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这个村庄本因杭黄高铁而搬,现却意外揭开了富阳6000年前的秘密!

如今富阳大源镇亭山村

有一个名为“瓦窑里”的地方

因杭黄高铁的施工而整体搬迁

但没想到的是

这个地方却更引人关注了

▲瓦窑里遗址地形及遗址范围示意图

▲瓦窑里遗址地理位置

如果你经过富阳高铁站附近,可能会看到这幅有点梦幻的场面:在风驰电掣的杭黄高铁北侧,数10个近1米深的考古发掘单元——探方,分布在2000平方米的土地上,拼贴出一幅考古人眼中饶有趣味的景象。这是他们为了从时间手中抢夺历史遗迹,而留下的痕迹。

2018年12月25日,杭黄高铁开通首日,它的北侧200米外,历时半年的瓦窑里考古发掘完成最后的清理工作,共发现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中期墓葬、村中砂石路及历史时期砖窑等遗迹30多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印纹陶器、青瓷器、铁器、铜器等400多件,将富阳的历史推进到距今6000年前,填补了富阳在史前考古这一领域的空白,也是首次在钱塘江以南地区发掘出良渚文化遗迹。

据了解,早在2010年,为配合杭黄高铁项目建设,富阳区文物馆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铁沿线进行考古调查。2016年、2017年,对瓦窑里遗址进行了两次小范围抢救性发掘,在大源镇亭山村地表30多厘米以下发现早期文化层,2018年6月,随着高铁站周边完成征迁工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启动了新一轮大规模抢救性考古探掘工作。

瓦窑里那些“挖”出来的故事

5000年前,富春江流域已经盛行饮酒

陶过滤器

从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到商周、汉六朝,再到宋代,绵延四个历史阶段的近30座墓葬此次浮现于世,拼凑出了富阳先人的生活图景,更证明瓦窑里一带始终是一处稳定的历史聚落区。

而一种独特的现象引起了考古人的注意:这里,一种夹砂红陶过滤器成为大多数墓葬的“标配”。“这在全省同时期的考古发现中是不多见的,很有意思。”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孙国平说,从这种陶器的特殊造型来看,它很可能是用来加工酒的。推测合理的话,富春江流域当时也已盛行饮酒之风。

这也意味着,瓦窑里一带当时粮食生产已达到一定规模,孙国平笑着说:“富春江畔生活的先民起码称得上是富农了,生活超越温饱阶段。”

这里曾炉火不熄

烧制不少陶瓷器

随着大量石器的出土,两处石器制作加工场所也“挺身而出”,再现新石器时代瓦窑里曾有过的盛况。

孙国平说:“这两大片浅坑内密集出土各类石器,一处就藏着七八十件,包括很多残石器和石器半成品,还有部分钻芯、磨石等与加工石器有关的遗物。”这些发现也展现了日常生活图景之外的另一个瓦窑里——富阳先民筚路蓝缕、开启山林,“不同于稻田耕种使用的石器。这里的石器造型粗犷,材料结实,很适合山地开垦。”

马蹄型窑址

关于这一点,三座保存尚好的历史时期的砖瓦窑遗迹也是佐证。其中,一座造型奇异的古窑址又触发了考古人极大的兴趣。它直径5米多,像一个大圆盘,又酷似马蹄。孙国平说,这座马蹄型窑址可能造于宋代至明清时期,它地域特色鲜明,浙江罕见。遥想当年,这里曾炉火不熄,烧制了不少陶瓷器,这似乎也印证了当地自然村名为“瓦窑里”,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良渚文化分布区域

已经扩展到富阳

这次出土的完整器物以陶器为主,包括鼎、豆、罐等先民日常生活用具,还有少量石器和小件玉器。 出土的墓葬规模、随葬品数量、器物配置都差不多,证明当时还没有形成等级分化,社会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财富相对平等。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孙国平

孙国平说:“ 在富阳境内能够发现良渚文化墓葬,对于我们传统的良渚文化分布区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认识的修正的机会,因为我们之前主要认为良渚文化分布于杭嘉湖地区,而这个富阳,萧山桐庐建德这一片原来是比较模糊的区域。瓦窑里遗址的发现,我们可以明确地认为良渚文化分布区域已经扩展到富春江流域,特别是富阳这一带,所以对于我们2019年良渚古城申遗来说,是促进作用。”

这不仅是属于瓦窑里的过去

也是富阳历史文化的源头

来源:富阳电视台

编辑:吴大钟

Hash:3981240bda95001b4947ec73c31a8f73bd030f72

声明:此文由 富阳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