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有座烈士陵园,长眠着300多名新四军指战员……
在石家河镇马溪街,当年的抗日战争所在地。如今,这里建有一座革命烈士陵园,300多名新四军指战员在此长眠。
风雨70余载,革命英雄纪念碑岿然不动,英烈事迹代代相传,记载着老区人民那不变的爱军情怀。
永恒的力量
沿着马溪街一路向西,记者来到石河革命烈士陵园。这是一座占地600平米的小院,坐北朝南,大门两侧写着“烈士丰功垂宇宙,英灵伟业照山河”,让人肃然起敬。
在烈士陵园,记者遇到了73岁的守园人江刚。每天早上6点多,江刚就开始打扫陵园,清扫落叶、擦拭碑文,每天不断。人们来拜谒先烈,江刚有空就向人们讲述这里的故事。
“石家河是抗日革命根据地,我从小就从老人口中,听到革命英烈们的事迹。”江刚说,石家河人对革命先烈的感情,来自于父辈,来源于内心。
每年,前来烈士陵园拜谒的人络绎不绝,除本地学校组织师生到烈士陵园祭扫,重温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外,还有烈士后代、市内外机关干部和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地群众。
逐渐,江刚把责任当作自己的一种使命。“现在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但我们应居安思危,不让革命精神在这一代人身上断档。”江刚说。
血染的风采
在烈士陵园西侧,高大的玉兰树下,矗立着三块烈士纪念碑。碑面上烈士的姓名、籍贯、职务映入眼帘,一共356人。
抗战初期,大片国土沦陷,石家河地区也未能幸免。1939年初,日寇的铁蹄踏进石家河,所到之处,实行“三光”(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人民灾难深重。
面对日伪军的滔天罪行,石家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奋起抗敌。我军前仆后继、英勇杀敌;人民义愤填膺、踊跃参战。基干会、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相继组建,积极配合新四军炸碉堡、毁公路、夺武器、送情报、献军粮、做军鞋等,军民携手谱写了一曲曲壮丽抗日赞歌。
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期间,石家河地区有1940年8月雷八家进攻战、1940年12月谭家岭防守战、1942年11月西河桥阻击战、1943年春石家河围困战、1945年8月吴家新场围点打援战等。
“其中1942年11月底的西河桥阻击战,是石家河地区抗日战争最为壮烈的一战。”江刚从父辈口中,听到当年的悲壮场面。
1942年11月,新四军第五师15旅旅长周志坚和三军分区(襄河军分区)副司令员王海山,组织主力团攻打张港以北的曾家湾,因久攻不克,采取北撤迂回的战术,转移到石家河。伪一二八师十旅史耀先团尾追至此。
我副旅长兼43团团长、政委朱立文率领部队与伪军在石家河西河桥展开了激烈的阻击战。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王海山率领的44团与朱立文率领的43团形成两路夹击,在天京潜独立十二团的配合下,奋勇杀敌,最后全歼顽敌。在战斗中,朱立文同志及154名指战员壮烈牺牲。
为了纪念这次战斗中牺牲的战友,当年11月15日,新四军第五师15旅43团以全体指战员的名义,立下了“名震豫鄂”纪念碑。
除了烈士的姓名外,将士们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刻于碑上:三敌当道民遭殃,被迫穷人持刀枪。洒下热血争独立,抛去头颅求解放。拯救同胞出水火,荡开乌云闪阳光。殉国烈士永不朽,千秋万代名流芳。
不倒的丰碑
陵园之中,纪念碑傲然挺立。
然而,在战争时期,这座由新四军自己设计、打造的纪念碑险被破坏。
纪念碑最早矗立于石家河马溪桥头,伪军潘尚武、张明道等人曾三次妄图毁掉纪念碑。为了保护纪念碑,马溪桥边的群众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冒着生命危险将纪念碑沉入西河河底。
1948年,这块凝结着将士鲜血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才重见天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石家河镇先后多次对纪念碑进行重建、修缮:
1963年4月,中共石河区委另建石碑四块,仍立于马溪桥边,将在石家河地区历次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姓名、籍贯、职务刻于石碑之上,供人们悼念和瞻仰;
1975年,石河区委筹资新建烈士陵园,并派专人保护;
2013年4月,筹资50万元对烈士陵园进行升级改造,建有东亭、西亭和5间陈列室等。
如今,这里已是全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市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一名游客正带着孩子参观。记者在墙上看到了这样的名字:朱立文、杨子舫、汪心五、杨云峰……
天门发布送福利了!
为回馈热心读者,天门发布在这秋老虎肆虐的日子,为大家送上清凉福利。请在这篇推送的下方写留言,点赞前9名(数量需超过20)的留言作者,将获得欢乐水域水上乐园门票一张(如下图)。
来源|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军
编辑|尹芳 审核|郭少芳
Hash:0207f0af3e49b686a1f9ed193511fd5fbe77a8c9
声明:此文由 天门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