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对面的传奇胡同,曾居住过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者

人类发展的过程也是一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传染病的防治。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内外交困,传染病肆虐。好在当时已经有了学习西方医学的医生归国,建立起一整套检疫、防疫体系,开创了现代医学。而这位医生当时在北京的住所就离著名的协和医院不远,东单路口往北一条普通的老北京胡同里——东堂子胡同

东堂胡同元代既已形成,已有近800年历史,是老北京城区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曾是保存最为完好的胡同之一。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西口斜对面就是协和医院。明朝属黄华坊,称“堂子胡同”(旧时苏沪方言称风月场所为“堂子”)。明成祖迁都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生性多疑,怕建文帝的那些死忠粉和家人找自己麻烦,就把朱允炆的一些残余势力家族押回北京。男为奴,女为chang,其中一部分女性就软禁在这条胡同里接客,胡同因此而得名。北京的很多胡同都以其功能命名,例如灯市口附近的“奶子房”就是因为居住的都是宫廷里的奶妈而得名。到了清朝,胡同属镶白旗,为了和金鱼胡同北面的同名胡同区分,就改称“东堂子胡同”,上世纪60年代中期曾更名为“瑞金路十二条”,后又改回原来的名字。胡同长726米,宽8米。

胡同往北不远就是金宝街、史家胡同等,每天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很多游客趋之若鹜地奔赴热门胡同拍照打卡,却不知道东堂子胡同的传奇。别看今天这条胡同不声不响,除了还在这里居住的居民,鲜见有人经过。这里曾有清初辅政大臣鳌拜的府邸、咸丰年间首席军机大臣塞尚阿的宅邸,同治帝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就出生在这条胡同里。清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设立于此,还是同文馆的诞生地。民国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东北抗日英雄马占山在北平时期都住在这条胡同里。因为离协和医院近,医学家伍连德等人就住在胡同东头,林巧稚也在这里开过诊所。还有考古学家阎文儒、史树青,文学家沈从文……都曾居住在这里。

遗憾的是,前些年旧城改造,不少名人故居都随着拆迁灰飞烟灭,难觅踪影。后人只能在安静的胡同里,想象几百年来的风云变幻。

被拆的宅院就不提了,说说还留着的吧。

从胡同东口进来,不远处南侧被工程苫布遮起来的,本是一幢法式三层小洋楼。小楼建于20世纪初,由北京著名的建筑大师华南圭设计,现门牌为4、6号,是中国现代医学奠基人伍连德故居,东城文物保护单位。

伍连德(1879.3.10—1960.1.21 )祖籍广东台山县,是出生于马来西亚华侨,赴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留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时任清政府直隶总督的袁世凯邀请他回国,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清末的中国民不聊生,传染病肆虐,他将国外先进的医学经验带回国内,是我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现代医学和卫生防疫事业的先驱”。

宣统二年(1910年冬天),东北爆发肺鼠疫,疫情迅速扩散,每天死亡数百人,年仅31岁的伍连德被委任为全权总医官,他亲赴东北,建立起一整套防疫体系,用了4个月扑灭疫情,并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1912年他回到北京,买下4、6号这座小楼作为全家的居所。他还成功消除了山西的鼠疫和上海的霍乱等多次传染病,在全国主持兴办了20多所检疫所、医院、研究所等,创办了哈医大的前身——哈尔滨医科专门学校,受奉天督军张作霖委托,1922年在沈阳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大型军医院——东北陆军总医院。后还参与创建中华医学会、北京中央医院、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等重要机构,1927年曾获得“鼠疫专家”的称号。1935年,因其“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现了土拨鼠在其传播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候选人提名。可惜的是候选人保密期长达50年,2007年这件事才在诺贝尔基金会网站上披露。他是中国历史上走近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伍连德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1937年全面抗战后举家搬回马来西亚,去世前留下遗愿,将东堂子胡同这座小楼捐献给中华医学会。

