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古城图带您领略良乡古城两千年历史沿革!

房山区档案馆二号展厅

一份档案资料

曾无数次引起参观者的浓厚兴趣

这便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版的

《良乡县志》

(以下简称“ 民国版《良乡县志》”)

今天方方就带您走进

良乡的故事吧~

房山区档案馆藏的

民国十三年版《良乡县志》

房山区档案馆藏的

民国十三年版《良乡县志》

县志中有一张良古城图,图中古城方正如棋,城内设施齐全,县公署、城隍庙、女高小、牲口市场、居住区等处所一应俱全,完整地反映了古城风貌和当时的社会面貌。

民国版《良乡县志》内的

良乡县城图

初看此图,许多年轻的参观者会惊讶地问:“良乡不是隶属于房山吗?怎么还曾有古城啊?”在得到详细解答后,又对古城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这城内设施真全唉,古城建于哪年啊?……”

可惜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交通便利和城市建设,古城墙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陆续被拆除,从此古城池堙没于历史中,成为传说。

古城虽已毁,但其建成、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承载了良乡丰富悠久的历史,是人们了解过去的一把金钥匙,现在就让我们依据档案记载回溯历史的足迹吧。

1.建置沿革

良乡县建制较早,春秋时就是燕中都县;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因人物俱良,改称为良乡县,自此良乡之名已有2200余年历史。

明《大明一统志》明确记载了良乡县的建置沿革:

“良乡县在府(顺天府西南七十里,春秋时燕中都地;汉为良乡县,属涿郡;晋属范阳国,后魏属燕郡,北齐省入蓟县,寻复置;隋属涿郡,唐属幽州,后改固节县,寻改良乡;辽金元仍旧,本朝因之。”

也就是说:秦时,良乡县属广阳郡;西汉时,置良乡候国,隶涿郡;王莽新朝时曾更名良乡为“广阳”,东汉时复称良乡;魏晋时,涿郡改称范阳郡、范阳国,良乡县仍隶属;后魏时良乡县隶属燕郡,北齐时一度省并入蓟,不久又复置。隋、唐、五代至辽,历代相因。

其中,唐时,良乡县境曾先后置6个羁縻州;唐时还曾改名为固节县,不久又复称良乡县。金大定年间,为守金陵,分出良乡、范阳、宛平三县边地设置万宁县,后改称房山县。此后,明、清、民国时期,良乡、房山两县一直并设。

1958年两县合并,建北京周口店区;1960年更名房山县;1980年设燕山区,与房山县分治。1987年,撤销房山县、燕山区,设立房山区。

2.城址变迁

古良乡城——窦店古城

上世纪50年代的窦店土城遗址

早期的古良乡城位于窦店古城,从春秋时燕设中都县,到秦改中都县为良乡县,到汉设良乡侯国、良乡县,直至五代后唐时期,县城的治邑都在窦店古城,历经1100多年历史。

窦店古城的具体位置在今窦店镇西,城垣因长期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已残缺不全,但轮廓依旧可辨。

根据《北京市房山区志》材料,窦店古城:

“呈长方形,分内城、外城两层。内城为夯土打造,外廓为堆积土围。内城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860米。外廓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960米。城与廓间距20米。城墙仅南、东、西三面尚断续残存。在南、东、西三墙中各有一门。城内靠西墙有子城一座,呈长方形,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00米,其西城墙借用大城墙。城址地基稍高于四周地表,子城又高于城内地表。”

21世纪初的窦店古城遗址

遗址地面有很多碎陶片,包括战国至汉代的遗物、唐代砖瓦残片等,城墙夯土中包含有战国至西汉早期的篦纹和绳纹灰陶片等,都印证了窦店古城的始建年代、使用历史及曾经的繁荣。今天,曾经兴盛的千年古城已逐渐夷为平地。

新良乡城的变迁

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公元928年),幽州节度使赵德钧筑城于盐沟,建立新的良乡县城——盐沟城,良乡县治迁到盐沟。盐沟即阎沟,位于今良乡,因在盐沟河畔而得名,盐沟河名则始于其水可煮盐的传说。

那为何迁城并建在盐沟?这与五代后唐时期契丹的崛起,以及盐沟日益重要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盐沟自古就是幽州通往中原大地的南大门,位于涿州向幽州运粮草的交通要道上。

《旧五代史》记载:

“(赵德钧)又于阎沟筑垒,以戍兵守之,因名良乡县,以备钞寇。”

《资治通鉴》则说得更详细:

