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越千年的古墩寨——羊头寨

▲远眺羊头寨“寨”之全貌

山西寿阳县北部凤山脚下的羊头寨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寨,据清康熙十一年编纂的《寿阳县志》“墩寨篇”记载,羊头寨是寿阳历史上二十一座墩寨之一,但当时包括羊头寨在内的“十八寨俱废”,而这些墩寨最初设置于哪朝,又废置于哪代?均未尽其详,有待考证。又据光绪八年编修的《寿阳县志》记述,当时除了羊头寨之外,“其余诸寨皆废”,羊头寨何时又恢复墩寨建置,也不得而知。

清代三部《寿阳县志》皆记载,寿阳自古“为太原井陉往来孔道”,秦始皇时,王翦攻赵下井陉,韩信击赵也曾过寿阳而东。秦汉以来,北方匈奴等五胡游牧民族屡屡南侵,至隋唐五代和宋朝,北方辽、金南下侵扰愈演愈烈,寿阳地处要冲,因而兵燹战祸不断。宋靖康元年,寿阳就曾被金国大军占领;元太祖辛未三月,金兵攻入寿阳;明正统十三年,瓦剌首领也先“大入寇”寿阳,寿阳县治曾迁至羊头寨西面的卧虎寨(今沟东村一带)避难。据此可知,寿阳境内设置墩寨就是出于抵御外敌、保境自卫的目的,因而,这二十一座墩寨就是在战乱频仍的历史形势下应劫而生的,其设置年代最晚应在北宋时期,或许更早。所以,羊头寨仅建寨年代就应有千余年的历史。

▲村中央古老的玄天庙面临倾圮

位于村中央的玄天庙理所当然是村中最古老的庙宇,由于庙中的几通古碑已失落,故难以知道这座古庙确切的始建年代。玄天庙是供奉玄天大帝的道教庙宇,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997~1022在位)追尊赵玄朗(即赵公明)为圣祖,因玄、朗二字避讳,改玄天大帝为“真武大帝”。

然而,羊头寨村人历来称这座庙宇为玄天庙,而从未称之为真武庙,而且这一称谓一直延续至今,由此不能不联想到北宋时因避讳而改“玄”为“真”之后,人们仍一如既往地习惯于按其最初的命名称之为“玄天庙”,从这一最为真实可靠的社会现象可以推断,玄天庙应该始建于宋真宗改“玄”为“真”之前,因为民间因循称谓的习惯是最顽固、最真实的,村人一代一代早已习惯于玄天庙的叫法。据此推断,羊头寨玄天庙应始始建于一千余年之前。当然,今天尚残存的庙宇建筑必然是历代几经重修的。

▲神棚古戏台亟待抢救保护

玄天庙的对面是一座古戏台,其始建年代也很久远,但应晚于玄天庙,因二者不在一条中轴线上。在这座戏台西外墙上镶嵌着一块康熙六十一年的修道碑,是当年修复被洪水冲毁的道路之后镶嵌到墙上的记事功德碑。

从清定都北京到康熙六十一年,期间仅经历七十八年,而这座戏台坐落在此已有多少年,暂无从考证,但绝不应是修建于明末清初那段社会动荡不定的年代,最晚也应是始建于明代中早期,是否建于明代之前,也不无可能。依据这座古戏台的建筑风格,古建筑学者应能判断出大约的建筑年代。

▲残存的白衣菩萨

村东头街东端尚残存一座白衣菩萨庙,虽然庙内的神像已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但庙内的壁画还侥幸残存,而且还完好保留着一通镶嵌在墙上的石碑。碑文显示,这座庙是清道光十九年(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从村中其他地方迁建于此,但碑文中未说明此庙的始建年代、原建地址及迁建原因。

龙王庙遗址

村里的庙坪原来有一座颇具规模的龙王庙,庙院很大,东西各有五间带廊檐的厢房,宽阔的山门门厅内矗立着五通古碑,庙院的东南角和西南角是高高的钟楼鼓楼。庙内正殿山墙外东西两边还各有一座配庙,分别是送子娘娘庙和老赵庙。庙中正殿内的壁画非常精美,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正殿神台上有九尊神像,神台下两侧还有两尊站立的神像,均毁于一九六六年夏天,而整座庙宇建筑拆毁于一九七零至一九七一年期间,非常可惜!这座庙始建年代不很久远,应是清朝道光年间建成的。

如今在庙坪只能看到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凉遗迹

▲残存的龙王庙戏台的后台

▲龙王庙戏台前石柱倒伏在废墟中

▲寿阳县西洛镇杏凹村的古戏台——其造型结构与羊头寨龙王庙大戏台极为相似

龙王庙山门的正对面是一座戏台,这座戏台是与龙王庙一起修建的,其建筑风格与神棚戏台迥然不同,前台有高挑的飞檐,造型非常精美。然而,令人极为痛心的是这座侥幸遗存的古戏台竟被今人拆毁于二零零二年,如今只残存戏台的后台。

