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古老商业街的故事

深圳最古老商业街的故事

深圳东门老街

鸟瞰八十年代东门全景(此图来自特区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我还在内地一个工厂当厂长。因为工厂和香港商人有业务往来,所以,有机会经常来深圳出差。记得那时,在办完正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逛东门,买东西。当时,买得最多的是大包小包叫日本味素的味精和香港脯干;其中,有厂里同事托买的,有自己带回去送人的,次次如此,乐此不疲。当然,现在看起来会觉得可笑,买那么多日本味精干什么?怎么吃得完?但,那个年头就是这样。除了采购这些主要品种外,还要在东门老街看布料(好象是混纺的),看服装;反正每次回去都要拉拉杂杂地背几大包。其实,很多内地来深圳出差的人也大致如此。

当时的东门老街虽然只有低矮的老房子、狭窄的老街道;但,却是做生意的寸土寸金之地。街道两边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有卖食品的、有卖服装的、有卖布料的、有卖电子电器的、有卖金饰的、除了军用武器外,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些东西,大多是从香港偷运过来的水货,都是在内地买不到的“宝物”。一时间,老街到处人头攒动、人浪滚滚,有给自己买东西的,有帮熟人带东西的,有贩东西回内地做生意的,有纯粹闲逛的;拥挤的人群,仿佛要把老街低矮的老房子、狭窄的老街道挤爆一样。

讨价还价的声音不绝于耳,卖货的把价格高高抬起,买货的拦腰一刀砍下去,成为当时做生意的必要步骤;中国的侃价历史大概就是从这里发端的。那时东门老街给我的感觉是:只要有本事能在老街搞到一块巴掌大的铺位,你就等着数钱了。这大概也是八十年代的东门老街给到过深圳的内地人留下的印象。

天天如此

人流如潮

批发零售共存

徜徉在东门老街

太阳广场

深圳戏院

西华

到处都有大排档

东门老街就是原来的深圳墟。解放前,逢二、五、八当墟,是深圳人做生意的地方。解放后,这里是深圳镇政府所在地,算是当时的商业闹市了。所以说,这里是深圳人的根,是深圳商业的发祥地。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深圳市政府提出改造东门老街,当时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改造说,一种是保留说。改造说认为:东门老街没有文物保存价值,且不符合深圳发展成大都市的要求,应该彻底改造。保留说认为:这里有很多有价值的老建筑,且是深圳历史的见证,应该分类保留。但,最后是改造说战胜了保留说。九十年代中,东门老街开始了大规模的拆除重建工程。经过几年的建设,1999年9月30日,改造后的东门老街终于重新开街了。

我们且不去评判保留与改造的是是非非,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改造后的东门老街。这里依然有一些保留或复制的骑楼,铺面里依然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这里既有拆除原有建筑后,重建的太阳广场、深圳戏院;也有作为作为老东门标志的西华宫、白马服装市场和第一家落户深圳的麦当劳。

这里己成为年轻人的购物乐园,如同广州的潮流前线,北京的北京攻略,香港的旺角潮流特区一样,是标新立异、引领潮流的靓仔靓女们购物的首选之地。

在这里,二元一件的店铺和世界名牌专卖店同在,批发和零售在大街小巷中共生。音乐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组成的摇滚乐不时传来。沿街小铺里长年挂着“挥泪大甩卖”、“清货大打折”的血红招牌。十元一条的牛仔裤,十元一双的靓波鞋,便宜得让人不敢下手。

在这里,可以搜罗到最尖端的街头时尚和最稀奇古怪的饰物;在这里,凡是超过百元的报价都是可疑的,大胆地往下砍价就是了。这里真的太挤了,太吵了,太花了,太前卫了,也许只有年轻人才能乐在其中。

当然,如果你逛累了,逛饿了,满街都是大小食肆;即有中高档酒楼,也有洋快餐、中快餐和大排档、小吃店。丰俭由人,高低自愿。你就是手执“章鱼小丸子”满大街走,也不会有人说你的不是。

四通八达的东门老街,要认清方向也不是容易的事。不过,你也别慌,只要留意一下出现在上空那近400米高的两角怪物一东门附近的地标:地王大厦,你所有的迷雾就迎刃而解了。

更有东门广场的东门墟壁雕,从南庆街原址迁来的思月书院,不远处霸气十足的世界金融中心双塔,再加上火车不时拖迩横过深南东,在人行天桥交错之间;恰似电影里发生在大都市的科幻故事。但,一切都是真实的。

这就是深圳最老的商业街一东门老街的故事。

远远看见两角怪物

火车横过深南东

复制的一横街

迁址重建的思月书院

Hash:b8263770c2aa4a890b45569339ab4dd89fa1fec7

声明:此文由 萧家老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