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无名烈士墓藏深山,他数十年寻得爷爷长眠地,却只带回一抔土

在闽北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村庄里,隐藏着一段英雄史诗。

在这个村庄的后山,目前已发现了1300多座红军无名烈士墓。日前,武警福建省总队南平支队执勤三大队再次组织官兵对墓群进行祭扫。战士们爬上山坡,弯下腰,默默地为坟冢清理杂草,献上一束菊花,与先烈们“隔空对话”。

近日,南都记者参加“祖国,我用忠诚祝福您”武警部队新媒体主题活动,探访密林深处的红军无名烈士墓群。在此驻扎的武警官兵们数年来默默守护着长眠于此的无名英雄们。

武警官兵为烈士墓清除杂草杂物。

青山埋忠骨

一座土堆,一根竹片,一条红丝带,加上几块摞起来的青砖,便组成了一座简易的坟墓,里面埋葬的是红军战士的忠骨。

80多年来,1300多座静卧在这片青山中的红军烈士坟冢被陆续发现。他们没有名字,没有墓碑,没有记载。清风吹过,漫山遍野的红丝带飘扬着。

这片红军无名烈士墓群坐落在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张山头村,由于缺乏有力证据,它一直沉寂于此,不被外界所知。80多年来,红军先烈们的故事只在当地村民口中代代相传。

直至2016年,张山头村民在后山劳作时发现了一块刻有“红军墓,三一立”字样的石碑,经过有关部门的考证,才最终确定这里是1931年埋葬的红军无名烈士。

为何会有如此多的红军无名烈士安眠在张山头?

武夷山市文物文化遗产管理所原所长赵建平,是深耕武夷山的文物专家。1974年,他曾作为知青在张山头村插队落户,从村民口中了解到红军先烈在张山头战斗牺牲的历史,此后他便一直投入到张山头红军烈士遗存的研究、整理和申报保护等工作中。

据他介绍,张山头村原是闽北苏区规模最大的红军中医院所在地,因伤病医治无效牺牲的红军烈士大多安葬在此。因村民担心红军姓名暴露会对红军家属产生株连等原因,没有在红军墓冢前加注姓名,导致大量牺牲红军成为无名烈士。

张山头村后山的面积有1000多亩,截至目前,已从280多亩的范围内初步清点出1343座红军烈士坟冢。赵建平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墓群的规模很有可能不限于此,未来这一数字或将继续增长。

据他考证,红军墓群大多保持着一人一坑的直体坑葬形式。他认为,虽然墓较为简陋,但具备封土堆、墓门等构成墓葬的基本要素,保护了一位红军战士应有的尊严。

武警官兵为烈士墓献上菊花

先烈的“守护神”

从2016年开始,武警南平支队执勤三大队的官兵成为了张山头红军烈士墓的“守护神”。

通往红军墓群的山路蜿蜒曲折,尤其下过雨后泥泞路滑,难以通行。今年,武警福建总队投入10万元,用于该段道路的修缮。此外,官兵们还建造了纪念碑,翻新了饱经风霜的竹片和红丝带,并进行编号,令昔日残破的墓群焕然一新。

每年清明、烈士纪念日等日子里,官兵们也会来到这里,给烈士墓拔拔杂草、扫扫杂物、紧紧红丝带、献上一束菊花,以此表达对先烈的哀思。

执勤三中队二班长虎云飞已经服役9年了。他曾经有个遗憾,9年间他只在2017年清明节时去过一次张山头红军无名烈士墓。每次大队组织祭扫活动,他不是在站岗值勤,就是在值班巡查,无法分身。

这次,他终于又有机会来到这片曾带给他强烈震撼的土地。与第一次来不同的是,他发现墓群的环境明显改善了,这让他感到革命老前辈被愈加重视。

虎云飞在烈士墓前敬礼。

村民有了新“儿女”

