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公众号]静海区:讲好运河故事、传承运河文化

运河,这是一条从历史流淌而来的河流,静谧的运河水诉说着千年的底蕴;这是一条流动着现代基因的河流,运河文化为沿岸注入新的智慧;这是一条奔向未来的河流,通过传承运河文化,使其成为静海一张亮丽“名片”。

静海境内的大运河,因位于海河以南而得名南运河。境内河道全长49公里,流经6个乡镇,贯穿静海南北。作为静海的母亲河,滋润着这方大地,抚育着静海人民。如今,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促进大运河文化传承,推动大运河沿线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落在了新一代静海人肩上。

在秋高气爽的时节,漫步在运河堤上,一道道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白天,两岸透绿,宽阔敞亮。柏油路面干净、平坦,目光所到之处,亮丽清新。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翠绿的植被随风摇曳;夜晚,两岸灯火阑珊,迷人夜色讲述着运河人家的故事。

位于唐官屯镇的九宣闸是大运河入静的第一站。作为天津市现存最早的水闸,它不仅能够缓解水患,还扮演着引水入境的重要角色。九宣闸旁矗立着一百多年前李鸿章撰写的《南运减河靳官屯牐记》碑,详实地记载了当时修建九宣闸的缘由以及建成后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为天津文物保护单位,九宣闸已经成为世人了解南运河的“教科书”。

今年81岁的唐官屯镇靳官屯村村民冯玉春不仅非常熟悉九宣闸的历史,还亲身经历了九宣闸防洪的历史。

冯玉春老人说:“1963年闹大水,下面河滩都漫滩了,这里一提闸,水就沿马场减河下泄了。”免于洪水灾害的老人们都感恩于九宣闸的守护。

沿着运河一路向北,西钓台古城遗址独流木桥等文物遗存都在诉说着南运河不同时期的故事。

一代代静海儿女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南运河畔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遗产。除了有形的文物遗产之外,南运河还给静海人民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流老醋制作技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滴独流醋,十里运河香。继承和发展了百年酿造工艺的独流老醋以优质小麦黄米高粱为主要原料,历经蒸、煮、发酵等14道工序,再经过3年的自然翻晒陈酿而成“三伏老醋”。

如今的天立独流老醋,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采用了微机控制和现代生物技术,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民族传统工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此外,陈官屯冬菜制作技艺、独流通背拳、杨家将的传说等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被一代代静海人传承下来,彰显出大运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丰富的大运河遗产共同促进着静海的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保护是基础,传承是核心,利用是关键。如何实现运河文化、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落脚点。目前,静海区南运河沿岸的6个乡镇都在努力地做好这篇文章。

陈官屯镇党委副书记赵忠跃介绍说:“陈官屯镇有23个村街坐落于运河沿岸。近几年,依托着运河资源,重点打造了几个农业项目,比如运河河滩内的桃树带、以张官屯为中心的千亩花卉种植基地、南长屯村等3个村水稻种植项目、大赵家洼千亩食用菌示范基地项目。以这些项目为载体,促进一产与三产的融合高质量发展。”

讲好运河故事,传承运河文化。静海区在弘扬运河文化中阔步前行。目前,陈官屯运河博物馆正在升级提升为区级的运河博物馆,静海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整体规划也正在紧张进行中。在运河文化这张亮丽“名片”下,静海将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富有魅力的高品位文化长廊和高效益经济长廊。

来源:天津日报记者王谦华 郭媛媛

版权声明: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Hash:32ca6cacda22678109fbfd6e985197c435eb8af5

声明:此文由 静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