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居教育基金会创始人李爱君:办教育是一生追求,是最好的公益

李爱君

办教育,很爱,很累,很醉。就像梦入桃花源,久喝久醉久不醒,醒来就是我中澳的世外桃源。我希望那时候桃李满天下。          ——李爱君

李爱君,曾任教师、律师等职,现为深圳桃源居教育基金会创始人、桃源居中澳实验学校董事长、桃源居集团董事长。但对她来说,最喜欢的身份是当中澳实验学校上万名孩子的“校董妈妈”。近年来,李爱君扎根在校园里,和孩子们朝夕相处。行走在校园里,不时有孩子朝她挥手,叫上一声:“李妈妈好”。李爱君说,学校外面再多的身份和荣誉都比不过这一声“李妈妈”。

从老师到律师,企业家,慈善家,现在又回归到教育,李爱君说办教育是她一生的追求,之前的一切都是在为办教育做准备。

学校更名后三年多时间过去,和外人预期的不一样,没有了“清华”这块金字招牌,中澳实验学校却越办越好:中高考成绩屡创佳绩,万千家长学生口碑相传……揭开这所学校背后的“秘密”,笔者专访了中澳实验学校董事长李爱君,听她说说有关教育、爱与人生的故事。

话李爱君

你为什么会选择投资教育?

从事教育是我的理想,因为我最早做过幼儿园老师,从老师到律师,企业家,慈善家,现在又回归到教育。当我回归到教育的时候,我是倾注了我所有的资源来办教育。应该说办教育是我一生的追求,之前的一切都是在为办教育做准备。

我以前做慈善,创办了不少基金会,捐赠帮助了一些贫困需要帮助的人,但那时候我感觉杯水车薪。一个人的思想精神方面很难有质的转变,而这恰恰是教育的意义。我现在是:给你一颗种子,在合适的土壤成长。教育就是最好的公益慈善。

随着新民促法出台,教育的投资者面临哪些选择和机遇?

民办教育的举办者首先要有爱教育的真情,第二要有办教育的资本和实力。中国的民办教育,还有很多学校的董事长是把学校当企业来经营的。随着新民促法的出台,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不能办营利学校,要从营利转化成非营利,举办者就要有一个办学的心态转换。

而恰恰是,一般办学校的人都有企业,他们完成了企业的资本积累,有了资本剩余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时间,但能不能把企业的所得用回到教育这项公益事业当中?这一个转换,是所有举办者面临的使命,也是国家民族振兴的希望和方向所在。

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你在社会上赚了多少钱。企业家赚钱不容易,可是成功的企业家花钱更难。企业家做公益,教育是最大的公益。对有钱的、有条件办教育,有企业资源可以转换的企业家,政府可以鼓励他们来办教育。但是社会政策、法律需要支持、保护、尊敬他们,承认他们的社会价值。这样的企业家能真正把学校当成对社会的最大奉献,当成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和阶梯。

具体在一所学校里,投资者如何实现他的教育理想?

在学校里,真正办教育的还是校长。企业家出资建校,校长治校,老师教学,家长社会协同发展,这是我理想的状态。

民办学校的校长要做好两件事,一是依法办学,二还要办出举办者想要的学校。中澳实验学校的校长能够得到较充足的授权和自主办学权。在中澳,学校有战略发展目标,年度教学计划,董事长与校长签目标责任书,然后校长再与学部、老师、班级签目标责任书。

我认为今后的民办学校,举办者和校长之间不是朋友关系,也不是雇佣关系,应该是合作的关系。举办者的资源是钱、物和社会关系,校长的资源是知识和规范管理,二者合作起来把学校管好。同时也要建立校长和举办者联信的关系,要从朋友的信任关系,成为制度化地去约束。

同时,家长也要参与进来。现在很多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就觉得没问题了,家校合作没有良性互动。现在有的家长不懂信息化,不懂和孩子沟通,孩子和家长之间是两个世界的人。这是我们教育现在的问题,怎么打通呢?

中澳的做法是“三长责任制”。董事长和校长的关系是合作办学,校长和家长是共同教育孩子,学校给的是知识,家长给的是情感和道德。三长合作,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同时,也需要学校有一整套的内控外审立体监督体制,让学生健康成长。

对学校未来发展有什么期望?

面向未来,中澳正开展智慧学校,生命教育。我们要教育好两类孩子:让我的女儿最美,睿智的女儿最幸福;让我的男儿更强,阳刚的男儿是祖国的栋梁。

办教育,很爱,很累,很醉。就像梦入桃花源,久喝久醉久不醒,醒来就是我中澳的世外桃源。我希望那时候桃李满天下。

统筹/文/图:贺如妍  

编辑:柯晓明

Hash:b237c072c7541148eb916b683e6f944045796e32

声明:此文由 南方都市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