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叙事方式,博物馆展览如何讲好“丝路”故事?
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展览在选题与定位上立意高远,它们以世界性视野对丝绸之路进行长时段和多空间的综合或专题考察。“长安丝路东西风”、“丝绸之路音乐展”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三个展览在叙事功能、叙事结构和叙事特征方面各有千秋,都以全球性学术视野,整合国内外文博机构文物资源,采用多元化叙事方式,从不同角度为观众讲述丝绸之路产生、发展演变的曲折历程,以古鉴今,强调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博物馆举办“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由来已久, 而近年来更是成为热点,各地博物馆举办的丝绸之路主题展已有数十次。究其原因:一是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丝绸之路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仅在中国知网检索“丝绸之路研究综述”,就可以搜索到几百条信息。二是博物馆展陈理念的变化。在展览经费得到保障、新展陈理念和新技术手段不断介入的前提下,很多博物馆开始筹划一些宏大主题的学术型原创展览,包括近年来倍受青睐的丝绸之路主题的展览。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随着丝绸之路成功申遗和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丝绸之路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以全国十大精品陈列来说,截至2018年共举办了15届,获奖陈列展览358个,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陈列展览获奖6次,共有9个陈列展览,申报单位来自10个博物馆,而最为集中的是2017年,共有3 个,河南1个,陕西2个。2015、2016、2017连续三年俱有获奖,2016年为2项,2017年为2项精品和1项推介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此种态势估计还会进一步加强,可见博物馆界对该主题的高度重视。
为集中表现本文旨趣,笔者特选取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中的“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以下简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长安丝路东西风”和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的“绵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世界遗产丝绸之路”),从展览主题、定位和展品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观察各自的叙事功能、叙事结构与叙事特征,并针对博物馆该如何举办主题展览提出几点建议。
“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
“长安丝路东西风”
“绵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
展览的主题与定位一般来说,展览定位来自动机、展品、观众与传播媒介。博物馆展览定位就是在深入分析藏品的基础上, 以观众参观需求为导向确定主题、划出范围、排出顺序等次、设计内容和形式,并突出重点,提炼亮点,最终多维度地传达给观众的动态过程。
在陈列展览的主题与定位方面,本文选取的三个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展览各有侧重,“长安丝路东西风”的主题为“长安”,定位为丝绸之路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的展览,以汉唐长安为观察点, 多角度展现出符号化、象征化的“长安”所延展出的大地域性文化风貌。“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以“音乐”为主题,定位为反映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专题性展览。“世界遗产丝绸之路”的主题为“世界文化遗产”,定位为展示作为当今世界文化遗产的古代丝绸之路全貌的大型综合类展览。
从以往的丝绸之路主题展览来看,很多成为丝绸之路主题的“节”“会”“年”等活动的标配。此种动机和功能在“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展览中表现尤为充分。它属于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系列大型展览活动之一,第十届“亚洲文化合作论坛”重点活动之一,中国首批世界遗产诞生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之一,来自内地的一份特别礼物和一场文化盛宴,创下了四个第一:第一次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举办的展览,第一次在申遗成功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汇报的展览,第一次在世界遗产语境下举办的展览,第一次由中哈吉三国联合举办的展览。而其他两个展览则属于国内区域性博物馆联合办展,“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系河南博物院根据藏品特色和科研学术规划而花费五年时间精心准备的原创展览,配合2016年中韩人文交流项目——“音乐考古与实产的古代丝绸之路全貌的大型综合类展览。践主题学术论坛”,在洛阳博物馆举办(因河南博物院改造)。“长安丝路东西风”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基于本馆功能、藏品特色、科研学术传统和原创展览计划而策划的大型展览。
展品的叙事功能“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展览在展品来源上展现出最多元的个性特征。该展览首次调集中哈吉三国37家单位210多件(组)展品,包括陶器、壁画、青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丝锦帛织物等。展品选择的原则是将时间严格限定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0世纪,以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并重,舍弃无特色或艺术性不高的文物,使这次展览成为一次视觉上的盛宴。
“长安丝路东西风”展览集合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北五省(区)12家文博机构的140 余件珍贵文物。以公元前2世纪为上限,以张骞出使西域为开始,截至唐末。从汉代长安的建设和发展开始,以标志丝绸之路开通的文物为引导,讲述佛教从印度到长安的远距离传播及极为漫长的中国化过程。
“长安丝路东西风”
“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展品的选择十分贴合展览主题,不拘泥于文物的级别,突出一些文物以往被忽视的音乐文化特性,使观众从音乐的角度欣赏到文物的别样魅力。再现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互动的双向性,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互鉴与共同发展的不平凡历程,传播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
“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
