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周口」平粮台古城:中国最早的方正之城(上)
平粮台古城遗址发掘现场
平粮台古城平面布局
平粮台古城遗址的陶质水管道
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冠饰残片
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的陶碗
淮阳,古称陈州,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淮阳城区外大连乡大朱村,是4000多年前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实证。上世纪八十年代,长达10年的考古发掘揭示了这座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并由此引发了中国考古学界关于城市起源与早期文明等问题的激烈讨论。
1988年,平粮台古城遗址被评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重点保护。2010年以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对其进行系统勘探和调查。2014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口市文物考古所联合对平粮台古城遗址进行了连续6年的系统发掘。
通过近年来的发掘和研究,专家们确认这座古城的延续使用时间大约距今3800~4200年;进一步揭示和确证了平粮台古城布局方正、中轴对称的城址格局;发掘并复原了城内完整的排水系统;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出土了一系列受多元文化影响的高等级文物,使之成为近年来龙山文化时期考古中的一项重要发现。
历史长河中的平粮台古城
回望几千年前的文明,内心有一种深沉博大的家国情怀慢慢升腾,历史离我们如此之近,有它平稳的鼻息、苍老的肌肤,还有无边无际的包容。
具有严整规划方正格局特点的平粮台古城遗址是中国最早的方正之城。考古专家在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了完整的早期城市排水系统,是目前国内已知年代最早、最为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并在中轴线西部靠南位置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车辙,将我国用车的起源提前了至少500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真是渺小。
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类的创造又无比伟大。
在龙山文化时期,平粮台古城的建设无论从土方量,还是从劳动强度看,都是一个十分浩大的超级工程。其能完成的前提条件,首先是区域内必须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粮台古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曹艳朋说,平粮台古城的城墙是版筑夯土而成,这是一种在中国黄土地带自新石器晚期开始就延续使用的城墙建筑形式。不同于四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堆筑的城墙和北方草原地带的石头城,版筑夯土墙是用夹板起模,分块用集束木棍(木棒)将土用力夯实而成。这样的建筑方式就地取材,并且建筑结构坚固,墙体坚硬,因此得以延续发展,不仅是中国历代古城墙的标配技术,也在青铜时代成为宫殿和大型建筑基址的重要建筑手段。平粮台古城的夯土城墙,目前保留的顶部宽度大约是8~10米,墙底部宽度约13米,最高处保留的残高大约3米。
发掘钻探表明,平粮台古城的南、北、西三面各有一城门,城门位置均居中,东城门虽遭晚期破坏无存,很可能也是设在同样的位置。
曹艳朋说,当时的夯筑是类似用一捆木棍绑在一块儿这样集束夯,有些地方用大一点的鹅卵石来夯,耗费的人力不会少,方法很原始,耗费的人力十分巨大。
那平粮台名字缘何而来?考古或者历史学家研究认为,平粮台这个名字实际上最早可能出现于明清时期,这个名字与当时明清时期运河的兴盛与周家口码头的繁荣有一定关系。平粮台的东边约300米是古蔡河,蔡河的故道随着周家口码头的兴盛,江淮流域的粮食沿着这条河道向北运输。为了粮食防潮,在中转的过程中要找到一个高台地存放,平粮台距离这个运河地又是一个天然的高地,当时经常有粮食在这中转通过陆路或者其他的方式运往各地,所以这个地方就叫做平粮台了。
方方正正中国“城”
说起古城应该长什么样,中国人的标准不外乎是方方正正、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四通八达。这样的“城”不仅是中国数千年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规矩”,也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古代城市的发展和规划。
平粮台古城遗址,说起来就是这种城市布局的最早实例。系统的考古钻探和数字化记录分析结果显示,平粮台古城平面形状为正方形,基本正向(磁北方向北偏东6°),城内长宽各185米,城内使用面积共计约3.4万平方米;加上城墙宽度,则城址占地总面积约5 万多平方米;若再包括外侧城壕,长宽大致各310米,面积约近10万多平方米。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平粮台古城规划很方正,城内有主干道,如此规划是最早的,其传统延续至后代至明清北京城。在道路旁有排房,而且排房之间序列十分清晰。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很重要的特点,之前在二里头发现有这样的理念,这次平粮台的发现年代更早。”
据介绍,平粮台古城南、北、西三面各有一城门,城门位置均居中。上世纪80年代对南城门的考古发掘,揭露了一组布局周正的“门房”基址。两座房子依城墙用土坯原地垒砌建筑,房门相对,两座房子规格一致,都是总面积13~14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的单间土坯建筑。
南城门内外均有路面相通。2019年的发掘中,在城中部发掘居址区时也揭露出一段类似路面的垫土层,为细密的白色细沙土,不同于一般的房屋垫土。根据南城门内外路段和城内新发现的这段路面堆积,可以复原一条贯穿古城南北的道路,其两端分别对应南北城门,位置居中,是一条名副其实的“中轴”大道。根据几处路面堆积的层位进行分析,可知这条道路从建城之初到古城遗址的最晚阶段延续使用,说明中轴对称的布局在古城使用阶段始终如一。
城内布局以这条南北向中轴路相隔,规划严整。城内东南部的全面揭露,确认了多排东西向布局的高台式排房。最初的房屋在生土上成排统一规划建造。单排房屋从城墙内侧大概20多米处开始,延续60余米,接近中轴线;每排房屋又由3~4组多间房组成,所有单间规模均较为相似。最初规划的排房间距15米左右,室外活动面基本串通相连;每组房屋的门向均朝南,布局规整。
依据整齐规划的聚落布局,考古学家得以从细节到整体,深入分析从一间房所代表的最小社会单元,到一套房背后的“大家庭”,到一排房所对应的社会组织,最终到多排房共同组成的平粮台古城人群规模和内部结构。
平粮台古城遗址平面方正规整、内部中轴对称的特点,无疑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最早源头,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王晨 通讯员 李全立 唐涛)
Hash:03b2044508c53660d93fea9e6f0624a2c1aaef88
声明:此文由 周口融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