近代比较优化的产业结构。处在当今世界之大变局时代,谋天津未来之发展,永久黄团体(永利、久大、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以“相信科学、发展实业、顾全团体、服务社会”为精髓的四大信条,以及他们发挥天津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创建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实践经验都值得借鉴。
崇尚工业文明 文化基因强大
今年7月,我市出台的《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天津要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实施制造业立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核心竞争力。天津实施制造业立市有着强大的工业文化基因。
100多年的工业发展为天津留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866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筹办天津机器局东局和西局(后更名为北洋机器局),生产新式枪支、炮弹、火药、子弹、雷管、水雷及其他军用物资,成为当时亚洲第一大军工厂。1877年,直隶总督衙门(今金钢桥西)至天津机器局(今贾家沽)试通电报成功,天津拥有了中国第一家电报局──津沪电报总局。1879年,天津建成中国第一条军用电报线,北塘炮台—大沽炮台—天津之间的电报畅通。1880年9月在天津成立中国首家电报总局。1881年历时八个月架设线路长达3075公里的津沪电报线正式向公众开放营业,开启了中国民用电报通讯之先河。1880年为加强海防,在大沽海神庙旧址筹建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舰艇避冻和检修提供基地。1878年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后,为解决运输问题,修筑了从矿井到丰润县胥各庄的铁路,这既为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能源问题,又促进了天津的近代交通发展。天津还是我国第一座国家造币厂──户部造币总厂所在地。1890年北洋铸币厂建成投产,1903年清廷决定在天津设立国家造币厂,旧址在今中山路。
从民国成立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民族工业获得长足发展,涌现出华新、裕元、恒源、北洋、裕大、宝成六大纱厂和东亚、仁立两大毛纺厂,成为近代中国纺织行业的领军者。新建了寿星、福星、大丰、民丰、庆丰、嘉瑞等较大的面粉厂,奠定了天津面粉业的基础。火柴、玻璃料器、制碱、制盐、制革、漂染、胰皂、化妆品、瓦斯、灯油、理化药品等工业门类相继诞生,著名的久大精盐公司和永利制碱厂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天津工业也创立了许多中国第一,如第一只国产机械手表、第一台电视机、第一辆自行车、第一辆无轨电车、第一架折叠式120型照相机等等。这无数个第一彰显了天津锐意创新、敢为人先的城市文化精神。
100多年的工业发展为天津留下了创业、创新的发展氛围。天津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城市精神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营商环境。历史上,天津曾以开放的胸怀,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创业创新人才。如湖南的范旭东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和永久黄企业集团,福建的侯德榜制造了“红三角”牌纯碱,二者成为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翘楚;山东的宋棐卿擎起抵制洋货的大旗,创办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创立了“抵羊”牌毛线;浙江的朱继圣在天津创办了仁立实业公司。据初步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天津市工业协会31名领导成员中,除6名成员学历不详外,其余25名成员中有19名受过高等教育,其中12名是留美、日、英、法、德等国的留学生或实习生,并取得了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在天津市工业会32名领导成员中,有17名来自中国南方。一个个举足轻重的企业家,一个个响当当的品牌,为今天的创业、创新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100多年的工业发展为天津留下了丰厚的工业遗产。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天津形成了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留下了丰厚的工业遗产,成为天津崇尚工业文明极为重要的历史见证。据调查统计,全市共有各类工业遗产百余项,其中重点工业遗产近40项。这些工业遗产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并沿海河轴线分布。如在中心城区的大清邮政津局、三条石福聚兴机器厂、造币总厂、芥园水厂、比商天津电车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宝成裕大纱厂、津浦路西沽机厂和天津拖拉机厂等旧址,在滨海新区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太古洋行和开平矿务局塘沽码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塘沽南站和亚细亚火油公司塘沽油库等旧址。这些工业遗产不仅见证了天津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而且成为天津工业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天津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任云兰
来源:天津日报
Hash:33800c855208a38a2ce62ccc48c2d751135627a6
声明:此文由 搜狐城市-天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