开头提到的塞尚阿,全名阿鲁特·赛尚阿(1794-1875),蒙古正蓝旗人,儿子崇绮是清代唯一的旗人状元。塞尚阿是胡同49号院最早的主人。今天院落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外墙有一块文保牌,写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闭关自守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中外交涉事件频繁。恭亲王奕䜣上书提议创办“总理衙门”,接管以往礼部和理藩院所执掌的对外事务。但这么重要的地方不能设在紫禁城里,外国人出入皇宫,一是不成体统,二是怕泄露机密。1861年3月11日,总理衙门就在49号院宣告成立,当时这里是废弃的一座铁钱局。

总理衙门老照片(本图来自于网络)

清末的中国并不懂外交,上至皇上下到老百姓,都认为“总理衙门”这个机构是临时的,甚至认为“一日衙门尚存,即一日国光不复”。但英法等国极为重视这个衙门,将其视作中国的外交部。随着中外交涉越来越多,总理衙门是当时唯一的对外机构,除办理外交与通商事务外,职权范围很快扩展到铁路矿产、邮电、海防、关税、制造、传教、学校等各项新兴领域,其职能也越来越重要。

最起码,那时候有几位“开眼看世界”的人,知道跟外国人打交道先得学洋文。1862年,专门传授外国文化和科学的“同文馆”正式开办,是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校,直接隶属于总理衙门,后并入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外语学院的前身。同文馆原位于49号院东半部,今天属胡同的47号,就是这座老式楼房,而这里最早曾是一座气派的四合院,就是开头提到的鳌拜的宅邸。

1901年7月24日,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后外务部迁至南侧隔壁的“石大人胡同”,从此这条胡同就更名为大名鼎鼎的“外交部街”。

两条胡同,一条记录了民族磨难,另一条是国之富强的起点。

红漆大门紧闭的45号院曾住过丁西林(1893-1974),他的身份比较“杂”,从英国伯明翰硕士毕业后,受蔡元培聘请出任北大物理系主任,后担任中央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所长。他不仅理科优秀,文科也出众,业余时间从事戏剧创作,著有《一只马蜂》《压迫》和《三块钱国币》等10部经典剧目,被称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唯一专门写喜剧的剧作家”。

胡同西口75号(原门牌33号)这座气派的四合院,就是蔡元培(1868-1940)的旧居。

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工作多年,却一直没有购置房产,在东、西城区和宣武区都曾租房居住过。1917年至1920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与家人在此租住。1919年5月3日,他就是在这里主持策划了次日的“五四运动”,别忘了,五四运动被视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小院也见证了这一时刻。

这座宅院始建于清朝中后期,原本是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分东西两院,建筑面积368平米,保存较完好、形制较规整。75号院本是西侧77号的东偏院,今天看到的75号大门也是原来的偏门。现在里面是蔡元培故居展。

遗憾的是,2000年因道路扩宽工程曾就这座院落是否拆除引发过巨大的争议,后经文化人士积极奔走呼吁,故居得以原地保护,逃过一劫。

但东堂子胡同里其他的名人故居就没那么幸运了:1942年,林巧稚暂时离开协和医院,租了原门牌10号,挂出了“医学博士林巧稚医师妇产科”的牌子,开门问诊;儿科医生吴阶平在13号创办北平私立儿童医院;51号曾是沈从文1953至1980年在北京的居所,53号就是开头提到的马占山的故居。但这些都被金宝街的香港马会占去了地皮,进而被拆除。

从胡同西口再往北走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宝街”。我小时候这条街还是一条窄窄的胡同,1998年动工扩宽修建,而老板就是女首富陈丽华。胡同西口有丽晶、丽亭和励骏三家酒店,逛累了可以去大堂歇歇脚,来北京旅行的朋友也可以选择这里住宿。

丽晶酒店大堂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200余座城市。

Hash:4c0c725bd7697f2f1f7f90c50f5e422d65ef537f

声明:此文由 沙漠玫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