三个展览皆旨在挖掘多源展品的多元展示价值,尝试讲述“人”的丝绸之路故事。例如“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策展团队在策展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由“物” 到“人”,见物见人见精神,凸显人在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展览的叙事结构“长安丝路东西风”展:围绕汉唐时期的都城长安展开发散型叙述,分为“凿空西域”“佛陀东来”“长安胡风”“丝路遗珎”四个部分。策展者认为,该展览最大亮点是以“风”为核心,用文物展现丝绸之路上的变化,凸显汉代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唐代长安迎来丝绸之路繁荣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讲述丝绸之路故事与丝绸之路文明,提炼丝绸之路的人文价值、财富价值、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
“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以音乐为主线,采用以时间为轴的通史性叙事手法,将丝绸之路数千年音乐文化的内涵浓缩为“华夏与西域:丝路之前的音乐文化”“凿空与涌流: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百川归海:隋唐时期的丝路音乐盛景”“天乐妙响:丝路沿线所见佛教音乐”四个部分进行展示,提取每个时代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文化进行阐释,全方位展现唐代以前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交流发展演变。
“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展览:展览分“绵长驿路,里程度量”“明月照城,星灿边镇”“胡客东来,移民聚落”“驼鸣马嘶,古道载物”“中西风物,泽被人类”“多元宗教,众神共生”“艺术传奇,亚欧传播”“胡风汉韵,文化传播”八部分。力图在时空上通过搜罗中哈吉三国世界文化遗产,以跳跃与穿梭方式,延伸出有关联性的叙事结构。
展览的叙事特征三个展览均采取了大视野的复合性叙事结构, 充分展现了策展团队学术功底之深厚、对主题理解之深刻、逻辑思维之缜密和宏观组织能力之强,充分彰显了展览的叙事功能,受到普遍赞誉。
1. 全球性的学术视野
三个展览的策展团队均长期沉浸于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学术积淀深厚,学术视野宽广,擅长文本、物证与图像的综合研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2. 科学的丝绸之路观
三个展览均通过长时段的叙事来回顾丝绸之路,让我们看到汉唐中国人为了解世界和维持世界秩序所做的艰苦卓越的努力,让我们看大中国历史发展中诸多源自丝绸之路驱动的重要元素。
3. 叙事的新方式
除了常见的策展策略外,值得一提的是三个展览中的“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的巧妙使用。前者将大主题分解于小细节和个体表现,后者则将小细节和个体表现汇集成大观念。两者皆注重事实远胜于结论,强调展品在表达知识、地域与全球等理念中的作用。
4.“以人为本”的观众理念
三个展览开宗明义,给观众讲述丝绸之路故事,因此都有观众调查。“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在策划实施之前,先确定出展览的目标观众群体,并让所有的策划设计都围绕并服务于目标观众群体,最后以观众的反馈来评估展览的文化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
5. 学术支撑的原创性
三个展览的策展团队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打造以学术型展览为宗旨,将前沿成果转化在展览中,为公众举办更好的展览。“长安丝路东西风”策展团队采用了长安与丝绸之路专题研究的诸多成果。“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展在策展过程中同样非常注重学术研究成果与展览展示相结合,并不断把学术研究前沿成果转化为展览实践。
6. 资源整合的大区域性
三个展览均采用外向型策略,对多家博物馆的最具优势藏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长安丝路东西风”从西北五省(区)12家文博机构挑选展品, “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的展品来自六省(区)近20家文物收藏机构,“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展则动用国家力量,克服重重困难,确定了中哈吉三国37家文博单位的展品,甚至还有非国有博物馆的精品,也体现一种“好展品不论出处”的态度。
结语尽管如此,由于时间原因(配合重大活动),也有一些遗憾。一是“亮宝”与“叙事”关系仍未厘清。“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展策展团队明确表示,不能办成丝绸之路珍宝展或佛教展,但在挑选展品时却提出花大价钱保证好看的、珍贵的展品优先的“少而精”策略。其他两个展览也反复强调展品中一级文物的数量和比例,依然有强调精品文物之嫌。二是宏大叙事的呈现也有缺憾。“长安丝路东西风”展览仅用140件组文物,在缺乏对每件文物深度时空叙事的前提下,对于一个宏大主题而言,会造成叙事链接的稀疏和展厅空间的失衡。三是叙事风格上仍有专业的冷傲。“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的主标题“谁调清管度新声”虽然取意讲究,但理解起来比较费劲,策展团队也是用了很大一段话才表现出深邃的含义,而一般观众就更难理解。
然而,“瑕不掩瑜”,同届获奖足以证明三个展览无疑都是同类主题展览的佼佼者,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的叙事力量。目前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说明丝绸之路主题展览还将继续成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热点。有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 组织跨区域或中外联合的丝绸之路文物调研活动, 梳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加快学术成果向陈列展览转化。
2. 加强博物馆有关丝绸之路藏品的学术研究,推进丝绸之路学科建设。
3. 尝试建立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的叙事模式。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视角,用尊重平和的态度,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整合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物资源,真正实现从追求国宝或精品的亮宝展向挖掘文物背后故事的叙事展转变,促进丝绸之路学学科的发展。
4. 加强对国内外已举办的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的综合研究,尤其是观众市场的调研,进一步尝试分众式策展理念,避免大材小用式资源消耗,或勉强而为的尴尬。
5. 加强国际丝绸之路展览资源库建设和数字化工作。整合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博物馆友好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资源,拓宽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的视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以现代科技手段再现丝绸之路在世界文明中的作用与影响。
本文改编自《试论博物馆“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的叙事性——以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三项陈列展览奖为例》,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8年第6期(总第12期)。作者:杨瑾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作者:杨瑾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来源:《博物院》杂志2018年第6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大侦探
Hash:2d22a808e6ae97e61cc98fdc8a15d0798545eaf1
声明:此文由 弘博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