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有一家三代人守护烈士墓八十载!当自家祖坟拜祭……
南粤红色守护人
如果不是81年前几名素昧平生的年轻红军官兵的造访,家住韶关乐昌梅花镇的廖聪济祖孙三代,可能会像无数大山深处的居民一样,默默无闻地在山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那个严酷的寒冬,为一名受重伤的红军将领疗伤的经历,让廖家的命运与红军联系在一起。从此,廖聪济一家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开始了为红七军在梅花镇一战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李谦守墓的生活。这一守,已是祖孙三代。
重访:旧战场上建起革命丰碑
走入位于梅花镇街区中心地带的红七军革命烈士纪念园,一座巍巍青山面对着滚滚武江水,由多支步枪形状的碑体簇拥而成的红七军烈士纪念碑屹立于山巅。在纪念碑左侧,2010年12月建成迁出深山的李谦烈士墓,与80多年前血洒粤北的700多名战友英灵重逢于此。
1931年1月底,邓小平、张云逸等率领的红七军约3000多人,几经辗转,由广西百色经连州、星子、过凤头岭向湖南宜章的岩前、径口转进乐昌梅花洞。当队伍来到乐昌时,从连州方面追击而来的国民党粤军陈济棠部3000余人,与从坪石赶来的国民党武装对红七军形成夹击之势。
2月2日,激烈的战斗打响。红七军起初获得的情报不准确,敌人数倍于红军。在极为残酷的战斗中,时任师长的李谦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不幸在曹家坪山被敌人击中,子弹穿过皮带进入腹部,肠子流了出来。
回忆:牺牲红军师长年仅23岁
大战后,李谦在战友们的护送下来到湘粤交界处被大山环绕的石子坝。距离湖南仅20多公里的石子坝人迹罕至。采访车在盘山公路上穿行一个多小时,至一处高耸的山下无路可行,记者弃车徒步攀登,艰难跋涉约40分钟后,转过一条山坳,在半山腰一片竹林掩映的小空地上出现了两座斑驳的泥砖房。向导说那便是廖文成祖孙三代苦守红军墓80余年的老屋场村民小组石子坝。在方圆10余里的山区,仅有这一户人家。
已年过四旬的廖聪济回忆起自己家和红军墓的缘分时说,自己的祖父廖文成是在民国初年从云岩镇出水岩村举家搬迁至石子坝居住的。1931年2月的一天,廖文成家中突然来了3名年轻的红军官兵,其中一名军官腰腹部受了重伤。“爷爷说,当时天气很冷,受伤的红军军官说要在我家暂住疗伤。”廖文成让他们脱下军装在自己家中住了下来。因大山中缺医少药,再加上那年冬天特别寒冷,这名军官的伤势迅速加重。“不到半个月,他就在我家牺牲了。”
陪护这名军官的两名战友帮助廖文成掩埋好李谦的遗体后便去寻找大部队了。临别前,他们写下一张字条,廖文成由此知道牺牲的军官真名叫李谦,年仅23岁。两名战士留下一支钢笔和字条,嘱咐廖文成好好看护李谦遗骨,待到革命胜利后再来找他。
苦守:把烈士墓当成自家祖坟拜祭
沿着廖文成一家所居住的泥砖房旁的一条小路走去,大约10多米便抵达了李谦安息大半个世纪的地方。这是一座小山的半山腰,数十块大小山石砌成的一座小墓形状依稀可见。80多年前,李谦就长眠于此。在不远处,当地政府于上个世纪中后期为他修建的水泥墓碑字迹清晰。李谦墓后,廖家三代种植的10多棵沙梨树已经长大,结满了累累硕果。
廖聪济说,在新中国成立前,祖父和父亲从不敢告诉别人这座墓中埋藏着谁。“无论是谁来了问此事,都说是我们自己的祖坟。”廖家真的把李谦墓当成了自己的祖坟来照顾。在廖聪济的记忆中,从童年开始,每年的中秋和春节,家里人都要前往拜祭两次。
廖家以前生活困窘,廖聪济的父亲廖更新10多岁时,祖父廖文成就去世了。廖更新当年走出深山前往大源镇谋生,遭遇日军,身受重伤后被抛至河中。奄奄一息的廖更新被河水冲到石公坑附近,幸运地被一名船家救起。在伤势好转后,他回到了石子坝,再也没有离开。
转折:迁出大山继续守护英灵 希望后代继续接班
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文物部门在对红七军梅花战役临时指挥部旧址“莲花祠”的普查中确证了李谦烈士墓的所在。很快,广西电视台、百色电视台又组织了一次沿着红七军转战线路的回访活动,李谦烈士墓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廖家三代人苦守红军墓的故事由此传开。
2005年3月5日,乐昌市第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关于兴建红七军革命烈士纪念园方案的决议”。2009年3月,红七军革命烈士纪念园建成。
出于对默默无闻、甘心为烈士守墓80余年而毫无怨言、毫无报酬的廖氏一家三代的由衷敬佩,当地政府让廖聪济一家随着李谦烈士墓迁出了深山。廖聪济继续守护李谦英灵,成为红七军革命烈士纪念园的管理员。每天,他最主要的责任便是清理纪念园的卫生、管护纪念碑和烈士墓、维护纪念园秩序。如今,廖聪济和儿子相依为命。他说:“如果孩子将来愿意,我还希望他来接我的班,把这个岗继续站下去。”
来源丨广州日报
Hash:a535a2c7399d404f0cc3cf87d8189f9252f1537b
声明:此文由 王爷特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