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汉中三堰,世界级灌溉工程遗产

汉中三堰”,即陕西汉中市辖区内的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现在已经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山河堰,位于今天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褒河口,因褒水(褒河)又名山河水而得名,宋代《山河堰赋》记载是汉代相国萧何、曹参开创,是中国古代汉中引褒水灌溉农田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与关中郑国渠、白公渠和四川都江堰齐名于世,也是汉中历史上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

山河堰灌区图

山河堰为发展汉中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被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曾多次被修复,石门摩崖石刻《褒城山河堰记》、《修复山河堰记》、《山河堰赋》等都有所记述。1942年,陕西水利专家李仪祉以原山河堰为基础,主持修建了褒惠渠。1970年,褒河石门水库建成后,对褒河引水灌溉渠系进行了重建,让山河堰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重新焕发青春,一直为汉中人民造福。

山河堰

五门堰位于城固县城北15公里处的湑水河右岸。截湑水灌田,堰首与坝体均以条石堆砌,并列五洞以分流,故称之“五门堰”。相传始建于汉。五门堰灌区建有“九洞八湃”及“三十六处水口”,其工程设计、建造技术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五门堰

历朝历代均有维修。明、清各代曾不断加固改造,灌地面积达五、六万亩。民国37年(1948)湑惠渠建成,取代了五门堰。后因湑惠渠水量不足,1952年重修旧堰,灌溉面积由5300亩逐渐扩大到9300亩。1984年五门堰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对老化工程进行了改造和干渠衬砌,加固干渠7.18公里,翻新改造建筑物6座,灌溉面积达到0.8万亩。

五门堰

杨填堰,位于城固县北约10公里处的湑水河中游段左岸,相传为汉代箫何、曹参所修。后因宋代洋州知州杨从义作较大整修改造,灌溉洋县、城固两县农田5000亩,故名杨填堰。

元、明、清各代不断整修,灌溉面积有所扩大。民国37年(1948)杨填堰纳入湑惠渠灌区。后因供水不足,城、洋2县又于1952年联合从旧堰引水,灌溉马畅以西水田3183亩,"八五"(1991一1995)期间,盆地丘陵开发建设工程中,将引水枢纽均改建为固定堰坝,加固衬砌干渠11公里,配套建筑物15座。至1995年,灌溉面积1.15万亩。

汉中三堰水利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因地制宜创造的灌溉引水工程杰作,其良好的灌溉效益、先进的水利科技、丰富的管理经验,展现了精益求精的水利工匠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

Hash:9c8810e454335b5e5086275a1bfafb617f670e50

声明:此文由 三秦人文地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