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北京大山深处的无名烈士墓,有他们在守护

致敬北京大山深处的无名烈士墓,有他们在守护

每一座烈士墓都有一段故事。峥嵘岁月,无数仁人志士用热血浇开胜利之花,将短暂的生命化作永恒。时光飞逝,烈士的背影渐行渐远,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逐渐模糊。但他们的名字可能会被遗忘,他们的功勋却永远被人铭记。

大山深处的守墓人一次扫墓徒步30公里

墓碑档案

在1942年4月突出日伪包围的臭水坑突围战中,丰滦密联合县县长沈爽、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供给处长乔宇、卫生处长郭廷章、六连副指导员沈奎、张朴曾、崔子毅、高惠德等将士壮烈牺牲,葬于大山深处的云蒙山黄花顶。1944年5月,立卫国爱民纪念碑

守墓人 陈烈

密云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从2011年开始,陈烈每年都会进山扫墓。每次扫墓之后,陈烈都会在纪念碑烈士墓旁找个空地坐下,跟烈士们聊会儿天:“先辈们,你们为之奋斗的事业,现在已经胜利了,我们的生活都特别幸福,你们就放心吧。”

第一次找烈士墓走了一天

凌晨4点多,整个密云城区还在“沉睡”,陈烈已经开车朝着密云西北方向的云蒙山驶去。大山深处的云蒙山黄花顶卫国爱民纪念碑和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十团抗战遗址,是他此行的目的地。

密云全区共有烈士纪念设施24处,包括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县级烈士纪念设施,抗日英烈王润波、白乙化、沈爽、王波等都安葬在密云。这些烈士纪念设施分布在密云区12个镇的23个村,其中有23处都比较容易到达,唯独位于西田各庄镇牛盆峪村的卫国爱民纪念碑和遗址,由于地处云蒙山深处的黄花顶,只能靠双脚徒步往返。作为密云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专门负责烈士纪念设施管理的工作人员,定期察看烈士纪念设施、发现隐患及时排除,是陈烈的主要工作。

在1942年4月突出日伪包围的战斗中,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十团和丰滦密联合县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就地安葬在山林之中。为了让这些深山里的英烈得以安息,从2011年开始,陈烈每年都会进山,清一清纪念碑前的杂草,仔细拂去碑上的灰尘。陈烈记得,他第一次来这里寻找并确认八路军十团暨丰滦密联合县政府遗址和烈士墓的时候,往返整整走了12个小时。

“一个人进山太难。”山里没有成形的路,到处是山洪冲积的乱石,常常一转身就是几百米深的悬崖,陈烈每次进山都需要经验丰富的村民带路。由于辗转于烈士纪念设施,他的帽子和脚上的登山靴都有明显的磨损痕迹。

扫墓后跟烈士们说说话

5点30分左右,两名向导准时赶到,一行三人向着深山出发了。黄花顶海拔大约1400米,山顶附近是卫国爱民纪念碑和沈爽等烈士墓,山对面另一座山谷里是当年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十团暨丰滦密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遗址,那里也有烈士墓。在深山里,他们需要前行15公里,才能抵达黄花顶卫国爱民纪念碑。去往当年十团驻地臭水坑,需要再走上20公里左右,在四处是峭壁的大山里,至少徒步6小时。

中午11点左右,一行三人终于抵达了黄花顶卫国爱民纪念碑附近。石碑正中刻有“卫国爱民”4个繁体大字。“战争年代形势紧迫,看得出来,碑文都是匆忙刻的。”顾不上爬山的劳累,陈烈来到墓碑前向烈士鞠躬致意,然后从包里掏出提前准备好的毛巾,轻轻擦拭起碑上的尘土和落在碑座上的枯枝落叶。这座碑建于1944年5月,是当时丰滦密联合县县长倪蔚庭、冀东第五地区队区队长师军、中共丰滦密县委书记兼五区队政委胡毅联名建的纪念碑,以纪念1942年4月在臭水坑突围战斗中牺牲的将士。烈士墓是一个合葬墓,谁也不能确认哪些烈士安葬在这座墓碑之下,每次扫墓时,陈烈都会默念一些烈士的名字。

