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沈阳说如东》百家姓系列:如东的一些著名的“杨姓”地名来历

百家姓之“杨”姓(二)

各位朋友,在孙窑北边有个杨家园,在潮桥和桐本交界的地方,现在是属于曹埠镇冯桥村。

杨家园老早的时候是一个一进三堂的青砖小瓦的大宅院,这个大宅院是杨家传了六代的园子。杨家园正屋屋脊两边装饰的是铁质“抓鸡”,这个在那时候是身份的象征。

杨家是书香门第,也是忠烈之后。杨家园的始祖叫杨伟川,16岁就从江句容戴家边搬到这里来了。那时候这个园子本来是一个姓王的人家的,杨伟川花钱买下来了。杨伟川是一个文人,住下来之后就以设馆教书为业。到他孙子杨再山的时候,杨家塾馆已经非常兴旺了。杨再山的好几个儿子也都是秀才,另外在他的教导之下,还出过不少举人,比如说潮桥的吴少木,矶港的宋金湖等人都是乡试中举。杨再山这个人治学非常严格。他的长子杨甲光13岁就去了省城应试,考完了回来就向父亲报告了他是怎么答卷的。杨再山听了之后非常不满意,还罚儿子跪到祖宗牌位前面去反思。

谁知道,没有几天,有喜报送过来了,杨甲光考中了举人。13岁的举人在那时候儿是比较少见的。杨再山自己都不相信,还派人到省城查阅。谁知道一查,就看见试卷上面有八个朱红大字:“十三龄童,字冠全场”。原来杨甲光中举并不是说的文章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写了一手好字。杨再山以儿子不是以才学中举为理由,坚决要求取消儿子的举人身份。后来在杨再山的坚持下,主考官取消了杨甲光的举人身份。

杨家园不仅仅是书香门第,更有忠良之后。抗日战争的时候,杨家的第五代杨果年、杨遂初都投身抗日战争。哥哥杨果年担任里仁乡乡长,弟弟杨燧初任乡财政,把对敌斗争搞得轰轰烈烈的,日本鬼子对他俫是恨之入骨。后来因为汉奸告密,兄弟两个都被抓起来了,之后被残忍杀害了,日本鬼子还不解恨,放火烧毁了杨家门堂和正屋。

后来日本鬼子跑了,但是内战又爆发了,杨果年的妻子杨勤英一边抚养几个儿女,一边赡养婆婆,同时她还继承男丈夫的遗志,斗争坚决,做了毕杨乡乡长,这个毕杨乡就是为了纪念烈士毕成和杨氏兄弟,把里仁乡改了叫毕杨乡的。后来杨勤英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起来杀害了。

杨家园再遭破坏,所有房屋都被反动派烧毁了,就剩了后院三间草屋。现在杨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它的名字跟园中佳话和三杨的英勇事迹,还在民间传播。

在潮桥东南部、马塘南边上也有一个杨家园,现在在马塘王渡村境内。清朝道光初年,这个地方曾经有姓杨的集居了在这里,所以叫了是杨家园。杨家园里面有一个青年杨瑜是大户人家的少爷。但是这个杨瑜还蛮勤奋的,从小就日夜努力读书,这个杨瑜不仅仅读书,还抽空去练武功,他立志要成为一个文武全才,因为太辛苦了,杨瑜后来不幸积劳成疾。后来,杨瑜娶了顾氏为妻,结了婚之后没有多长时间,就病得起不来了,最后不治身亡。顾氏非常伤心,也差点儿就要跟着他一起儿走了。但是那时候有封建礼教的束缚,再加上还有两个人的孩子,顾氏就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之后的日子尽心服侍老人家,还担起了守节和振兴家业的双重责任。因为这个顾氏也是精明能干的,她治家严谨,教子有方,杨家的家业越来越兴旺,顾氏也是得到公婆的信赖和社会的认可。有传说说的,有一年两江总督陈桂森经过这里,听说了顾氏的事迹,非常感动,立马就奏报了朝廷,请求赐建节孝坊,皇上准奏了。之后,杨氏族人奉旨建坊。牌坊坐西朝东,高2丈多,顶端的“圣旨”、“节孝坊”石匾老远就能看得见。牌坊前面立了一对石狮子,四周还长了苍松翠柏。