“初,契丹既强,寇抄卢龙诸州皆遍,幽州城门之外,虏骑充斥。每自涿州运粮入幽州,虏多伏兵于阎沟,掠取之。及赵德钧为节度使,城阎沟而戍之,为良乡县,粮道稍通。”

五代后唐时期,契丹日渐强盛,四处侵袭,幽州城门之外到处为其骑兵,百姓出城砍樵打猎都受影响。契丹兵更是常埋伏在阎沟一带,截掠送往幽州的粮食。为保护南粮运送,打通涿州至幽州的粮道,使契丹无所伏兵,幽州节度使赵德钧筑盐沟城。

民国版《良乡县志》中

关于良乡城的记载

留在历史中的良乡城,建于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初为土城,最初周长三里二百二十步,高约二丈。

民国版《良乡县志》记载了新良乡城的情况及自明建成后的发展历史:

“(城)周一千三百丈计六里三分。门四,东曰迎曦,西曰宝成,南曰就日,北曰拱辰。顶宽二丈,底宽四丈,高三丈。旧志原系土城,高二丈。明隆庆中知县安上达详请官帑,治甓易灰,高三丈二尺,但西门缺甕。城垂二十年,知县王道定补之。崇正庚午里面土城修补增宽。清二百余年,迄未大修,城楼皆就倾圮,内面亦多坍塌。西门迤南为居民使土成坑堑,夏间渟潦,近蚀城基,后屡经出示禁之。”

其中记述了新良乡城自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修筑后,又大修过两次。

一为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知县安上达申请官方经费,改土城的墙体为砖石结构,并将城墙增高一丈,同时为东、南、北三门修建了翁门。二十年后,知县王道定补修了西门的翁门。良乡城的四门:东曰迎曦,西曰宝成,南曰就日,北曰拱辰。

二是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重修良乡城,城周增至六里二分,高三丈,广二丈,城呈长方形。

此后,清朝至民国300余年间,良乡城不仅未曾大修过,还经历了多次水灾、地震、战火等破坏。据民国版《良乡县志》与《北京市房山区志》记载,期间良乡有较严重的大地震灾害1次、较大的洪水灾害3次、大的战火2次,致使城楼多倾圮坍塌,破坏严重。

大地震灾害为: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京师大地震,震级八,良乡城墙陷,裂地成渠,溢出黄黑水及黑气。”(出自《北京市房山区志》)

三次较大水灾为: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七月,大水入良乡城,街内深数尺,南关民房毁过半。”(出自《北京市房山区志》)

“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夏,阴雨连旬,河流盛涨……六月初十,大石河水暴溢,断琉璃河桥二十余丈,朝廷命直隶总督李鸿章督修。茨尾河水入良乡城,城内水深数尺,路断行人,民荡析离居,至十三日,田庐漂没,淹毙人口众多。” (出自《北京市房山区志》)

“1939年7月,大雨连日,永定河暴涨,水灌入良乡城。” (出自《北京市房山区志》)

1939年良乡发大水

良乡县公署被淹

1939年大水过后

良乡民众修建被冲坏的西城围墙

两次大的战火为:

“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八月,拳匪占据城中,联军来攻,从燎石冈轰以巨炮,城遂陷,拳匪半遭屠戮,良民被害者亦多,房舍亦毁十之八九,城垣遂皆残破,门楼半就倾颓。东南隅奎楼尤令人惨目,数年以后城垣虽经修整,终不如前日之完好坚固也。”(出自民国版《良乡县志》)

“1937年8月1日,日军南侵,良乡城失陷。(8月5日国民革命军收复良乡,8月15日日军复占。)”(出自《北京市房山区志》)

其中对良乡城毁损最严重的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月十八日(一说八月十九日),八国联军攻打良乡城,在燎石冈架巨炮轰炸古城,城垣、门楼惨遭毁坏,残破不堪,门楼有一半倾颓,后虽经修整,但古城不再如从前一样坚固完好了。

1953年良乡县农业劳模合影

照片背景左侧为良乡古城城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城市发展和建设,1958年良乡城的城垣陆续拆除,至20世纪70年代初,仅存旧城墙断壁残垣。进入21世纪后,随着良乡旧城改造、新城建设,旧城残垣彻底消失了。但良乡城仍延续着旧城格局,四街仍于“十”字街心交汇。

从后唐时期筑盐沟城迁县治至此,到1958年并入房山县,新良乡城历经了自辽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8个不同社会历史时期,长达1030年的漫长岁月,确是一座充满历史沧桑的古城!