扫墓之后,陈烈并没有马上返程。他还有个多年来形成的小习惯,他会在纪念碑烈士墓旁找个空地坐下,跟烈士们聊会儿天:“先辈们,你们为之奋斗的事业,现在已经胜利了,我们的生活都特别幸福,你们就放心吧。”

57年坚守的祭扫者

普通村民默默祭扫无名烈士墓

墓碑档案

1946年秋天,共产党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的战士在途经董家沟村西北孟坟沟一带时,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其中4名战士负责阻击敌人,掩护队伍突围,最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村民把4名烈士的遗体抬到附近的山里掩埋,留下4座无名烈士墓。

守墓人 宋金海

延庆区大庄科乡董家沟村村民,18岁到75岁,57年间,宋金海都会定期祭扫无名烈士墓,一次也没有落下。“这些烈士们的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在哪儿,咱们也不知道人家的姓名,他们的家人没有办法纪念他们,那就我们来做,我们就是他们的家人。”

母亲说清明要想着村西烈士

在延庆区大庄科乡董家沟村的村西头有座无名烈士墓。每年清明节,墓碑前都会出现一位扫墓人的身影,他会用沾了水的白毛巾擦去墓碑上的灰尘,把鲜花、点心和水果轻摆在墓碑前,再庄严地鞠上三躬……他叫宋金海,是董家沟村的一名普通村民。第一次为无名烈士祭扫的时候,宋金海还是个18岁的英气少年。如今,他已经75岁了,步履蹒跚、儿孙满堂。57年间,宋金海都会定期祭扫无名烈士墓,一次也没有落下。

无名烈士墓距离宋金海家步行只有十来分钟,烈士墓有一座碑和四个坟头,因为并不知道烈士的名字,就只立了一个石质纪念碑,上面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村民们还在旁边种上了松柏。

1946年秋天,共产党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的战士在途经董家沟村西北孟坟沟一带时,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其中4名战士负责阻击敌人,掩护队伍突围,最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那年宋金海刚出生,当时村里的民兵张书才20岁出头,和同村青年把4名烈士的遗体抬到了附近的山洼里。因为当时条件艰苦,他们只能用白布包裹着烈士的遗体草草地掩埋了,留下的,就只有4个小小的坟堆和一个英勇的故事。“我18岁那年,我娘跟我说,以后每年清明想着给村西那4座无名烈士墓添几锹土,不然时间久了坟没了,后人就把他们忘了。”宋金海记着母亲的话,一添就是57年。

“我们就是无名烈士家人”

宋金海当了一辈子农民,生活很简朴,对吃穿从不讲究,但是每逢清明节、过年和国庆节的时候,他都记挂着家旁边的这座无名烈士墓。祭品大多是前一天去镇上挑的好水果,还有平常舍不得喝的好酒,他都会留给烈士们。祭拜之后除草、添土、打扫落叶,宋金海怀着虔诚但又朴素的心情,把这当成了一个习惯。

“我们不该忘记他们。”就是这样纯真质朴的感情,让宋金海默默无闻地为无名烈士祭扫,年复一年,一直坚持到了今天。渐渐地,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村里的党员们逢年过节也会来无名烈士墓祭扫,添些新土。“乡亲们一直都很支持,这几年村里全体党员都会一起来,延庆区第二小学的孩子们也会来,得让孩子们知道英烈的故事。”

如今,烈士墓的周边环境也得到了修缮。2014年6月,大庄科乡和延庆区民政局出资重新修整了无名烈士墓,9月30日大家为烈士立了墓碑。曾经村西头去往烈士墓的山路泥泞不堪,如今有了坚实的水泥路面。

“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得纪念他们,让他们知道我们都还想着他们。”怀着对烈士们的哀思,宋金海常常把烈士们的故事说给孩子们听,“这些烈士们的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在哪儿,咱们也不知道人家的姓名,他们的家人没有办法纪念他们,那就我们来做,我们就是他们的家人。”

刘嘉豪 摄

收藏

举报

Hash:0e45d50206f2a6dde11d4cd71a1dcb715c320cea

声明:此文由 北京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