据村民回忆,张山头村在1930年代是一个500多人的大村,有时村里的红军中医院床位不够,村民还会把红军伤员接到家中休养,当年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收留过红军。张山头及附近村庄的村民还自发组成洗衣队、担架队等,力所能及地帮助红军。

如今,张山头村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剩下十几户老人在此生活,昔日热闹的村庄变得沉寂。

不过,村民们并没有被外界遗忘。从2016年至今,武警官兵每年都会定期看望村子里的居民,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周济日常生活用品。战士们成为了老人家的新“儿女”。

如果村里有了“病号”,支队卫生部门还会派军医和卫生员来到张山头村,为困难群众送医送药,热心义诊。他们还为每户村民配备了一个药箱,里面定期更新降压、防蚊虫、治胃病等十几种常用药品。

得知此次武警官兵又要上山祭扫,全村的村民都提前等候在山头的路口。一位老奶奶煮了一大盆红薯,非要让每个人都拿一个不可。有位战士悄悄地在盆下塞了十块钱,奶奶发现后,一直追到山脚下。“吃红薯、吃红薯。”奶奶不会说其它的话,但行为已胜过千言万语。

武警官兵前往张山头村为村民义诊。

绵延两代的寻亲脚步

这次祭扫,来自江西的潘迪渊又来到张山头,他的爷爷潘骥长眠于此。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许多参加革命的战士都与家里失去了联系,牺牲时亲人无从知晓他们的下落,潘迪渊的爷爷也是如此。

为了找到爷爷,潘迪渊一家整整花了两代人的时间。

潘迪渊和他的父亲住在江西省上饶余干县,小县城四面环水,只能坐船外出。潘迪渊说,父亲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参加了革命,早年因信息不通畅,父亲始终打听不到爷爷的消息。但打从他记事起,父亲每年都要外出寻找爷爷。

上世纪80年代,远在台湾的堂伯与潘家取得联系,认为爷爷潘骥有可能已牺牲。父子俩四处翻阅史料,在方志敏的遗著《可爱的中国》中找到了爷爷的名字。原来,1931年,潘骥任闽北红军独立团团长,在“梭驼扬”的一次战斗中脸部被敌方射来的子弹击中,英勇牺牲,时年35岁。

潘骥牺牲的地点“梭驼扬”成为父子俩找寻的唯一线索。揣着这个地名,潘父去了江西境内的乐平玉山县,福建的建阳和武夷山等地,却始终无果。

但父亲不曾停下找寻的脚步。“落叶归根,不管怎么样我都要把你爷爷找回来。”父亲常和潘迪渊说这句话。潘迪渊18岁那年,父亲与其口头约定,父子俩一定要找到祖父牺牲的地方,带他回家。

潘家父子苦苦找寻的“梭驼扬”,正是武夷山市(原崇安县)的沙渠洋,就在张山头附近。但由于方言直译的混淆,直到潘迪渊的父亲去世前,父子俩也没能找到具体位置。

2016年后,张山头红军墓群逐渐进入大众视线。2018年,潘迪渊与武夷山市蓝天救援队取得联系,得知他们在户外活动中曾前往张山头红军墓群。

“我当时眼前一亮,他们在户外活动日志中正好提到了潘骥在沙渠洋战斗的事迹,这和《可爱的中国》记载的完全吻合。”潘迪渊说,在队员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爷爷长眠的地方。

去年12月,潘迪渊第一次前往张山头。临行前,他本期望将爷爷的遗骨带回江西,和父亲葬在一起。但当他来到张山头后,环顾四周,眼泪夺眶而出。

爷爷已化作青山,坟冢无处可寻。

最终,他选择带回一抔土,让爷爷和其他无名英雄们的英魂永远留在张山头。

采写/摄影:南都见习记者 林方舟

编辑:刘兰兰

Hash:627c458a8d1eb9fe775cecb875f07182c146aebf

声明:此文由 南方都市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