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这个千年古村,撑起半部明代史

翠屏山南峙,梅川溪北流,古镇横河有一处五代后唐时赐名“孙家境”的古村。孙姓是当地旺族,以忠孝、政事、风节、文章称誉天下,民间传有“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一门三孝子,五代九尚书”等说法。

今天,小编带你走进横河孙家境,翻看这个千年旺族的辉煌史册。

一个孙家境,半部明代史

孙氏一族于后唐时迁入,聚而成村,遂为村名。千年以来,孙氏从耕读传家的寒门小族发展成世代簪缨的姚江望族,历朝文武杂职多达609人。至明代中晚期,孙氏族人不但居官多、官阶显赫,而且为官清廉,政绩卓著,道德文章才华横溢,忠孝信悌门风高标,素有“一个孙家境,半部明代史”之说。

最光耀宗祠的是忠烈公孙燧,巡抚江西,矢志精诚维护朝纲,被宁王朱宸濠所害,赠礼部尚书,谥忠烈,并赐祠南昌,永浴香火。

孙应时,宋淳熙进士,八岁能诗,学识渊博,人称“烛湖先生”,弟子史弥远任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使,别人争相附势,他却超然自避,高风亮节令后世敬仰。

忠烈公季子孙陞,明嘉靖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时严嵩柄国,陞是门生独不攀附,足见其品德之高尚,赠太子少保,谥文恪。

再有光禄寺少卿孙如法,不畏触怒龙颜,力谏明神宗。

东阁大学士孙嘉绩,义师扶大明,敬涛殉社稷,赠太保,谥忠襄。

……

据说昔日横河孙氏高官府第比比皆是,于是皇帝颁旨赐孙家一个“境”字,规定官员凡踏入孙家村境内,都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因此横河孙家境的“境”字成了一项殊荣。

走进孙家境祠堂

孙家境名人荟萃,孙家境祠堂显然成了这个奇迹的聚焦点,孕育了孙氏家族的繁荣与腾达。走进宁静清幽的孙家境,庄严肃穆的宗祠,映入眼帘。尽管周围民居耸立,却仍然掩不住它的俨然气势。

孙家境宗祠是一幢颇具浙东特色的明初建筑,为明末清初孙延龄倡资修建,硬山顶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三进七开间,现存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前后依次为台门、前厅、后厅,两侧各三开间两层楼厢房。

整个建筑群规模不大而具大家气象,结构不繁而见气韵流动。现已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近宗祠,眼前旗杆高标,角柱石迎风,柱上对联明晰可辨。台门楣上,巨匾高悬,石鼓相得益彰。台门前三开间的檐廊,廊壁东西各嵌两碑,碑黑字白,叙说孙家境及宗祠之来历,古民俗风味十足。

穿过台门大厅,越过石板铺就的天井,是“榜眼及第”的前厅。厅内陈列着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孙氏四十余名官居要职的先人画像和匾额。在大红灯笼烘托下,孙氏列祖列宗画像格外醒目。

宗祠后厅燕翼堂,增建于民国初,规格与大厅保持一致,月梁雕刻人物故事,明间正中悬挂“燕翼堂”大匾。

作为慈溪现存宗祠中规模最大,始建于明历二十三年(1595年),保存也较为完整的一座,孙家境宗祠前二进修建于1662年(康熙元年),后一进扩建于1920年(民国九年)。1999年以来,村民自发以及广大孙境后裔先后聚资数百万,对祠堂修葺一新,使这里成为远近人们瞻仰孙境列祖列宗的仪形及观光休闲的场所,更是孙境后裔祭祖寻根的圣地。

而这里的一花一木一瓦一石都有着一段历史的足迹:园中各有柏树一株,植于民国五年(1916),如今长势旺盛,根深叶茂。西园内有一口景山丹井,据传为葛仙翁炼丹所遗,故名。

浴心书屋

祠堂旁,设了一个展厅,共被整理分列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孙境源流、世代簪缨、忠孝传家和艺文传世,陈列了孙家境历代名宦其介绍及书画等。

展厅后部,是浴心书屋。这是一座仿古建筑,是一座崭新的国学堂,里面陈列关于孙家境的历史,部分作为讲楼,部分则用作藏书,是青少年的学习基地。

一方水土

一座宗祠

一脉传承

千年孙家境

经久不息传唱着先人忠孝节义的故事

积淀起千年世家的美名

和忠君孝亲、恪尽职守的精神

本文来源:慈溪旅游

Hash:1ecc388e29b6bb28bacef23b10348350abc5a576

声明:此文由 “诗画浙江”文旅资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