3.古城布局

新良乡城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在明朝时就已成为北京的两大门户之一——“陆路之喉”,其重要性与具有“水路之口”之称的运河口岸通州相提并论。

明《长安客话》就记载了当时良乡城的重要地位:

“二城乃幽州门户。今良乡为陆路之喉,通州为水路之口。”

至清朝时,新良乡城更成为“京师南大门”,驿站繁忙、商贾云集、往来客旅熙攘。

良乡城内亦是一片热闹喧嚣而秩序井然的景象。

据《北京市房山区志》载,旧时良乡城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各条大街上分布着不同的处所。

其中,城西有良乡县署,建于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设忠爱堂、县令房及吏、户、礼、刑、兵、工六部房,及土地祠、岳神祠、申明亭、旌善亭及阴阳学、医学用房等。县治北侧为养济院。”(出自《北京市房山区志》)

县治北还有西察院及后东察院、兵备道等,于明嘉靖年间废止。

县治西南原有城隍庙,明景泰元年重筑城垣时迁至城外。县署大门外迤东有土地祠,另在城内东北隅亦有一座。

县治南里许有郊劳台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建。城西门外有先农坛

清嘉庆初年郊劳台全貌

(郊劳台俗称接将台,是皇帝迎接出征将士归来之地。台亭八角形,有汉白玉碑亭一座。碑上刻有乾隆郊劳记事诗。)

城南门内有固节驿,城南门内迤东为南察院。南门外有留养局,设于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冬留养贫民,春融遣散。

南关外设有流栖局,“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以河间献县灾民赴京过众,恐致滋事,遂设局截留,以粥散放。”(出自《北京市房山区志》)城南门外东南台上有风云雷雨山川坛。

城东南隅有学宫,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初知县洪一谟建。学宫东原建有魁楼,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移建于城头东南隅。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知县李庆祖以二者皆非善,另于学宫东南建楼。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知县陆耀移建于城北

良乡学宫图(光绪、民国版

《良乡县志》中

都有学宫图,内容相同)

良乡文庙,即良乡学宫

城东门外有卓秀书院,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移建于东街路南。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良乡县学董见之深在原卓秀书院旧址,创建良乡县县立高等小学校。

北门西北社稷坛,北门外正北有厉坛。

此外,良乡城外还有良乡昊天塔、黄辛庄行宫、乐毅墓等,一起见证这座古城的沧桑历史。

经过渲染的民国时期良乡城内布局图

到民国时期,随着朝代更替、社会变迁,城内各处已有较大变化。

民国版《良乡县志》载:

东大街有驻防营街、市口、后衙等;

西大街有牲口市、县署前街、县署后街、饮马井、城隍庙街等;

南大街有史家胡同、罗府街、仓房胡同、官学等;

北大街有陆家胡同、乔家胡同、后井、滑车井、苦水井等。

此时良乡有4条主干街道,呈“十”字形,另有17条主要胡同。另外,县署变为县公署,并设有警察所;还新设了女高小、男高小等教育单位。

民国时期的良乡城隍庙戏楼

民国时期的良乡城外景图

1949年北平解放前,良乡成为中国共产党接管北平前干部培训、组建机构的大本营。

当年的培训地之一——乔家胡同旧址

1948年12月上旬到1949年1月下旬,为确保接管北平工作顺利完成,彭真、叶剑英等奉命,率领部分从延安、华北局党校抽调的干部和地下党员、进步学生、知识分子以及工人等2800多人,陆续集中到良乡,进行时事、政策和纪律等内容的教育和培训,并在良乡新组建了部分接管北平的组织机构。

良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古城虽已远去

但档案中的良乡依然鲜活生动

等待着被人们再次记起

参考资料:

1.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中华书局,2016年出版

2.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等著,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

3. 《长安客话》,(明)蒋一葵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

4.《大明一统志》,(明)李贤等撰,三秦出版社,1990年出版

5.《良乡县志》,民国十三年(1924年)版

6.《北京市房山区志》,北京市房山区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

7.《北京古镇图志——良乡》,刘文江编著,北京出版社,2010年出版

8.《图说房山文物》,刘亚军主编 杨亦武编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出版

9.《北京市窦店古城调查与试掘报告》,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拒马河考古队,《考古》1992年08期

本期编辑:耿滔 曹冰洁 刘金翠

信息来源:房山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审审核核:武宏 巴金鹏 刘卫峰

Hash:c8772cc9f353d0b38a887b70fb2a17b88818fc60

声明:此文由 发现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