上面三幅图中,第一幅是侥幸残存的戏台后台;第二幅是遗弃在砖石荒草中的戏台前台紫砂石柱;第三幅是笔者最近收集到的西洛镇杏凹村古戏台照片,因为杏凹村这座戏台的造型结构与羊头寨龙王庙大戏台极为相似,只是看上去比较小一些,其后台屋脊比羊头寨龙王庙戏台后台屋脊低得多,而且羊头寨龙王庙戏台上前台的明柱是紫砂石柱,不是木柱。

▲羊头寨之“寨”

清光绪八年编修的《寿阳县志》“建置”篇中记载,羊头寨的“寨在村西南,四面崭然,上可亩余,有关帝庙,不知何时创建”。羊头寨的村名就是以这座形似羊头的突兀山头命名的,原来这座山头与村庄是连在一起的,从村里可以赶着大车上到寨上,如今连接在村庄与寨之间的道路早已塌蚀无遗。

二零一五年五月,寿阳县文管所的专业人员曾到寨上拓印古碑,但拓出的碑文是明崇祯十六年重修龙王殿的记事碑。所以,《寿阳县志》中所说的关帝庙是在清代修建的,是龙王殿让位给关帝庙的,而龙王殿后来迁建到了村庄南面的庙坪,并扩建成了上文所描述的龙王庙。今天的寨上只剩关帝庙的遗迹和庙前的柏树

在寨上东崖边,可发现堆着一塄手把块石头,不知是哪朝哪代堆放的,其作用非常明确,就是用作投掷的武器来退敌守寨的,这也是羊头寨被设置为墩寨最可信的实物证据之一。

▲寨上的山窑土洞——与太平天国起义相关的历史遗址

光绪八年编修的《寿阳县志》“关隘”篇记载,“羊头寨在县西北二十八里(按:寨在村西南,四面崭然,上可亩余,有关帝庙,不知何时创建。国朝咸丰三年,村人赵宗周更凿土洞,以为栖匿之所。)”咸丰三年即一八五三年,这一年三月,太平天国占领江宁,改称天京,定为都城。五月,北伐太平军“师行间道,疾取燕都”,经安徽河南、山西、直隶长驱北上,直捣京师。当时的清廷惊慌失措,山西巡抚遵照朝廷谕旨(《文宗实录》中有此谕旨全文),令“发匪”必经之地的各县修筑加固原有的防御工事。羊头寨寨上的山窑土洞就是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开凿的。这处土洞有十几丈深,有四五个通风的洞口,内有土炕,可藏匿百十人。由于羊头寨是当时寿阳唯一保留建置的古墩寨,当时的县府极有可能参照历史经验,像明正统十三年县治退避卧虎寨一样,在危急时刻退到羊头寨避难。

在此事发生二十几年后的光绪八年,《寿阳县志》中对此专门写了一笔,充分说明这座土洞的开凿在当时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影响。这项与太平天国北伐有密切联系的工程有力地证明太平天国起义的声势浩大,这种历史遗迹恐怕在寿阳境内乃至山西省内应是独一无二的。这一遗址理应受到国家的妥善保护!

▲寨坡顶扎根于干燥坚硬红壤中的古松见证了羊头寨千百年的沧桑

羊头寨在经过不知多少次毁灭性破坏后,见证村庄历史的古树如今已寥寥可数。上图中这株幸存的古松扎根于终年干燥的坚硬红壤中,它到底高龄几何?无人能给出答案,村中耄耋长者都说,他们小时候见到这棵松树就是这么大。此说足以证明这株古松的树龄之高。村中央玄天庙东侧还有一棵古榆树,根据其生长的地理位置,应是村中树龄最老的古树,从树主干的粗壮和虬枝的苍老,可知其经历过多么悠久的沧桑岁月。村中央神棚还有另外两棵遮天蔽日的古槐树,其树龄也都不浅。

▲清代寿阳十大户中羊头寨赵丕承家的老宅院门楼

▲清代寿阳十大户中羊头寨赵丕承家的老宅院

▲位于神棚的刘永焕家的老宅院

▲位于东头街的安贞吉老宅院

▲位于北头街的刘长海家的老宅院

羊头寨村如今尚遗存二十座左右明清门楼和宅院,这些不可再生的古建筑亟待抢救维修,再过几年,不是坍塌,就是被拆毁,有关部门再不重视,迟则悔矣!

除此而外,村中还遗存一些古代的公用工程设施,如古井、涵洞、水簸箕等,这些历史遗存也是珍贵的古迹,理应得到妥善保护!

古老的文明渐行渐远,历史的遗存越来越少。保护和抢救濒临消失的古迹,为后代子孙保留远去的历史记忆,是每位有历史责任感的人应担当的使命。本文简单的介绍旨在唤起社会的认知、参与和行动,以使已经大量失传的羊头寨历史不致被继续遗忘和永久湮没。

内容来源 | 闲云

本期编辑 | 潘福明 李小瑶

Hash:5864a3f2cfd708cec08c8c58d55f3cba75e61f57

声明:此文由 寿阳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