牌坊建成了之后,当地的讼棍喻嘉元,什么叫讼棍呢,就是旧社会唆使别人打官司自己从中取利的人,用现在的话就是不讲道德的律师啊,这个喻嘉元嫉妒杨家的牌坊,就一纸诉状送到县衙门里,说的要告杨家牌坊“私占皇河三丈”。县官得报,就要亲自下乡去勘查。消息传到了杨家,杨家怕万世荣耀要被毁了,就连忙让人去如皋城里行贿。县官得到好处之后,到牌坊四周假装转了一圈,结论就是,状子说的“与事实不符”,立马就打道回府了。

走之前,还特意去骂了一下那个喻嘉元,说的他多事。喻嘉元咽不下这口气,还回嘴说的:“小民多事,大老爷也不差事”,这话的意思就是暗指县官受贿不吃亏。县官当场也是非常尴尬,非常不高兴地走了。这件事情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这个传说也不是说的要指责杨家牌坊有假,而是讽刺喻嘉元嫉贤、奸诈,但是杨氏族人也确实行贿、失节到,而那个县官更加是贪赃、无耻,可以说是一石三鸟。

在苴镇西北近海的地方有个杨家畈,是个蛮古老的地名。大约500多年之前就有杨家畈这个地名了。这里是因为姓杨的人家先到这里来开荒的,所以就叫了杨家畈。

古时候的杨家畈人主要靠煮盐过日子,杨家畈西边上是靠近滩涂的大丫港,叫三港。解放前,杨家畈最兴旺的时候有62个盐墩儿、204家盐民。盐墩儿的范围大小不一,大的有四五亩田大,小的一亩田左右,就住了一户人家。

古时候的煮海为盐用的是一种很原始的方法,工艺流程是:草到灰到卤到盐。首先是把干草木灰填了在盐场旁边一个非常大的灰坑里面,把海水灌到灰塘里面去,让草灰吸足了水分,天气好的早上把湿草灰挑出来,撒了在场上暴晒,晚上把灰收到灰坑里面再浸泡,经过反反复复几次,海水变成卤汁,流到灰坑旁边的卤池煮盐。

在杨家畈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的清朝道光年间的时候,有一支军队到了杨家畈的范公堤边上,老远就看见杨家畈的人在盐场上跑来跑去地翻晒黑草灰,军队的官兵以为这是在晒火药,一看不得了了,黑脚板儿的晒灰人有本事呢,不但能在晒热了的火药上面跑来跑去不被炸,而且还会骑龙角大黑马,实际上就是水牛啊,还会用四五尺长的“砍头刀”,实际上就是砟草的刀。一个个的吓得都不敢往前了,吓跑了。杨家畈逃过了一劫。但是传说归传说,现实中的杨家畈人也确实勤劳勇敢,团结敢拼。

1946年土改之后,政府重视盐业,杨家畈的妇女冯士如带领10家盐民,烧出的一级盐曾经受到上级的嘉奖。1956年,杨家畈还有盐户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还到北京开会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汤园南部有个杨家井,现在在新店镇顾高桥村境内。据说14世纪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到清朝康熙年间,海水不时倒灌,汤园那里的地也遭了殃,地表水也不能吃了。于是汤园的乡民们只好凿井取水。一时间,这个人家有没有水井变成评判这户人家家底的标准之一,甚至以井大井深作为儿女谈对象的重要条件。

那时候,汤园南乡有一个杨姓富户筑成了一口大井,邻居们就叫这口井杨家井。于是这口井吸引了很多女孩家的青睐。杨某只有一个儿子,就借此机会千挑万选,终于选中了一个姑娘,选了一个好日子结婚。这个姑娘也是风风光光嫁到杨家去了,以为可以幸福美满一生,谁知道这个杨家的公子浪荡成性,还吸毒,大把大把的钱花没了,还欠了很多钱。这个男人自己跑了,躲债去了。妻子以泪洗面,眼睛都哭瞎了。所以那里就有一条歇后语:“姑娘跳进杨家井——瞎了眼”。

Hash:02565a0f2dc8b2a0e3af9d123819183070fcce35

声明:此文由 大沈阳说如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