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与梁启超师徒墓地对比,一个满目疮痍,一个风景如画

慈禧太后作为晚清政权的掌控者,一直走的是保守路线,光绪帝虽然满腔热血,一心求变,并试图扭转清朝的颓势,但受控于西太后,光绪帝想法虽多,却很难得到实施,光绪帝的思想一方面源于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再之就是受到晚清朝臣及民间学士们的影响。

说到光绪帝试图求变创新,那就不得不提中国近代史上比较有名的一次事件,那就是“公车上书”。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割让土地,还赔偿白银二亿两,当年在北平参加会试的进士们,得知这一情况,还未等到发榜,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一千多名考生,写成了一篇多达18000字的“上书”,“上书”虽然被清政府拒绝接收,但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史称“公车上书”。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上书被拒绝,其实是被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保守派所拒绝,光绪帝没有实权,对这一“壮举”是爱莫能助,虽然没能达到目的,但康、梁二人走进了光绪帝的视线,光绪帝心里也在盘算,如果能利用这两位“能人志士”,对朝廷革新必定有帮助,经过多方周折,康梁二人最终走到了光绪帝身边。

1898年,光绪帝着手“变法”,变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改革政治”,这损害到了守旧派的利益,因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康梁二人想法过于简单,甚至有想借助光绪帝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嫌疑,无奈之下竟然怂恿光绪帝对慈禧太后下手,这一举动要了所有人的命: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光绪帝被囚禁。

“戊戌变法”失败,很多人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康有为和梁启超虽然逃往海外,却一直没有停止宣传自己的思想,一直到清朝灭亡,此后二人回国,康有为1927年病死于青岛,并且葬在了青岛,梁启超1929年病逝于北京,葬在了如今的北京植物园

康梁二人是师徒关系,是为了共同理想走到一起的人,国难当头之际,他们都选择“思变”,两人逃往日本后,接触到了外界更加先进的思想,于是选择的路途也发生了分歧,康有为继续“保皇保教”,梁启超则转向革命。正因为二人不同的选择,决定他们死后不一样的待遇。

1927年3月,康有为在青岛猝死,其墓地在如今的青岛市崂山区大麦岛村。康下葬时的服饰打扮都是清朝官员形象,而且墓中有很多随葬品,但康有为的头骨后来被掏了出来,以至于重新安葬时尸骨不全。其实康有为最早的墓地是"暂厝李村"枣儿山,而且是浅埋,1943年才挖墓穴下葬,上世纪80年代才在大麦岛北山上修了新墓。

梁启超墓

梁启超墓地的命运则完全不同,如今坐落在北京植物园,当年是梁家家族墓地,1978年转交后成为如今的植物园,梁启超是和夫人李惠仙女合葬,墓碑立于1931年10月,上面刻: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立碑人有:梁思成、思永、思忠、思达、思礼,女适周、思顺、思庄、思懿、思宁,媳林徽因、李福曼等。

康有为墓地几经周折,可以说是满目疮痍,幸好如今也被保护起来,虽然没有没有梁启超墓地那么豪华、美景秀美,但总算可以享受安静。当年二人是如何的意气风发,梁启超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因此受到人们的敬仰,至于康有为,当年是不是真心在“求变”,未可知也。

Hash:82b12d9659109498eb6eb612bb269c53a132e4e1

声明:此文由 历史天天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