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看新疆的世界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新疆是个好地方

今年的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新疆文化和自然遗产丰富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让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绽放新的光彩、

更好滋养人的心灵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文化和自然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

也应有闪光的现在

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

新疆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两项,一是1987年随长城列入的“新疆长城资源”;二是2014年列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北庭故城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均在其中。

交河故城中的寺院遗址

交河故城

地点:距吐鲁番市西约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村

年代及地位: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吐鲁番盆地中心城镇。

交河城建于雅尔乃孜沟中的台地上

公元前1世纪发展成为车师前国的王庭驻地

后来相继成为高昌等多个地方政权下辖的郡县

公元640年唐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

河西焉耆南通鄯善、北接北庭

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

也是唐管理西域的行政、军事、交通、宗教中心

今天的交河故城依然能看到明确的建筑功能

包括居住、衙署、仓储、寺院和墓葬

故城中出土了汉五铢、汉星云纹铜镜、汉文书等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

为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了珍贵资料

对研究世界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

高昌故城中的讲经堂遗存

高昌故城

地点:距吐鲁番市东约30公里的二堡乡古城

年代及地位: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4世纪,吐鲁番盆地中心城镇。

发源自博格达峰的木头沟河

火焰山南麓滋养了一片绿洲

高昌城就生于这片绿洲之上

这里曾是晋时的戊己校尉治所

南北朝至唐时的高昌郡和高昌政权驻地

唐时它还有个动听的名字——西州

直到公元14世纪,在战火毁坏下

高昌城逐渐被废弃

留存至今保存较好的遗迹是外城西南角的寺院

可见山门、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房遗存

现在的高昌故城对研究汉唐时吐鲁番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极高价值

它的建筑及文物为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宗教传播

提供了珍贵的物证

木萨尔县城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约12公里北庭镇

年代及地位:公元7世纪至14世纪,东天山北麓军政中心城镇。

北庭故城俗名破城子

在这片残垣断壁上

曾有过东汉时的金满城、魏晋时的于赖城、隋末唐初的浮图城

汉代名将耿恭就曾在金满城驻守过

公元702年,唐在北庭设庭州、北庭都护府、北庭节度使

元代又设置了北庭都元帅府和别失八里宜慰司

北庭故城出土了唐代的莲纹方砖、铜狮、铜质官印“蒲类州之印”、开元通宝钱币

其中作为唐代高级建材的莲纹方砖

充分说明北庭故城当时具有很高的级别

故城中有一座高昌回鹘时期的佛寺遗址

其中大批泥塑和壁画让人叹为观止

如今在遗址上已建起了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博物馆

实证着新疆多元文化交汇、多种宗教并存的历史

断崖上的克孜尔石窟部分洞窟

克孜尔石窟

地点:距拜城县东南约60公里处

年代及地位:开凿于公元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

在木扎提河河谷里

一座大型石窟群靠在明屋依塔格山的断崖上

它就是克孜尔石窟

这座石窟群有4个区域,编号洞窟349个

其中形制较完整、壁画遗存较多的约有三分之一

在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壁画上

记录着佛传、本生故事

也记录着当时人们的劳动场景和生活习俗

还有反映西域风光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

20世纪40年代中期

著名画家韩乐然曾多次到克孜尔石窟考察

用油画、水彩画手法临摹了大量壁画

克孜尔石窟对研究新疆地区的社会历史、佛教文化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苏巴什佛寺遗址

苏巴什佛寺遗址

地点:距库车西北20公里处

年代及地位:始建于公元3世纪,是新疆地区保留至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建筑群遗址。

库车河东西两岸的冲积台地上

东、西两片佛寺遗址群静静伫立

尽管在公元10世纪后苏巴什佛寺就因战火逐渐废弃

但看到遗址依然可以想象史料记载中

这里高僧云集、佛事兴隆、晨钟暮鼓的景象

库车所在的位置属汉唐时期的龟兹所辖

龟兹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也是当时西域的佛教文化中心

遗址中有佛堂、僧房、佛塔、洞窟

还有残存的壁画和龟兹文题记

佛寺中曾出土汉、南北朝、唐时的钱币及丝织品

还有写着古代一些民族文字的木简和残纸

这些遗存实证了当时龟兹曾有多种文化交汇

克孜尔尕哈烽燧

克孜尔尕哈烽燧

地点:距库车市西北12公里盐水沟东岸

年代及地位: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设立的军事设施,是目前新疆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古代烽燧。

库车市境内有多座烽燧遗址

主要位于却勒塔格山南

克孜尔尕哈烽燧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烽燧是中国古代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部分

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维护西域社会稳定、促进发展

从汉代开始历代中央政权都在战略要地

修筑城池、堡垒烽火台形成军事防御系统

克孜尔尕哈烽燧高13米,东西长约6.5米、南北宽4.5米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烽燧制度很严格

烽火台内有专人日夜守候

随时收发信息

夜间举火称“烽”,白天放烟称“燧”

用不同暗号表示敌方人数

克孜尔尕哈烽燧见证了汉以来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

是研究丝路交通、军事通讯、建筑的重要文化遗产

哈密的中湖村烽燧

新疆长城资源

地点:分布于全疆各地共计212处

年代及地位:汉代至晋代以及唐代的长城烽燧线。

新疆长城资源是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为汉代(汉至晋)和唐代两个时期

其中汉代23处,唐代187处,汉、唐时期沿用的2处

它们是中央政权为维护西域社会稳定

保障丝绸之路大通道通畅

守卫国家安全设置的防卫体系

新疆长城和其他地方的长城不同

没有连续高大的墙体

以点状、片状分布的烽火台、关堡为主

按构成类型分为单体建筑186座、关堡26座

“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

岑参曾在诗中这样形容西域密集的烽燧

克孜尔尕哈烽燧、孔雀河烽燧群、克亚克库都克烽燧……

新疆长城资源实证了历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理

是繁华丝绸之路上无言的见证者、记录者

Hash:a706286559f9f3a5924927b03b97806304fa6a30

声明:此文由 大公看新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