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师道的现代践行——“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纪实

2017年12月2日,敬德书院内,众贤云聚,谈古论今。由海淀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北京明远教育书院主办的“中国教师·敬德会讲”隆重举行。

此次会讲主题为“传统师道的现代践行”,意在传承师道师德传统,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齐家、北京海淀教科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颖惠、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晗、北京中学党支部书记任炜东,海淀上地实验小学校长倪百明及苏小梅老师等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思想交锋。此外,来自海淀区、北京市其它区县及外省市的30余位教育界人士参加了此次会讲,中国教师报全媒体中心主任、中国教师报教师工作周刊主编白宏太主持了此次论坛。

北京海淀教科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颖惠

教师“学为人师”,他的行为不是示范,而是世范,这是师德最基本的思想。为人师表更重要的是身教,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身边的学生或者下一代人,这是师道基本的思想。

吴颖惠

海淀区教科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颖惠女士首先对此次会讲主题——“传统师道的现代践行”进行了解读。吴院长将古代圣贤和当今学者、国学大师对师道、师德的理解与阐释,与当下教师如何重师道、传师德结合起来,指出“师道离不开师德,德者,师之本也,离开了做人的德性就不可能有教师职业的德行。今天的我们,无论是谈师道,还是谈师德,都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它的渊源,让这种优秀的文脉成为今天为人师者基本的道德、基本的德行。”教师的师道第一是立德,第二是树人,不仅要“授业”,还要“立人”,教人从善。而这也正是敬德书院成立以来的宗旨,其立足于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精神,引导教师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德性又有德行的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齐家

致良知不是一种小善,它不只是让人们成为好人,而是一种力量,一种良知的力量,将为当今社会的良性发展,为当代师德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心动力”。

郭齐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齐家先生结合孔子、孟子、荀子韩愈等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思想系统论述了传统师道的意义和价值。并鼓励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郭齐家先生在发言中特别提到王阳明心学思想,在他看来,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当代师德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王阳明的致良知把真诚仁爱之心实现出来,去应对万物,这对当下的师德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仁爱之心不仅要照亮教师自身,还要照亮他人,照亮我们的学生。”在郭齐家先生看来,关心学生心灵的成长,就是关心良知,良知不但是真实的自我,而且是道德的本原和道德行为的源头,教师只有体认到这一真谛,才会有真正的师德意识和师德行为。他特别提到北京同仁堂的古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克服外面的雾霾容易,但克服我们心中的雾霾很难很难。教师不能为物欲所遮蔽,不能陷入异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一个教师没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师德理论学得再多,教学技能再熟练也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教育只有从一个人内心和良知开始,才是最深刻、最有用的。”郭齐家先生说。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晗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为什么中小学出不了大师,大学里出不了大师,是因为我们急功近利造成的。新时代对新的师德提出什么要求,新的师德让教师如何思考人生,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程晗

北京教科院研究员程晗先生演讲的主题是“新时代、新师德、新人生的理性思考”,从师德的基本概念、党和国家对师德的政策性规定、改革开放后我国师德建设面临的冲击、新时代教师面临复杂的教育环境、新时代的新师德重建策略等七个方面,探讨了新时代对师德提出的新要求。他强调,师德的内涵包括教师的公共道德和教师的职业情感两个方面,包括伦理学角度知、情、意、行分四个层面,实现这四者的一体化,要做到四动:心动、情动、行动、恒动。程晗老师进一步提出,新时代教师面临复杂的教育环境,现在的师德建设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冲击。“根本问题就是改善教师生活待遇,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从而让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力——教师有了真正发展的动力”。同时他建议,要引入第三方教育教育评估,从而对教师进行真正合理、科学的评价。

来自北京中学、海淀上地实验小学两所学校的师生代表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之于学校、之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北京中学党支部书记任炜东

让选择更大一些、让时空更广一些、让志趣更远一些。

任炜东

北京中学任炜东书记从学校办学的角度,分“让选择更大一些”、“让时空更广一些”、“让志趣更远一些”三个主题,介绍了北京中学传统文化包括教师对师德的践行是如何展开的。在课程学习方面,该校采取“自修、研修、导修、讲修”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个性化的表达和评价体系。该校还开发了“联系性学习”、“虚拟式课堂”、“博物馆课程”、“行走中体悟”等专题,丰富学生的学习和文化寻根体验。随后,北京中学的两组学生代表分别以“黄梅戏片段剧本在创作”和“徽州古建筑的防腐防虫、防潮以及在现代建筑的拓展沿用”为题,展示了他们在徽州的调研成果。“因为有了学校的‘阅历课程’,我们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华夏民族的传承人,我们应该对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进行保护及传承,这是中国人的责任。”北京中学学生张歆翊说。

北京海淀上地实验小学校长倪百明

我们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提炼出水这个重要元素,学校做的教育就是培养善水之德、灵慧之才的教育。学校文化就是要像水一样,无形地包裹浸润着各具特点的学生,给予呵护和滋养。

倪百明

北京海淀上地实验小学校长倪百明以“蕴善水之德,育灵惠之才”为题,介绍了上地实验小学努力引导教师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人才观”和“正确的教学观”四个观念,以教师、育人为本,务本求实,努力建设教师和谐工作的支持性环境、德育的支持性环境,提升执教水平的支持性环境,促进上地实验小学乃至整个上地教育中师道的传承与实践,进而构建“上地教育”文化体系。

上地实验小学班主任苏小梅

上地实验小学班主任苏小梅老师以“有滋有味‘话’师道”为题,从“慈爱之道——爱心呵护纯真”、“智慧之道——-活动孕育成长”、“灵善之道 ——-真诚开启心灵”三个方面与参会学者及同仁分享了自己的教育故事。苏老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诠释了当代的“师道”“师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吸引并感动了全体与会者。“作为老师,要用我们的智慧,去打动每个孩子的心灵、引领他们做个善良的、会思考的、有智慧的人”苏小梅老师说。

共同努力把固本的工程搞好,把筑魂的工程搞好,把打底色的工程搞好。

郭齐家

郭齐家教授最后满怀激情的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基础教育就是建立孩子走向广阔天地之前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得好,未来的时空才会更广泛、志趣更深远。小学到中学一定要打好的中国文化根基,这是我们的根,不要把中国的文化、文明的根丢掉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把固本的工程搞好,把筑魂的工程搞好,把打底色的工程搞好,我们就能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供稿 | 孙雨晴

责编 | 孙雨晴

HDJDSY

Hash:bb477cae20d0100e401843a81260715f07fb15bf

声明:此文由 海淀敬德书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